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计量分析

2013-12-29马跃辉高志刚

中外企业家 2013年2期

新疆是典型的资源大省,能源开发生产一直保持较大的力度,长时间以来为均衡国家能源布局和支持东部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身的经济增速却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这是不是说明新疆遭遇了资源诅咒了呢?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实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解决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新疆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整体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基于几种典型的资源诅咒效应传导途径,这些传导因素可以通过其对应的各个替代变量与能源开发强度变量之间的关系被反映出来。为了能更精确分析各个传导途径的绝对影响程度和相对重要程度,本文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分别估计各个可能成为“诅咒”效应传导途径的变量与资源开发强度之间的关联程度,从而来确定资源开发对新疆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模型如下:

Zt=β0+β1Et+μ (1)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为系数向量,u为扰动项,扰动项包含FETD、inv、edu、RD和GY,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资源开发强度E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inv、外贸依存度FTED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说明通过资源开发可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进而带动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资源开发与教育(人力资本投入)、科技创新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说明资源开发会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减少,引起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水平的低下,甚至会消弱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影响到制造业和加工工业甚至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导致对科技投入的减少,使区域无法产生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具备强大生命力的主导科技产业,不能支撑一个区域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资源开发与政府干预成正相关关系,说明资源开发会导致寻租现象,滋生腐败,降低社会效率,破坏社会公正,损害民众利益。这与邵帅、齐中英(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

(二)结果分析

徐康宁、王剑(2006),徐盈之、胡永舜(2010)分别对山西和内蒙古进行专门性分析,得出了这两个省份存在“荷兰病”效应,由于本文模型在选取变量上的不同,没有专门针对制造业的变量,所以从模型结果中无法证实新疆是否存在“荷兰病”效应。一般意义上的“荷兰病”效应包括产业结构单一、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等方面,姚文英、刘丹(2010)认为新疆“资源核”效应突出。产业结构单一,符合广义资源诅咒中的“荷兰病”效应,本文也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

(三)基本结论

本节主要针对1991-2011年新疆资源诅咒传导机制进行整体性研究,发现资源开发并不完全抑制经济增长,会通过inv(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和FTED(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资源开发又可以通过削弱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滋生寻租腐败来抑制经济增长。

二、西部大开发前后新疆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以西部大开发为节点,将1991-2011年的数据分为1991-1992年的西部大开发前和2000-2011年的西部大开发后两个时间段进行新疆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研究。模型采取(1)式。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1)和(2)分别代表的西部大开发前和西部大开发后的检验结果。

表2所反映的结果与表1大致一致。从表2横向来看,不论是西部大开发前还是西部大开发后,新疆的资源开发E与对外贸易、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和政府干预是正相关,与教育和科技是负相关。说明资源开发可以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也会降低人力资本积累和削弱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但是政府干预上出现了偏差,下面本文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从西部大开发前后的角度比较来看,资源开发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之后有所上升,这与新疆的外贸结构的改善有关系。由于新疆得天独厚的外贸条件,以及西部大开发以后新疆贸易条件的改善,吸引了大批内地有实力的企业甚至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新疆,大大改善了新疆的外贸结构,加强了资源开发对贸易的影响。陈兵、葛飞秀(2008)认为新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现阶段新疆的外贸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依旧占据不小的比例。

资源开发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之间的系数在西部大开发前后均为正数,但西部大开发后负效应有所降低,这与西部大开发后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并且向制造业倾斜有关,2011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比例为24.55%,而采矿业只有13.81%,造成资源开发与Inv之间的关联效应减弱。

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西部大开发后有所增强。长久以来,地处边陲的新疆一直饱受“孔雀东南飞”的困扰,资源产业的发展更是加剧了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一方面阻碍了劳动力进一步提升自身技能的欲望,降低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限制了企业家才能的发挥,造成高级创业型人才的凋零和外流。

资源开发与科研之间的系数在西部大开发前后均为负值,但是在西部大开发后负效应有所下降。这说明,西部大开后新疆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大幅提高,从第四类地区跃升至第三类地区。虽然科技研发支出比例依旧低于全国水平,但是三项专利申请数在逐年增加,自治区依托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围绕“八大工程”,着力提高新疆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资源开发与政府干预在西部大开发前为正效应,但是在西部大开发后却出现了负效应。西部大开发之后,国家对新疆的扶持力度加大,各种扶持政策也纷纷开始实施,密度和强度都有所加大,这种情况符合了丁菊红、邓可斌(2007)的观点,在经济转型的中国,政府干预指数与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由于政府干预可以影响到固定投资,那么建立模型如下:

inVt=Ф0+Ф1GYt+ф (2)

来验证政府干预与固定投资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政府干预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结果为inv=0.395210+1.089144GY,可以看出政府干预与固定资产总投资为显著正相关,所以,政府干预或许会通过影响到固定资产总投资,影响到经济增长,进而影响到资源开发。本文不进行进一步研究,留作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三、基本结论

通过对西部大开发前后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分析研究,再次证明了前文的观点,资源开发并不一定会阻碍经济增长,资源开发通过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通过降低人力资源积累和削弱科技研发投入来阻碍经济增长。最后在政府干预上与前文略有不同,主要是因为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新疆的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的产业转型。刺激了新疆的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鲁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