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的逻辑

2013-12-29

中国周刊 2013年1期

不知不觉中,一年已去,一年又来。

站在新年的门槛上,一边回望,整理心情,清结旧账;一边远眺,满怀期待迎接寒风中新年的阳光。

艾默里奇的2012并没有如约到来。

毫无疑问,刚刚挥手告别的2012,即便在最严苛的评论家眼中,也应是具有不同寻常意义的一年:无论是薄王事件,伦敦奥运会,还是神九上天,以及执政党的十八大,等等,都具有特别的指标意义。

虽然经济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社会问题依然纠缠难解,沉疴新疾,层出不穷,但这个浑身带着伤痛的国家,一边蹒跚着清理伤口,一边依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显示了它不可思议的内在力量。

乐观主义者从中更多地看到了进步和成就,悲观主义者则更多地看到了沉疴顽疾带来的伤痛。事实上,沉疴顽疾延缓了中国前行的步伐,也带来了其他严峻的问题,若不能厘清轻重缓急,妥善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幸运的是,相较过去,我们正在远离只有一个声音一个判断的时代,众声喧哗胜过万马齐喑何止百倍!而悲观主义的价值,就在于不同意见的相持与校正。异质思维已经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力量。包容并接纳异质思维,这也是社会开放进步的一个成果,虽然仍需继续巩固。

我们当然不能因为问题的严峻性,无视已经取得的进步和改变。虽然这种进步依然缓慢,而一些腐败和不公事件的处置不当,也足以让大家淡忘这种进步。事情改善越多,对它挑刺的声音自然也就越大。赫伯特·斯宾塞曾经这样总结过。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在各种力量犬牙交错相互竞争的格局下,国家要继续前行,社会要继续发展,需要累积向上的力量。所以,守护已经取得的成展,守护一切公平善意的力量,才能迎来更大的改变。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亚当·斯密教导我们:“每一个人为改善自身状况所作的持续而不间断的努力……通常具有足够的力量让事物按照自然规律取得进展,尽管这种进步会遭遇政府浪费以及巨大的管理失误。就如同动物生命的未知源泉一样,尽管会面对疾病以及庸医的荒谬处方,它们仍然会不断地修复自己的健康和元气。”

所以,宽厚地对待所有向上改变的力量,哪怕是偶然的改变,也尽可能予以鼓励守护,真正的合乎规律的变化才会展开。

不仅是在那些大事件上,更多新的基础性的变化,已经在细微处悄然展开。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显著的指标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一些地方分社开通的官方微博,其话语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其母体的传统,显示了一种新的人格特征。执政党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习近平在新领导集体会见中外记者时“三个重大责任”的简洁讲话,到李克强、王岐山不约而同地要求与会者“不准念稿子,要讲实在话”,到政治局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平实作风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观。

与过去“词语依旧,但精神已经消失”的大词时代相比,话语方式的改变,其实表征的是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的调整。

如同当初微博的设计者并不能预测社交媒体在社会结构和权力重塑上带来的变化一样,这种看似细微处的改变一旦开始,便会遵从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是说。

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令一到,没有人能够阻挡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