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
2013-12-29黄淑颖
摘要:特殊人群是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研究掌握特殊人群的心理现状,分析原因,预测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和社会隐患,构建一套长效心理援助系统,以期帮助特殊人群能及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帮助他们提升生命质量,最终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特殊人群;心理援助;和谐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90-02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政法机关的一项重点工作。而强化特殊人群管理,又是当前政法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特殊人群包括城市流动人口、闲散问题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这些人群对社会管理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较大的。特殊人群面临着更多的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更容易遭受焦虑、抑郁、敌对、冷漠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上由于特殊的经历或创伤性事件,往往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甚至障碍,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带来了极大隐患。为特殊人群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援助措施,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对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特殊人群的心理援助价值
特殊人群的管理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通畅、工作机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得力、宣传教育不深人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对特殊群体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是重中之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情绪状况、认知特征、个性特质以及处理压力的资源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分级多向的长效心理援助系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
1 解决特殊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特殊人群往往面临着更多压力,遭受不良情绪困扰的几率比普通人群更大,然而,特殊人群的社会支持系统却相对较薄弱,缺少有效的引导和自我调节,因而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罹患各种心理疾病。心理疏导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意志,达到消除心理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构建心理援助体系可以有效帮助特殊人群得到心理疏导的服务和帮助,提升心理素养。
2 帮助特殊人群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
生命的质量不仅仅在于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心理生活与体验。关注特殊人群的心理状态,帮助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对他们实施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对他们生命质量的关注,使他们意识到心理体验对生命质量的影响,能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去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态。
3 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管理特殊人群的方法依据
要提高对特殊人群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情绪状况、认知特征、个性特质以及处理压力的资源和方法等,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等方法了解特殊人群的心理状态,通过对他们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人应对压力的主要途径以及周围环境的把握等帮扶方面的措施。从而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一个长效的心理援助系统。
二、特殊人群的心理援助的前沿研究
有不少学者对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有所研究,张灵聪(2011)对城市无业闲散人口的心理状态的精神需求做了调研,发现城市流动人口在认知评价方面与普通居民有显著差异,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交往比较被动,需建立包括心理帮扶在内的精神文化保障机制。杨丽等(2011)对社区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研究发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繁多,需要健全帮助他们的社会支持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张佩、林鑫强等人(2010)用SCI-90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做了现状调研。林崇德提出心理和谐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以上研究针对特殊人群中某个群体做了心理健康方面的调研,调研结果比较一致地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扶,需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均没有提出一套分级多向,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可行,覆盖面宽泛的心理援助系统。
三、特殊人群的心理援助体系
心理援助需要在科学方法指导下,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一般来说,心理援助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评估、信息给予、问题解决、心理教育、危机干预以及其他拓展服务。这块内容并不是由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及其政府部门,是一个分级多向的系统,并且也不是一个短时期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特殊人群心理及情绪会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只是人群中个体性差异,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轻重而已,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人,会导致精神崩溃、自杀甚至攻击他人等结局。因此,对特殊人群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避免特殊人群恶性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有利于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的发展。对特殊人群的生活环境及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熟悉,可防患于未然,采取必要的教育、咨询和治疗手段,纠正其不良人格特征,提高心理健康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1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提升其社会适应性
人生观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态度。特殊人群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要看到生活希望和发展动力,接受自己,永不放弃;第二,特殊人群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个体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主动地生活;最后,特殊人群应学会主动控制自己情绪,使情绪波动的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应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方法来节自己的情绪。
2 建立特殊人群心理档案
不问断地对特殊人群开展心理健康的测评,建立其心理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的特殊人群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及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应对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 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一般来说,心理冲突发展成心理危机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潜伏期,在这方面应立足于早期的疏导与治疗,因此,当特殊人群遇到突发重大心理压力事件,出现人际挫折、家庭突变、改造受阻、情感绝望、抑郁或者人格变态等心理应激事件时,应及时疏导,引导其采取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及时阻止心理问题恶化。
4 做好特殊预防工作
对已经预测出来具有心理危机发展倾向的特殊人群应实施特殊预防,可以从原因人手进行有效的预防。例如通过亲情救助,帮助特殊人群解决生活困难;同时,通过提高特殊人群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特殊预防的目的。此外,及时与服刑人员家人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支持。心理学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融入群体、被他人接纳的需求,特殊人群人员常常被部分人士“避之唯恐不及”,家人的关爱往往是特殊人群顺利度过难关的最大心理支撑。
5 给予特殊人群强有力的支持
无论特殊人群的危机事件是源于生活中的突发、重大心理压力事件,还是源于内疚、后悔,压倒性的、持续性的空虚等感觉,在情绪方面,他们有可能表现出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伴有恐惧、愤怒、罪恶等;在认知方面,注意力集中于片面的某个事件中,他们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点,表现极端痛苦、思想混乱;在躯体方面,还伴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胃部不适等各种症状。心理干预人员应无条件地接纳他们,真诚地与他们沟通与交流,安抚他们过激的情绪,帮助正确认识危机源,减轻躯体方面的不适。
6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心理干预人员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等方式手段引导危机中的特殊人群释放心中的抑郁、焦虑、仇恨等不良情绪。在宣泄的基础上,引导特殊人群重新调动其认知潜力,更新认识角度和行为方式,帮助特殊人群掌握一些处理逆境和挫折的方法。在特殊人群情绪平静下来后,针对引起其危机的具体问题为其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