基于ERG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与维护策略
2013-12-29陈永
〔摘要〕需求满足的缺失导致中小学教师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基于ERG理论,在满足教师生存需要的同时,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满足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ERG理论;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1-0007-03
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各个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才刚刚开始。”有关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将会进入心理的和谐状态,教师需要满足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解决教师面临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学家一直研究的热点,ERG理论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决的途径。
一、ERG理论概述
ERG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dherer)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它包括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1]。(1)生存需要。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满足这些需要而提供的手段,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相互关系需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它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情感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3)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方可得到满足。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的需要。
二、基于ERG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与维护策略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以及实行多年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师长期承受着竞争压力,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具备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2]。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一)生存需要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一直在不断调整,相对以前得到了不少提高,但与其他行业同等能力水平的人员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滞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工资收入低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职业期望。由于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受到影响,而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又显著低于女教师[4]。这可能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 “男主外,女主内”有关,男教师要养家糊口,收入要高于伴侣的压力较大,所以男教师更为关注待遇问题,承担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ERG 理论认为,较低层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寻求较高层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以在这一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提高教师物质层面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解决教师面临的生活困难,如建设教师安居房、周转房,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让教师不再为了生存需要而费尽心思,这是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
(二)人际关系需要
教师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人际关系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分享快乐幸福,也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李晶等(2003)认为,具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教师检出率为8.6%(16/187);与学生、同事、领导间的关系自我评价至少有一项不满意的教师检出率为15.51%(29/187);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不满意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容易出现强迫、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敌对等心理卫生问题[5]。
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繁忙的工作使得他们很少与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交往。学生考完试之后,学校要按分数进行排名,而且学生的成绩也是考核教师教学的主要因素,使得教师之间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又使教师为了竞争一个职称名额而费尽心机,引发同事之间的激烈冲突。而由于教师的工作很难精确地进行量化,绩效工资考核的实行,进一步激化了同事之间的矛盾。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人际关系。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管理,领导首先要注重决策公平公正,制度严格又不失人文关怀。一旦学校制度在教代会通过就要严格执行,奖罚分明,促使教师形成良性的竞争。对于教师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学校领导要及时关注并积极帮助解决,使教师感受到温暖。其次,学校领导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彼此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平等的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应是民主、和谐的,不是学校领导的一言堂和对教师的一味指责与批评。再次,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让教师能够从内心真正接受考核标准。学校也要适当地组织各类集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生活,如校内职工运动会、家校合作交流会以及各类交流研讨会;和外校外单位结对子并积极开展活动等,让教师走出封闭的环境,打开自我,在活动中与人积极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学校还要适当地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让教师了解人际交往的策略,纠正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调整人际交往的方式,顺畅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成长需要
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的成长需要既有外在的社会需求也有内在的发展需求,其中内在的发展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刻苦专研,完善自我,不断反思,获得专业的提升与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 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成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地潜心钻研业务,也需要有人给予引导,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比如,学校实行“结对子”,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促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学校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参加示范观摩课、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等活动。通过这些外力作用,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使其业务水平得到持续发展。
2. 提供心理发展的机会
陈兰娜(2004)对 2292 名教师的心理检测表明, 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6]。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表现在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懂得心理调适与维护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能合理解决,引发内心的矛盾冲突。完美主义情结也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容忍自己失败,对自己和学生要求苛刻、力求完美,一旦目标不能实现,心理很容易失衡。
所以,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袋,形成有效缓解教师压力机制,如邀请心理专家或利用本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讲座。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后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从而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教师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好的工作状态,得到好的工作业绩,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
3. 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教师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体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根据教师的能力提供任职和升迁的途径。对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其更多的荣誉。让学校去行政化应成为改革的根本,绩效制度的制定要向一线教师倾斜,让教师得到实惠和尊重。学校要以制度为保障激励教师,以教研推动教师成长,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4. 职业生涯规划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素质,更快更好地成长。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分层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定教师成长档案袋实施方案,有计划地实行教师培养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另外,教师自我定位要准确,应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通过努力逐步实现目标,并能够根据环境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ERG理论认为,当一种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这种需要就越为人们所渴望;当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教师对于自身物质的需要就更为关注。单纯地要求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是违背需要满足原则的。教师不是神而是平凡之人,生存需要是教师的一种正常需要。所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是必要的,当降低了教师对这一需要的渴望之后,专业成长才成为可能。
ERG理论的 “受挫—回归”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如,当个体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增强他对得到更多金钱或更好的工作条件的愿望和需求。同时,几种需要并不具有层级性,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并不一定就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
所以仅仅提高教师物质待遇与社会地位还不够。如果教师在人际关系及成长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挫时,会更趋向于对生存需要的追求,更多的追求物质待遇。因此,我们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同时,要关注教师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制定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划。当教师人际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得到很好满足时,往往会降低生存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在目前物质待遇不高的条件下,仍然会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充满热情地工作,兢兢业业,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是名师。
当教师的需要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之后,就会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参考文献:
[1]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19.
[2]杜丽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38-140.
[3]杨玉春. 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9,(5):17-21.
[4]魏淑华,宋广文. 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 2012,(6):564-569.
[5]李晶,刘根义,隋桂英,翟敏,宋煜炜. 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济宁医学院 学报.2003,(3):8-9.
[6]陈兰娜.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学术评论,2010,(1):238-239.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淮南,232001)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