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贫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探析
2013-12-29潘光才
摘要: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家庭状况感到焦虑;因自卑而自我否定,在行为取向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因专业选择受限和就业前景暗淡而产生厌学心理。前述原因使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学习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50-02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心理障碍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很多人遭遇重大挫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表现愤怒甚至冲动报复。民族院校贫困生与非贫网生的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进一步累及他们的身体健康,增加了他们学习以外的负担。经实证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大学贫困生普遍存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和厌学心理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对他们大脑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致造成他们学习效率的进一步下降。
一、民族院校贫困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复合型情绪,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通常由忧虑、失望、恐慌、愧疚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家庭经济困难给民族院校很多贫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除了要承受学习、生活娱乐、人际交往、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甚至家族的文化压力(如家庭的期望,家族的荣耀等)。心理负担重,思想压力大,使很多贫困生的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经常产生不明原因的害怕,感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碰上一点小事,往往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慌张地不知所措,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民族院校贫困生的焦虑心理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生活焦虑
民族院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生活匮乏等,导致他们对生活的忧虑,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受到笔者访谈的22名贫困生中,有70%的贫困生在为生活费奔波,20%的同学为一日三餐而犯愁。
贫困生A说:我在上午上课时,肚子常在8点半左右咕噜地叫,11点左右就感觉很饿,对老师上课基本上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听,当我回神过来时,往往已经下课了。
(二)为学习焦虑
贫困生来民族院校上大学,往往肩负着家庭乃至家族的荣耀。但他们的家庭为了支持其上大学,大都已负债累累,使他们的父母、兄妹受到了拖累。而经济上的窘迫,又使民族院校贫困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失败感与愧疚感,加重了贫困生对学习的焦虑。
笔者问:“你对学习感到紧张吗?”
贫困生B回答:“紧张,特别是到期末前一个月。那时同学们都在忙着复习备考,大家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可学校突然发来催交学杂费的通知,说逾期不交就如何如何,我心里非常紧张、焦虑,既害怕学习成绩不好,又害怕交不清学杂费,学校真的不允许参加考试。当然,我也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对不起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关心。”
贫困生C回答:“看见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拿到奖学金,我真的很羡慕。可是,由于生活所迫,我真的静不下心来认真学习。既要顾虑学业,又要顾虑生活,左顾有顾,结果什么都没有顾到。”
从这些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院校很多贫困生为学业常常处于紧张的焦虑状态中,他们非常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理解,需要心理疏导与交流沟通。这就为学校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催交费过程中,如何兼顾人文关怀?
(三)为家庭焦虑
很多贫困生虽然在校学习,但经常放心不下家庭的情况。他们或担心家中的负债是否继续增加,或担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担心家里农作物收成等。类似这样的焦虑,往往干扰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贫困生D陈述自己对家庭的焦虑:“我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常常想起父母,也想回家,但是我的压力很大,不敢回家,也不敢打电话回家,我怕自己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做父母的,哪有不心疼自己的儿女的?可是我也深深知道他们再也没有能力承担我的生活费了。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坚持,不要给父母增添压力,更不能让他们失望。但生活的窘迫常常困扰我的学习,使我常常生活在焦虑之中,学习成绩又不好,自卑常常伴随而来。”
贫困生E说:“一想到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刚刚能解决家庭的吃饭问题,我却又给他们增添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只能为挣钱、省钱供我读书而日夜劳累,我心理很不是滋味。去年64岁的慈父又外出打苦工,这事让我非常难过与不安。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可是经济上的困扰让我很无奈,就常常想起父母,想起家庭。”
贫困生F说:“我春天担心雨水来了家里没牛犁田、无法耕作,夏天担心家里没钱买农药、化肥,秋天担心父母年迈难以承担收稻子的辛劳,冬天担心家乡的喜事多,父母酒喝多了会出事。”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贫困让贫困生很早就体会到劳作的辛苦,让他们体谅到父母的艰辛。贫困生孝敬父母和担心家庭是很自然的,也是应该的,但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求学期间过多地去担心家庭,必然影响到自己的学业成就。
二、民族院校贫困生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民族院校贫困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财富的认识偏差有关,他们往往把物质拥有看作自尊的一部分,缺乏足够的经济满足,使他们的自尊受到了严重打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自卑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生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他们的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自我否定
很多贫困生面对经济困难和学习压力,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往往出现自轻自贱、自我否定的心态,对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访谈中得知,很多来自农村的贫困生,都有因自信心不足而产生紧张心理的经历。
贫困生G上大一时,曾参加过班里的一次演讲活动。他对演讲稿早就背熟了,可是还没有上台的时候,他已经很紧张了,一上台就全都忘了,脑子一片空白,眼前一片模糊,只好红着脸下台。后来,他再也不敢参加类似的活动,直到现在和别人说话都经常害羞得脸红。
很多贫困生觉得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囊中羞涩,与人交往中不能潇洒自如,而寒酸的衣着也常使他们自惭形秽,担心被别人看不起;有的贫困生曾有过因贫困而遭人耻笑的经历,面对这些挫折和冷落,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于是出现了自我否定的心理,从而陷入了心理困境。有的贫困生只看到结果的不平等,而没有考虑到机会、过程的平等,对自我努力过程的否定态度,常常使他们放弃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机会,行为上更多地选择退缩和回避。
(二)行为取向
一般而言,民族院校贫困生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对自己的处境特别敏感。但很多贫困生有顽强的忍耐力和自尊心,他们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极力掩饰内心的痛苦,外界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一般情况下都不很强烈、不明显,也就难以让人察觉。有的贫困生内心承认自己属于贫困一族,却不敢直面自己家庭的贫困,千方百计隐瞒自己的贫困,在生活上处处与攀比;很多贫困生比非贫困生在学习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对通过努力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并不抱希望,表面上却表现出对奖学金、助学金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上,掩盖在贫困生这种自尊表现背后的,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他们在大学里不断努力调整自己,但由于最初的努力和适应没有很快得到回报,如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申请到助学金、奖学金或贷款,学习努力了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等,在接连受挫情绪的影响下,强烈的自尊即转化为强烈的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学习成绩较差的贫困生H说:“我有很多次在自己很无助或很困难的时候去找老师帮忙,可是到老师面前,就不敢说话了,悄悄地把问题埋藏在心底,自己承受着。”问:“你通过何种方式发泄自己压抑的情感?”答:“在自己很苦恼、郁闷、焦虑的时候,我喜欢去田径场跑步或做其他运动。”
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者越少使用求助等积极的行为方式,而更多的是使用幻想、退避等消极的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状况越较好者学习成绩较好,相反,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者学习成绩越差;用积极方式解决问题者学习成绩较好,用退避方式解决问题者学习成绩较差。这说明贫困生消极的行为方式和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有显著负相关。
三、民族院校贫困生学习上的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很多贫困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厌学心理,这种厌学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由于经济上的窘迫,贫困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在选择学校、专业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相当多的贫困生不得不考虑家庭经济承担能力,更多地关心学杂费、奖学金、助学金等问题,尽可能选择收费低或有专业奖学金的学校和专业,尽管自己不一定喜欢那些学校和专业。这些贫困生进入民族院校后,很容易受到学校的知名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等的负面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学校或专业面临的问题,从而感到自卑,形成了不求上进的消极学习态度,产生厌学心理,并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他们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更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厌学心理。
另一方面,近年我国高校实行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人才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民族院校的很多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条件去参加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和考试、就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积累就业竞争力,也没有条件四处找单位求职,或进行自主创业,这就使他们的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很多贫困生毕业后因此无法就业,其家庭经济困难更是雪上加霜。昂贵的教育成本已让贫困生及其家庭苦不堪言,暗淡的就业前景更使他们看不见教育投入后的回报,许多贫困生由此而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他们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没有了学习的动机,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感到厌烦。
贫困生I说:“我现在一看到书本就很烦,越烦就越不想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每次玩游戏时,我也在警告自己:该看书学习了。可是一想到所学的专业很难就业和游戏中的快乐,我就又管不住自己了。”
贫困生这样很无奈地说:“我既怕学习成绩不好找不到工作,又没有兴趣学习,总是拿着书就感到烦,不看书自己心理就恐慌。”
当然,贫困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与民族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的关系。
四、结语
研究民族院校贫困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及表现,是改善民族院校贫困生学习状况,提高其学业成就的前提条件。贫困生的学习不同于非贫困生的学习,他们的学习处于一个更加复杂的情境之中,不仅受到自身心理因素、文化基础的影响,更多地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干扰,在学习上面临着更多的障碍。这些学习障碍已成为影响贫困生认知发展、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此,我们应该对民族院校贫困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及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做出客观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民族院校贫困生消除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