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构建诚信政府的战略措施

2013-12-29钱莉范娟

中外企业家 2013年2期

摘要:当前对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民主政治的深入人心,我国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中。大家过去对政府的无条件服从的历史也悄然逝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政府行为的理性审视。政府诚信的缺失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公众对政府极大的不信任感,近几年来关于政府失信的事件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我国诚信政府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且具有时代意义的任务。

关键词:诚实守信;信任机制;科学化民主化;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64-02

一、大力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工作作风

政府部门首先要坚持从政为民,摒弃“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公众中树立一个“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性,是赋予人民的权利,政府的权力同样也是人民授予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政府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这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旨、目的相一致的。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这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上的歪风邪气,明白“公仆”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要真正地倾听大众的呼声,更要深入基层了解大众的疾苦,切实的改变工作作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意愿和要求。

二、牢固树立勤政、廉政、依法行政的观念,完善信任机制

政府机关的勤政、廉政和依法行政是我国目前政府机关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如政府税收、政府采购等等。国家本着依法治国的方针,对社会政治经济进行有效管理。国家同时也对政府建立了内部机制,层层监督,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产生,真正有效防止了政府人员的行贿受贿行为,真正树立起工作高效、作风廉洁的诚信政府形象。政府诚信制度的建立,规避了社会经济政治的信用危机,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政府内部制度的改革首要做的就是发挥法制手段的关键作用,将以法治国深入人心,彻底改变以人治国的混乱局面。政府部门的行为有过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也正是以承认行政机关的行为有可能发生错误为前提而颁布、实施的。法律产生的同时就伴随着违法行为的存在,同样没有违法行为法律也就形同虚设了。各级政府要继续完善行政监察、行政问责、行政投诉制度,支持行政复议工作和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理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对政府工作的促进意义,从而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方面的作用,并切实使责任行政原则落到实处。

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扩大社会舆论监督

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是达到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前提条件和有效途径,是构建诚信政府的重要举措。

1 推行政府的政务公开、政情公开制度

中国一些官员久治不去的腐败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官员与百姓的信息不对称,其直接原因便是政务不公开、信息不透明。由于政府系统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是一个“黑箱”,人们无法直接观其内部的要素、结构和运行机制,而只能通过其外显行为来进行推测和判断。政府要提高政府决策和行为的透明度,使政府行为必须变得让民众可以预测。法律应明确规定百姓对政务的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要求各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等现代化手段使得政务信息及时、透明地传达至社会民众,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信用缺失行为的公开曝光,重视新闻对滥用权力的公众制约作用,以利于社会民众对政策的掌握,对官员的监督。

2 扩大和完善听证制度,推广“民告官”制度

听证制度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百姓或专家参与到公共决策中来,有利于政府决策者了解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让社会各界理解决策者的处境。再通过“民告官”的办法来解决和舒缓社会矛盾。在传统体制下,一切都是“官”说了算,但最后一切责任也都在“官”身上。这样一种体制实际上使得社会矛盾最后容易集中到政府,并很容易通过过激或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利于社会稳定。

3 扩大和完善新闻舆论的监督,发挥社会道德对政府失信行为的预防和制约作用

舆论的逐步放开,新闻监督的强化,即使在政治体制未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对于打击腐败、整顿吏治、净化社会空气,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新闻开放和监督大大有利于促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社会的信任,并打击最顽劣也为百姓最愤恨的官员腐败现象。此外,新闻的开放还有利于公民表达和政府对民意的了解。通过监督机制对决策执行情况的反馈,可以深化决策、调整决策,纠正偏差,或发现新的问题,做出新的决策,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