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3-12-29梁静华

中外企业家 2013年2期

摘要:通过对煤、电、路一体化的“准能模式”的介绍,提出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提升煤炭产品质量及附加值、节能减排降耗以及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等措施,并结合神华准能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入阐述,以期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准能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072-03

一、案例背景

资源型企业是指通过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或独占,以生产的资源型产品为最终主导产品形态的,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自然资源对产品的价值贡献占据主体地位的,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存在的自然条件,依靠资源的消耗,通过有效管理和适时创新来实现迅速成长,形成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神华准能公司位于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金三角”地区,地处秦、晋、蒙交界处,环抱黄河,是集矿山开采、坑口发电和铁路运输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公司坚持“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煤电路并举并重”的发展战略,打破了中国煤矿单一经营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突出煤电路一体化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准格尔特色的新路子,推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煤、电、路三位一体化的准能模式成为我国能源开发的典范,这种煤、电、运一体化联营模式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和优势互补性,符合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和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

二、相关理论

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以从四方面来理解:(1)自然资源可开发的持续性。(2)企业发展模式的持续性,即由传统的开放型的线性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物(废气)-排放”向闭环型的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废物(废气)-资源”转变。(3)运用高科技,提倡绿色理念,实现资源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4)应用价值链的理念,延伸企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目前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资源条件不佳,矛盾突出

我国资源丰富,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铁、铜、铝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13%和10%。不仅如此,我国资源禀赋普遍不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以小矿种居多;支柱性矿种的储量偏低,且贫矿和难选矿多,开采难度大、成本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资源的消耗速度。据统计,从1990-2001年,我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铜增长189%;铅增长380%;锌增长311%。由于资源消耗速度快,我国存在可用资源比例明显下降的趋势,原材料供应短缺形势越发严峻。按照2003年资源储量、基础储量和目前开采量进行计算,在建材、电子、化工行业应用广泛的锑、铅、锡、锌矿甚至只有5m8年的静态资源保证年限。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开采导致很多矿区资源接近枯竭,部分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资源储备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2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

我国资源型企业由于不合理开发和高消耗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极为严重。自然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采富弃贫”的现象,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对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的利用率低;大量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宝贵资源被浪费。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在客观上进一步加速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仅通过不断增加资源消耗来推动的发展是不可能长期维续的。

3 科技水平落后,人才缺乏

资源型企业在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我国资源型企业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但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分散薄弱,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技术装备和手段落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很少。就目前来看,技术进步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造成我国资源型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包括:(1)科研开发的经费投入不足。(2)企业科技人才十分匮乏。由于煤炭、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加工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相对较低,造成从事这类行业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的技能操作人才严重短缺。

4 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

我国资源型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对于一些现代高技术产业或国防所需的高、精、尖产品,目前在技术上尚未过关,还需大量引进国外产品,没能改变为国外深加工工业和矿产品制品工业提供初级原料产品的角色。以钨制品为例,中国硬质合金大多为中低档产品,出口量占国际市场流通量的20%,而销售收入仅占1.5%。稀土、钛、镁、钨、钼、镓、铟、锗、铋等我国富有矿种,与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但是由于技术限制,我们只能将其大部分加工成初级矿产品或初级冶炼产品,产品附加值极低,除少量国内市场需求外,大部分出口国外,资源优势无法变成经济优势。

促进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有:

1 走出去的资源扩张战略

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企业拥有资源的多少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资源拥有量成为制约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瓶颈。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都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稀缺资源的占有来进行。

我国资源企业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发挥其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国内资源供给。在立足自我发展的同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到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寻找机会、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国际化配置。

2 循环经济战略

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开放型线性发展模式向闭环型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实施和推行循环经济战略。只有实现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消耗型到节约型的转变,企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所谓循环经济战略,就是要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tion)、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指导企业的发展,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把企业建立在“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甚至于零排放)”基础上,从而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R"原则中,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3 技术创新战略

资源型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不可能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成比例地增加,只能越来越少。因此,资源型企业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多种技术因素,以减少资源不可持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型企业应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一是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培育核心技术。

4 产业链延伸战略

通过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逐渐摆脱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通过引进高科技设备,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对初级资源型产品进行再加工、深加工,将产业链向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是间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以煤矿企业为例,目前一些大型煤业集团通过煤转气、煤转油、发展煤化工,利用焦化厂排放的焦炉煤气经净化回收,用于合成甲醇;甲醇施放气用于苯加氢精制,同时配套建设合成氨、尿素、醋酸、二甲醚等,对煤炭产品深加工,实现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也提高了企业抵卸风险的能力。有色金属企业将产业链向金属加工环节延伸,加大高纯金属、超细粉末金属、超级合金、金属化合物、金属新材料等产品的比重,使矿产品消耗得以不断减少,而产品价格却显著提高。我国资源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及市场情况选择一条或几条生产链同时进行。总之,就是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改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单一产品向配套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初级产品向精加工制品的转换,重点发展精、特、优、尖产品,促进资源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经济效益。

三、案例分析

神华准能公司作为煤炭行业的骨干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循环经济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走煤、电、路一体化的“准能模式”

准能公司为实现煤、电、路一体化经营,围绕煤炭主业延伸产业链条。在原有2×10万km坑口电厂的基础上,从减少资源浪费、就地转化煤矸石和保护准格尔煤田环境的实际出发,运用国家发展环保型企业的鼓励政策,投资兴建了2×13.5万kW的煤矸石发电厂。通过对煤炭资源的连续转化,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煤电主业的延伸和拓展,又为神华准能公司自营铁路——大(同)准(格尔)铁路运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准铁路东起国铁大同湖东站,西至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正线全长264km,是I级单线电气化铁路。目前年运输能力已达5000万t,是我国开行万吨列车的铁路之一,远景规划可达到1~1.5亿t的运输能力。

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神华准能公司把准(格尔)东(胜)铁路与大准铁路在薛家湾接轨。准东铁路作为大准铁路的向西延伸,使大准铁路与包(头)神(池)和神(木)朔(州)铁路实现联网联运,与呼(和浩特)准(格尔)铁路、鄂(尔多斯)高速公路、大唐托克托电厂和凉城电厂与大准铁路接轨的输煤专线,以及原有的呼(和浩特)准(格尔)公路,形成了以大准铁路为主干线的交通网络,通过大秦线,把大准铁路这条钢铁大动脉打造成了沟通东西、连接高原与沿海及世界的桥梁。

(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准格尔矿区总面积1365km2,煤田已探明储量31亿t,煤层平均厚度约32.8m,属于低硫、特低磷、高灰熔点、较高发热量的长焰煤,具有很高的利用和环保价值。神华准能公司为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采矿设备和技术装备,采用高科技的露天开采技术,注重优化开采工艺,合理布局,引进大型吊斗铲设备及先进的抛掷爆破生产工艺,努力提高煤炭开采的技术含量;在开采工艺上,优化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损失;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机械化程度,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的高效运行;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和成本考核,对煤炭储量、采掘量、损失量等随时进行考核监督,成本分解到机组,提高煤炭回采率;通过合理回收边帮及薄煤层,将有限资源合理利用,延长了露天矿的服务年限。目前已建成两个年产2000万t的露天煤矿,煤炭回采率均达到98%以上。

(三)进行煤炭洗选加工。提升煤炭产品质量及附加值

准能公司不断加大洗选煤设施建设和技改力度,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年洗选能力达到5300万t。煤炭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满足了用户对煤炭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煤炭产品的高效利用。商品煤质量控制采取洗选后的煤炭产品按热值分别进入不同的产品仓,根据销售热值要求,装车系统采用美国KSS公司全自动采样系统和美国在线灰分测定仪自动按比例进行配煤,以保证外运煤炭的质量。

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用于坑口电厂发电,煤矸石和低热值煤用于矸石电厂发电,使两个矿每年新增的部分煤矸石及低热值煤得以转化利用,将矸石电厂的汽机效率从35.6%提高到35.8%,锅炉效率从86.8%提高到88.43%,锅炉底渣含碳量由4.33%降至4.2%。

(四)节能减排降耗,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神华准能公司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企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并重的原则,以资源节约促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增强资源价值观,建成了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产业结构。其增长方式集约,消费观念先进,消费方式科学,资源消耗持续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生产率提高。

1 优化采矿方案,降低生产成本

沟露天矿通过优化采矿方案,合理安排采一运一排系统,使公司煤炭产量逐步增长,效益大幅上升,能源消耗与产量比值呈下降趋势。“露天煤矿抛掷爆破、炸药配方及生产工艺系统研究与实施”科研项目实施成功后,相比原来的单斗电铲-自卸卡车采矿工艺要节约成本。

2 加大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其利用率

通过“污水复用”、“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露天煤矿坑雨季用雨水喷洒道路”、“选煤厂煤泥水循环使用”,以及“扬土场绿化植树用打大坑减少灌溉量”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废水回收利用率。工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处理后,供国华电厂发电用水。

3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利用循环流化床工艺发展矸石电厂,使矸石得以充分利用,既解决了矸石污染环境问题,又使企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 研究采用节能降耗新技术

成功实施“选煤厂粉尘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运用新型除尘系统将弓形导槽内部形成微弱负压,从而把含尘气体控制在具有负压的弓形导料槽内部,而不需要像传统的布袋除尘器一样将所有含尘气体都通过除尘器急性处理,并在运行时节约了大量的电能。炸药厂废机油生产铵油炸药是本公司在2000年向国家申请的一个专利产品。以年度生产铵油炸药21512t计算,如果都使用废机油,则可以节约柴油645.36t。通过对供水系统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将转速高、效率低的单级离心泵更新为效率较高的多级离心泵,提升了设备性能,降低了能耗;改造配电系统,大功率水泵机组采用软启动,采取功率补偿措施,合理配置工艺设备,降低电耗。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公司供水电耗降低0.3度,t,每年可节约电520万度。

(五)坚持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

多年来,神华准能公司一直坚持有计划地开展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工作。截至2008年底,复垦重建共投入资金约8 000万元,排土场复垦面积约1000m2,复垦率约为85%。工业绿化面积约400万m2,绿化率约89.5%,矿区总复垦绿化系数约88%以上。植被覆盖率由建设前不足25%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水保治理累计投入资金约3亿元,矿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基本上得到了治理。控制面积约30km2以上。水土流失控制程度达90%以上,减少水土流失量80%。通过重建,在露天矿土地复垦绿化现场,蓊蓊郁郁的杨树和葱翠的沙棘覆盖了裸露的黄土和曾经的采煤区。

四、结语

神华准能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不断的改进,以其国内领先的漏填开采工艺、技术装备和煤、电、路三位一体的产业结构优势为依托,将使神华准能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特大综合能源企业之目标快速迈进。

(责任编辑:陈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