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以:生态建设的湖州路径
2013-12-29
做生态不是为了面子,应付检查,搞个典型,“你走过几个村,才来到一个美丽村,那没有什么意义”。
太湖是华东地区最大湖泊,环太湖的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但湖畔众多名城中,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却只有一处——浙江湖州。
湖州拥有的称号真是不少,比如“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等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深厚的人文底蕴、长三角腹地的经济基础,使湖州的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湖州下辖的安吉县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德清县、长兴县、吴兴区也相继创建为省级生态县(区),湖州市还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湖州的生态,不仅在于太湖,更在于乡村,而且要求是“全域”的。
用湖州市委书记马以的话说,做生态不是为了面子,应付检查,搞个典型,“你走过几个村,才来到一个美丽村,那没有什么意义”。
生态优势
中国周刊:湖州生态建设起步较早,也取得了很多经验,想必也有深刻体会。那么,这么多年来,湖州对于“生态文明”四个字的理解是怎样的?
马以:中央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十八大时,“生态文明”又有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浙江省是2003年开始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湖州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实践。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经济强了,财富多了,但生态环境坏了,这不是生态文明。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生态保护得很好,但老百姓生活贫困,这同样也不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全面理解应当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优、生态好,这样的综合社会形态,才是生态文明。我们的建设就是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中国周刊:我们看到有关湖州生态建设的一些报道中,不少指标,湖州的自我要求都比省里的标准要高,有点自我加压的感觉。但要实现这些并不容易,那湖州的底气来自哪里?
马以:我们对此充满信心,首先是因为湖州拥有生态建设的天然禀赋。元代诗人戴表元有首诗来形容湖州,“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对湖州良好人居环境的称誉,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特别是这诗的后两句,说明历史上湖州就是清丽之地,宜居之地。
湖州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地貌很漂亮。其实,我们看湖州特色的东西,就是“桑基鱼塘”,这也是农耕社会形成的、一直到今天还保存的生态养殖模式。桑树长起来,有了桑叶,桑叶用来养蚕,蚕吐出丝,可以做成丝绸,而蚕的排泄物、残渣,就放进鱼塘里喂鱼,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又可用来沃田。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态模式,体现的完全是一种循环经济状态。历史上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所以我说湖州是有天然禀赋的。
中国周刊:现实中的优势又在哪里?
马以:我们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腹地,离上海120公里,杭州75公里,南京220公里。地理位置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湖州户籍AuZFqFpjgEJIENIK+wHphoNDmkZiCTy1Z6Op+GRzACQ=人口为261万,常住人口是280万,去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662亿元,这样算起来,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金,发展条件还是比较好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州的农民年收入是17188元,城镇居民是32987元,城乡收入比是1.92:1,这个数据是比较理想的。这些为我们加快生态建设提供了好的条件。
经验分享
中国周刊:湖州市的安吉县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德清县、长兴县、吴兴区也是省级生态县(区)。那么,湖州有哪些经验值得全国其它城市借鉴?
马以:湖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都特别重视,一届接一届,坚持不懈。如果说经验分享的话,我想有这么几点:
一是要确定总的目标。明确战略方向,大家都要遵循这个目标。湖州的战略目标就是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来做。其实,现在各地都很重视生态城市建设,但我们更为强调“生态型”。这个生态目标十分坚定,这算是一个体会。
二是要有规划。生态建设可以说是刚性的,但很多方面也容易被改变。我们规划以人大通过等方式进行刚性确定,这十分必要。
比如绿带,从南浔区到吴兴区有绿带,当城市发展要扩张时,就会有人提出质疑,有没有必要保留绿带,有没有必要那么大?如果做个工业园区,不是更容易产生财富吗?但是我们通过了规划,谁都不能动了,谁来当领导也不行。
比如安吉白茶,很贵,谁都想扩大种植面积,但我们对此控制很严。农民希望把树林、竹林砍了去种茶,但这样就容易破坏环境,造成水土流失。那我们就规定多少坡度以上的区域不能种白茶,限制种植的规模。这样做,尽管在经济收入上是有代价的,但这是必须的。
第三就是必须务实去做。生态不能是口头上喊的。安吉是首个国家级生态县,10年前有个造纸厂,当时也没多少其它工业,造纸厂就算纳税大户了,对税收特别重要。但那里是太湖水的上游,当时就坚决把它关停了。再比如蓄电池企业,这两年从原来的超过200家关并到了30家,减少了污染源。再比如南太湖,沿岸65公里,我们对所有涉污企业全部关停并转,有的是搬走,大多是停产,实现了工业污染零排放,为此花了20多个亿。
这些算是我们的一点心得,当然其它地方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周刊:湖州正在申请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也有自我加压的意思。这是怎样考虑的?
马以:湖州要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我们的一个共识。之所以湖州要做这件事,是因为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湖州人的心声。这对我们自身的确是一个自我加压的过程,有明确的、强烈的导向作用。而且,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腹地,这也有着先行先试的意义。
我们在2015年、2020年都有目标,目标很具体,2015年要实现所有进入太湖的水都是达标的,所有垃圾都是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公众的生态满意度要达到95%。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中国周刊:湖州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命名的城市,俗话说靠水吃水,但这样一个大湖,治理起来是否是一大负担?怎样来治?
马以: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视察太湖,当时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至今仍是湖州生态建设的基本指导
思想。
最近习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对于湖州来说,太湖特别重要,对于太湖来说,湖州也特别重要。湖州水源占太湖常年自然径流入湖量的60%左右。所以生态的责任也很重。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四大治水工程。一是骨干河道生态整治,对太湖上游继续进行治理。二是城乡河道修复。像南浔区,河道里有废弃沉船一万多艘,影响行洪,也不美观,看起来很脏,我们就一条条地将其打捞出来。三是太湖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四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四大工程加起来,总共要投入400多亿元。水利部已将我们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
城市。
中国周刊:现在太湖水质如何?
马以:今年水质一直比较好。前几年太湖爆发蓝藻,影响很大。之后,沿湖的城市都加大了整治力度。这几年蓝藻没再爆发,但在气温等条件影响下,也有局部发生,但完全可控。由于水质的改善,太湖滨湖地带已经成为湖州人休闲娱乐的首选。
乡村思考
中国周刊:除了前面讨论的环境治理外,我们发现湖州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生态环境的营造与乡村是挂钩的。在中国很多地方,城市生态的治理还没有完成,甚至刚刚起步,湖州怎样想到要去做乡村生态的?乡村做起来是否难度比较大?
马以:我们省里有一个“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要求。湖州是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安吉县率先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成了全省的示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总起来讲,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意愿要一致,政府要做的农民不欢迎,那就不行。“美丽乡村”建设是很典型的,农民想做与政府想做的,完全吻合。有些地方的农民还会主动找村干部,人家村做了,咱为啥没做。
同时,政府大力扶持“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喊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政府一是给村里扶持资金,鼓励他们去做,再就是给人、给指导,这些都免费。有些村想做没钱,就通过政府、社会、对口单位等多方参与支援。
中国周刊:中国很多地方有一个现象,就是推典型。做好一个“美丽乡村”,当成典型去宣传,其它的做的如何却可能不管不问了。我们在湖州看到,很多村庄都十分漂亮。在这点上湖州是怎样做到的?
马以:你走过几个村,才来到一个美丽村,那没有什么意义。这也是我们做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认识,就是一定要做全域,要实现每一个村都是“美丽乡村”。不是为了面子,应付检查,搞个典型。
我们到基层去考察,有的县里的负责人说,我们就怕考察的人呆的时间太短,看一下感觉不深,希望考察的人能呆的时间长些,角角落落都去走一走,这样才能看到到处都干净漂亮。
像安吉县的“美丽乡村”,都比较干净,垃圾得到100%处理。南浔区也正在大力治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也要慢慢做到100%。
说到南浔,就得讲到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他写的。徐迟是南浔人,他写的《江南小镇》,用了66个“水晶晶”来形容南浔。现在,我们要恢复那个“水晶晶”的南浔,就要做到全域水治理。
像德清治矿也是全域的,今年力度很大,要求矿山开采必须全部实现绿色开采,并不是只做一个点。
中国周刊:对农民来说,生态好了,乡村美了,生活会更舒适。但毕竟农业生产才是根本。生态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
马以:如果产业是空的,环境再好,那不是生态文明,也不是“美丽乡村”。我们当然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要提高农村的收入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现在我们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比在1:2以内,是相当好的。我们的很多农业产业,像毛竹、水产养殖、茶叶等,都可以增加农业收入,并且广泛地使用农业合作社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
我们湖州还实行了一种“1+1+N”的生产模式,即农技人员+农业专家+若干个生产主体,这样组合的效果很好。
中国周刊:现在都在讲“梦”,对于湖州,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马以:在生态文明方面,做到全国领先,这就是湖州人的梦。我们要努力再现戴表元诗作中“人生只合住湖州”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