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的环保账

2013-12-29易鹏

中国周刊 2013年1期

2012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发展与环保存在冲突的集中体现期,更可以被看作是环保意识的强化年。

2012年6月份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及浙江宁波等地相继发生因钼铜、排污及PX项目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事件风生水起,讨论沸沸扬扬。2012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发展与环保存在冲突的集中体现期,更可以被看作是环保意识的强化年。

几次事件如出一辙——地方政府宣布上马有污染的项目,马上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并引发群体性事件。也就是所谓的新媒体下的大众化讨论导致事件升级,地方政府被迫妥协,并宣布终止项目。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大体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一是未批先建,二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三是所在地政府的执政能力问题,四是有关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的法律不健全、机制不健全,尤其在舆情评估方面欠缺。

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环境问题,这在全世界的城市发展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规律。英国因为工业革命曾经发生了泰晤士河严重污染的事件。当前中国在环境方面正处于敏感时期,为此十八大上特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概念,都是在直面这种环保的挑战。实际上2012年经历过从什邡钼铜、启东排污与宁波PX项目等一系列环境事件中,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环境保护问题,可能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正视环保的舆情评估。这种环保的“邻避运动”,实则凸显出中国公众的环保焦虑,以及隐藏在环保背后的民意才是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厦门、大连、什邡、启东到宁波系列事件发生地都是在中国经济相对而言非常发达的地区,这表明当经济发达了,老百姓收入高了,其更多的利益诉求已经从吃饭问题走向了健康、公平公正、知情权、参与权等各种新的层次上的问题。为此必须建立公开、合法、有社会公信力的环保项目立项程序,充分尊重市民的知情权。从根本上解决包括重化工项目在内的各种有环保压力项目面临的僵局。宁波镇海PX项目、什邡钼铜项目、启东排污入海项目等大议题,如若在通过之前充分尊重市民的知情权,让市民围绕这些项目对本地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可能带来的隐患进行充分论争、表达和权衡,相信这些项目也不至于在后来会遭到如此强烈的民意阻击,并激起民众的反感和对立情绪。为此,发改委近期加进推行投资政策——“投资项目遭遇当地民众‘中等程度’的反对,该项目必须暂停。”政策开始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与态度。也就是说必须要重视项目的舆情评估,为此政府需要建立专门的队伍,和项目审批要增加此环节。

推动环保技术的产业化。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需要有技术的产业作为支撑。比如这几年在环保上的脱硫问题上,由于脱硫技术日益成熟,企业和政府投入也加大,使得了脱硫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放过来也培育了巨大的脱硫产业,推动了经济的再发展。为此必须对通过财税制度、投资引领等各种方式,推动中国环保产业的大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冲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化环保法制建设。对于未批先建等一系列的环保违法行为,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予以制裁,同时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不能有法可依,但有法不落实。尤其对于顶风违法者要予以坚决打击,同时要发动群众、媒体予以监督,使得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难以藏匿。

调整执政思路。重点是完善干部的考核任用体系,使得经济发展、GDP在比重中减少,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比重加大。也就是明确的传导到各级政府的官员,保护环境是可以被提拔的,破坏环境是升迁无望的。这种体系能够纵深建立必定有利于推动中国环保的进程。

2012年是中国环保意识的强化年。这种环境事件带给政府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换一种眼光看,也是推动中国全面发展的一种巨大契机,各界需要抓住这种契机,最终建设好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