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启示
2013-12-29刘建春
摘要:赣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回顾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赣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够给予宝贵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历史启示;经济发展;中央苏区;赣南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63-02
赣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牡和重大贡献。回顾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赣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给予我们宝贵的历史启示。
一、中央苏区建立前赣南的经济发展概况
赣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尽管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中央苏区建立前,经济发展极为落后。
1 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极大的比重。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指出,寻乌县城近2700百人中,农民有1620人,占人口总数的60%,这还是在县城,在乡下更是农民为主体。由于生产条件恶劣,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
2 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靠手工劳动。在农业领域,采用的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方式。工业方面,近代工业几乎没有。虽然在在一些较大的城镇开办了一些机器生产的小工厂,如碾米厂、纺织厂、发电厂等,但由于缺乏资本、技术等原因,工厂、作坊规模都很小,机器设备也较为落后。
3 贫富悬殊大,高利贷盘剥,土地兼并严重。由于封建的土地占有制,赣南的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的地主、富农手中。农民承受着地主的地租和高利贷盘剥,苦不堪言,贫富悬殊剧烈。因此,毛泽东说:“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
二、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中央苏区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打破敌人的“围剿”和封锁,中央苏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发展经济。
1 发展农业生产。苏区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因此,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由于广大贫苦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中的头等重要大事是粮食生产,中央苏区政府动员苏区军民“为粮食而斗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组织耕田队和劳动互助社,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等。
2 发展工业生产。为了保障战争需要和维系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兴办了以中央兵工厂为主体的一些军需工业,还兴办了一些公营厂矿企业和民用工业。中央苏区对私营工商业实行保护和奖励政策,鼓励发展个体手工业。
3 发展对外贸易。为了打破封锁,获取苏区军民所需的生活和战略物资,中央苏区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国民党统治区的商人到苏区来做生意,从苏区秘密派人到国民党统治区开设商店和采购站等。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沟通了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之间的商品流通,活跃和发展了苏区经济。
4 加强财政金融管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建立和健全了各级财政机构,制定和颁布了各项财政规章制度。为了充裕革命战争经费,中央苏区1932年和1933年先后发行了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瑞金叶坪创立,7月7日开始正式发行统一的新纸币——“苏维埃国币”。中央苏区实行统一的金融政策,包括统一债务政策、统一借贷政策、统一货币政策、统一货币发行。
三、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央苏区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为改善苏区的人民生活,支持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巩固红色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经过苏区人民的努力,苏区农业生产出现一派兴旺景象。1933年,江西、福建、粤赣开垦了2l万石荒田,闽浙赣开垦了11万石荒田。粮食产量,在赣南闽西区域1933年比1932年增加了15%,在闽浙赣区增加了20%。粮食增产,解决了苏区民众的吃饭问题,改善了百姓生活。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提到,“今(1933年)春莳田前,竟有百分之八十的群众缺粮,要向东固、沙村、富田、水南等很远地方办米。”但“明年则不怕……可保证明春不荒。”“生活好起来。柴火少出卖”,“雇农的生活改良了。”
二是为红色政权的巩固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是为红军的日常供给提供了支持。如果没有中央苏区的经济支持,红军的生存都大问题,更不用说壮大和发展了。二是为红军提供了武器装备。苏区的军工企业生产枪械、子弹、炸药、地雷、军服、医药等,为保障战争需要和维系新生的红色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中央苏区开办了采矿业,通过输出钨砂到白区,换回大量的现洋和苏区急需物资。苏区还开办了造纸厂、通讯材料厂等,生产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些都红色政权的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为共和国的建立储备了人才,积累了经验。中央苏区在经济发展中,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才。这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如在军工企业,培养和造就了很多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在财政金融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开始涉猎运用财经手段治理国家,探索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些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经验。
四、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启示
中央苏区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央苏区经济建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赣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给予我们宝贵的历史启示。
1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中央苏区是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被敌人长期包围和分割、处于频繁战争的农村根据。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中央苏区政府制定了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正确方针政策,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改善民众生活和巩固红色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面临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历史使命,我们仍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要求,从赣州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赣州市情的发展道路。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差、家底薄,贫困落后仍然是赣南苏区的基本特征,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市情。为此,我们要从赣州的实际出发,加快赣州发展。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城镇、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振兴发展基础。二是加快产业发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关键在产业发展。首先是主攻新型工业,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其次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旅游中心。最后是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三是招商引资。积极实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打造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加强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和长株潭经济区的对接互动,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
2 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的痛痒,体察群众的疾苦,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中央苏区广大干部关心群众生活蔚然成风,涌现出“兴国模范县”、长冈、才溪“模范乡”先进典型。苏维埃中央政府密切关注苏区广大贫苦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耕牛、种子、资金、吃饭、穿衣、缺盐、看病、小孩上学以及修桥铺路等方面的问题。振兴发展赣南苏区,必须以加快改善赣南民生为重点,从苏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解决好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当前要解决好农民住房、饮水安全、增收致富、乡村道路建设、农田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要改善“两红”人员及其遗属的生活,解决好红军后代、烈士遗属的就业、社保、养老保险等问题。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吃饭、穿衣、喝水、上学、就医、出行、住房等实际问题。要从群众最急需、最艰难、最期盼的事情入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幸福。对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虑体察入微、萦绕于心,使各项决策、各项工作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民心民情,体现全市人民的共同意愿。改善民生,关键是要办好实事、解决难题。要统筹兼顾、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整体改善区域内民生保障水平,让全市人民共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果。
3 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干群关系。中央苏区面临非常艰难的环境下,经济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苏区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苏区有良好的干群关系。“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著名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今天,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仍然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干群关系。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虽然得到中央政策上的特殊支持和国家部委的大力帮助,但这些支持和帮助,与赣州自身的发展相比,仍然是辅助性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更主要的是靠我们自己,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靠900多万苏区儿女,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需要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苏区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举全市之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干部作风是关键。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不松劲、不懈怠,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改变发展滞后面貌,让赣南苏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目前,赣州正在深入开展的“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简称“三送”活动),就是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继承和发扬,“三送”活动济民困、解民忧、聚民力,它将有助于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