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社会秩序重构的思考
2013-12-29王庆雪
摘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所以深入探究社会和谐的深层逻辑,有利于从新的理论视角认识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消解潜在隐患,减少社会振荡。在当今社会,我国的社会秩序应该“建立道德先,还是建立制度先”逐渐成为又一个严峻的问题。基于此,提出道德先、制度后的观点,并具体加以阐述。
关键词:秩序重构;道德建设;制度;和谐;监督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54-02
某学者有一篇文章为《道德教化,应当制度先行》,而我的观点恰与他相反。他的主要观点是讲“可以先完善制度、再进行道德教育,以道德为本的制度诉求,才可以使中国的政治改革少走点冤枉路”。他列举邓小平曾说的话——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但是如果追本溯源地说,如果没有好的道德基础作为前提,又如何能够制定好的社会制度呢!所以,笔者认为社会秩序重构应该道德先,制度后。
一、我国社会现状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转型的共性现象有四:整个社会骚动不安,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不断,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官员明显的腐败现象。而我国社会转型存在三个特殊的方面:第一,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要完成社会和体制的两方面改革,既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的任务,同时又面临体制转轨的使命,即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第二,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第二期过渡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重剥夺,第三对二元社会的转变不彻底,反而演变成三元社会结构。并且在其中,道德滑坡,信任危机和阶层固化带来的不平等等现象随处可见,也成为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的问题所在。
二、“道德先,制度后”的原因与意义
(一)从人的角度讲,让人不受约束,自发的遵守制度,主动代替被动
首先,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独有的意志和思想,并且《独立宣言》表明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没有人愿意被剥削,压迫和收到约束,而制度则是约束人的一种载体,所以和谐社会对人的约束一定是适量的,其主要依靠自身主动——道德。其次,人性本善,但为何出现如此多的恶果,有人说是金钱带来的,有人说是贪欲带来的,我认为都有。老奶奶摔倒了,有人去搀扶反倒被讹钱;小月月倒下了,因为害怕没有人去帮忙,反反复复的恶性循环,诸如此类的事件造就了今天的信任危机。试想,如果当初没有人利用人性去欺骗,那么就不会有危机现象;可是向前想一步,如果没有贫瘠和困难,坏人也就不那么坏了,但是,不仅仅是金钱的多少决定人是否贫瘠,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的道德和价值。
(二)从制度的角度讲,人的自主意识有助于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
罗尔斯曾提出道德人的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他们能够拥有一种关于他们人生观的能力;第二是他们能够拥有一种正义感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当人拥有一种形成、修改及理性地追求不同人生观的能力,他才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计划及世界观,并赋予一己生命意义和价值。另外,只有当人拥有能够了解、应用并依正义原则行事的能力,才是我们可以做出自主的道德判断,并能自愿接受正义原则的规范。这亦是我想要阐明的观点。这两种道德能力构成平等尊重的基础,而平等尊重则成为规范社会及政治关系的基本前提。只有当人的道德达到某个标准,所制定的制度才是适应社会适应人群的好的制度,才可以在对人实施上达到好的效果。试想反之将会如何——本末倒置。
(三)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主客观一致,减少不和谐因素
中国传统很讲“和”字,钱穆先生将中国的文化精髓总结为四个字:天人合一。从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都是中国传统的延续。今天的世界,要找一个标准的和谐社会很难,但是有些社会比另外一些社会更为和谐。比如说北欧,是比较发达的,也比较和谐。有些不发达的地方也比较和谐,比如不丹。调查显示,在亚洲,不丹人民感觉最幸福。尽管他们的国家不太发达,但是很和谐。不丹有传统的协调机制,社会不那么分化。在寻求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就中国而言,我们追求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够和谐。所以当我们的道德在同一种界限,当我们不是不去违背道德,而是不愿去违背的时候,道德便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标准。
三、如何进行道德建设
(一)从人性出发进行传统道德的传授教育中国古代出现的圣人,孔子、孟子、韩非子人人知晓,《论语》、《孟子》、《道德经》、《三字经》人人称颂,但我们看现实传统道德真的被传承下来了吗?并没有。人人都会论语十则,但第十一句是什么有几人知晓。从此可见,传统道德并未得到良好的传承。究其根本是手段创新不够,还是便是重视程度不深。而在手段方法上我们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周,为什么宗教可以让人死心塌地的信服,因为宗教的简历立足于人性的角度,例如:佛教讲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建立在人的良知与恐惧。“良知”是指人性本善,“恐惧”则是指惧怕报应。所以只有当道德的传授与教育真正做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才能最大程度上让人信服,支持与传承。也只有这样,才会恢复其根本性作用。
(二)从政府出发对大众进行引导和协调
在每一届的人民代表大会后,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政府领导人全面出动,确切的贯彻落实党的每一项政策方针,而每每这时亦是效率作为迅速的时段,各级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将会对社会道德风尚起到一种表率作用,所以从政府出发进行的大众道德建设的引导的任务就成了不二人选,坚持领导人员的层次化建设与对大众的层次化引导,努力形成全体社会大众的道德性意识形态,这里政府便成为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这份引导会成为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除了引导,政府还要做好协调工作。在现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伴随的是价值观的相互侵蚀,那么在道德建立的过程中便避免不了某些道德或者说某些价值观的冲突,所以政府的调节剂作用也是道德建设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三)从社会大众出发对道德建设进行监督
权限是什么?人说权力越大,限制就应该越大,这就是权限。我想也是这样。万历皇帝从8岁上位开始,便受到了各种伦理规常的制约与首辅(元辅)张居正的监督,而现下,最应该有监督权的则应该是社会大众,最首先应该被监督的就是我们的社会领导。舆论,是社会大众进行监督的一种手段,媒体,是礼会大众反应监督的一个平台。所以在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规范偏离和公共道德偏颇,社会大众有对不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有监督的权利,社会舆论有纠偏与调节的作用。社会秩序重建是对社会大众秩序的调节,社会大众既是主体亦是客体,顺应社会大众本心的才是大众可以接受的,适应大众的道德观念,所以社会大众的监督会对道德重建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