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言:打造线上出版社
2013-12-29李佳璐
电影《乔布斯传》上映在即,原著也一起重新热传起来。刚刚问世时,这本书在企业家圈子里流传甚广。虽然对中文译版,读者褒贬不一,但对于译言团队而言,这本书的意义,是一系列新业务拓展和细分领域尝试正式开始。
译言社区进行过商业化尝试——这家聚集了国内最大批译者的平台上,除了用户的经验交流和分享之外,几乎成了能让中国读者最没有障碍就能读到大批原版杂志的唯一渠道。
而依靠翻译爱好者的贡献,从版权问题上容易产生问题,外版杂志自身也不断投给中国市场更多的关注,译言社区的优势一直在被稀释。译言面临着要么放弃、要么改变的选择。
版权之痒
译言最初的商业化尝试,源于对一系列海外媒体的内容进行版权代理,同时为国内媒体推送优质的外语译文,让参与翻译的译言用户获得稿酬的收益。在渐渐前行的过程当中,译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有更多国外的优质内容提供者开始注意起这个品牌。
一段时间在科技、互联网和商业领域的翻译有所积累之后,译言的子品牌“东西文库”成立,计划引进一系列科技、互联网、商业领域的书翻译,并制作成电子版。在内容方面有所计划的同时,也同步上线了“唐茶”的项目,建立自己的渠道,去发行电子书。
第一部因为译言的专业度而获得授权,并翻译成中文的书,是《连线》杂志前主编凯文·凯利所著的《失控》。拿版权、翻译到正式做成电子版出版的模式,也无意间为译言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自此之后,《乔布斯传》的版权也以与中信版权合作的方式被这个团队得到。众包的方式,是这套流程中的核心。只花了一个月,四位通过译言平台找到的作者就完成了翻译的工作。之后,电子版也得以快速上线。
2011年7月1日,《乔布斯传》正式上架,译言的子品牌“唐茶”同时开始运营。不仅有《乔布斯传》,凯文·凯利的《失控》也是同期上线的书。当时,唐茶将这两本书作为单行本的App,在苹果应用商店发行,很快,就在国内的科技互联网圈掀起了一阵波澜。虽然对翻译质量等细节问题外界褒贬不一,但这两本从内容到设计从那时候起为电子书的制作者树立了一个标杆,后进入这个市场的多看和豆瓣也不得不承认,在之后的操作过程中,它们借鉴了唐茶出版的电子书诸多特点。
除了自有内容的电子发行平台之外,唐茶一开始的计划中,还有依靠自己的策划能力,策划出版电子书;聚集一批有实验精神的作者,替他们将手中纸质的作品电子化。而一旦开始有大批量的电子版图书,就不能再像开始,将每一本独立的书都单做一个App。唐茶要作为一个虚拟书店,将电子版的图书放上去销售,
这个“书店”就是字节社。自图书的品类开始增加,译言也意识到自己原有内容在数量上的局限。并开始积极地进行外部合作。传统的出版社并不排斥多一个电子版的渠道,因此,在这个平台上,电子书数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
古登堡计划
但同时,问题随之而来,大量作品当中,译言的鲜明个性便不能被简明地体现,除了科技类的书,译言也需要有其他富有特色的内容做支撑。
2012年5月,译言的CEO赵嘉敏和总编辑Cris出差时去参观了纽约公共图书馆,发现有大量版权已经流入公共领域的书当中,有大量属于不同门类不同专业,非常有价值的书。其中,只有占总量不到2%,约几百本,是在大众认知当中的经典书。如果将这些书按照传统的出版方式引进的话,前期将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如果在论证选题的阶段,不能对市场有乐观的估计,也会被否定。
在译言看来,公版书的门槛比较低,用电子书的方式制作又能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做到对市场的前测。如果电子版发行之后受读者追捧,再考虑做纸质书的出版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译言借用了世界最大的公版书分享网站www.gutenberg.org的名字,将公版书出版计划命名为“古登堡计划”,并且就将第一期选题定为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从这家图书馆推荐的“20世纪最值得读的170本书”当中选出了十本从未被翻译成中文并且出版的书上线。
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一年的选题计划也很快被制定出来,大多也是围绕时政热点、城市文化、社会伦理、民主政治经济等选题继续拓展。
这只是第一步。选择内容出口时,古登堡计划仍相当谨慎。虽然当时,手里已经有了十位数的存量,在发布作品时,他们也只是从唐茶开始,并且将一个策划的选题分成三四批,每次只放不超过五本的书上线。
经历一段时间的试验,收集到用户反馈和意见之后,古登堡计划在今年3月开始逐渐和豆瓣、多看、亚马逊达成了合作。几个月过去之后,在豆瓣阅读的平台上,古登堡计划的系列成了卖得最好的书,文学和社科类的书尤其受欢迎,《她的国》在豆瓣平台上,曾有一天就卖出一百多本的纪录。
1年300个选题
东西文库和古登堡计划出品的作品,对于制作方而言最大的考验,是怎样利用多年积累的译者资源发挥最高的效率同时,保证译作的质量。不为读者所知的是,译言所能提供的资源,并不只有译者,还有一套完备的译者审核机制。这些都是译言采用的众包模式当中重要的部分。
Cris意识到外界并不理解“众包”的进行过程,还是源于《乔布斯传》中文版刚出版之际,译言的翻译团队所遭受的非议。很多人都以为,译言只是将这本书拆成了几个部分交给不同的人去翻译,然后就将它出版。事实上,无论是《乔布斯传》还是古登堡计划,每一本书的翻译工作,都是专门的一个项目组,有项目负责人挑选合适的译者。
在《乔布斯传》的翻译过程中,Cris作为项目负责人,分别根据生平介绍、生活细节和商业挑选了文笔流畅的语言学博士,语言教授,科技互联网的翻译专家等四名译者,在初稿完成之后,又特别邀请了中信出版社社长、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和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张亮等许多跨界达人,做了很多轮审校,译稿才诞生。
译言还有一类拥有“精评师”头衔的用户,他们的作用,相当于每个传统生产线上的质检员,他们会去随机抽查项目当中译者的部分译文,由此判定译者是否够格或者态度认真,译文没有通过一定的差错率,就要被打回去重译。这其中差错率的判定,不只有翻译错误等硬性指标,还有文章风格差异等个人感受的细节。只有经历了所有这些审核,一本书才能够等待制作,最终上架。
现在,单论数量,一年有300个选题策划的译言已有差不多一家中型出版社的规模,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只需要有一位全职的流程编辑监督所有项目的进程。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所有书的原文上传到系统,并设定好项目完成的时间。每翻译完成一章,就在进度条上显示,对应的时间对作者发出自动预警,只需搜索,就可以得到所有书的翻译进度报告,有针对性地控制整体进展。
自称“新型出版社”,另外两个重要的职位就是选题编辑和营销编辑。假设一年有300本书的出版计划,选题编辑需要通过选题策划的方式将书先做分类,通过微博、微信和社区招募译者。
营销编辑则是从确定选题后,就选择合适的电子平台进行合作,在他们之上做推广。如果后期电子书反馈好,还要考虑纸质书出版。这样新媒体的书籍推广思路,从源头上就规避了很多传统出版业的风险。
电子阅读带来新产业机会的时候,译言选择更偏重内容和阅读体验的方向。如果多看、豆瓣等都想做平台,未来平台的比拼方式可能就像现在的亚马逊、当当和京东,拼到最后只剩价格。译言希望由这个平台诞生的书不止是消费品,不失书本身的意义,即便不以现在惯常的形态出现。这是译言寻求差异化的路径,也是闯入电子阅读市场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