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3-12-29王成仁张箐景春梅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10期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隔10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论述突出了工业化在“四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也赋予新型工业化道路新的内涵。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内涵

(一)明确新的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牢牢抓住工业化这条主线,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培育以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约化、清洁化和精细化程度,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效竞争、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工业化发展。

(二)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新型工业化不是“一化”孤立发展,也不仅仅只停留于“两化”融合发展层面,而是要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激发工业化活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构筑新兴产业优势。要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构建农业规模化生产优势,切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促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三)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新型工业化所蕴含的“四化”协同发展理念拓宽了工业发展路径。信息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消费市场;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融通城乡资源,降低工业化成本;农业现代化将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原料基础和劳动力大军,同时也是潜力巨大的生产资料消费者。

(四)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十八大提出的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着力推进绿色工业发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树立以清洁生产、低碳环保、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为主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工业发展道路。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中小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成长壮大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新时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一)中小企业应增强创新能力,力促实体经济发展,践行工业强国战略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业强国目标的主力军。一方面,中小企业数量大、就业广、活力强,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手段多、效率高、周期短等优势,努力向高新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拓展,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中小企业应转换角色,应用并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中小企业是应用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群体。在新时期,中小企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契机,重视信息化建设,由被动采用转变为主动应用和发展信息技术,借助公共服务资源,将云计算、移动网络、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生产、研发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同时,不断积累技术人才优势,完善信息技术产品和方案,逐渐掌握技术话语权,实现内涵式、集约高效式发展。

(三)中小企业应发挥集聚发展优势,提升综合实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农村中小企业,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的主要载体。一方面,中小企业应发挥集聚发展优势,构建中小工业企业产业集群,培植城镇产业基础,提升城镇经济规模,实现资源集约化、企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城镇化的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带动服务业和周边市场的兴起,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四)中小企业应勇挑工业反哺农业重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中小企业是实现农业支撑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格局的关键。中小企业发展将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带动专业人才、现代技术、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向农村渗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的农业产业系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中小企业应践行科学发展,采取绿色低碳模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新型工业化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作为制造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绿色发展潜力,走清洁安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要摒弃原有高污染、拼人力的“黑色”发展思路与做法,转变技术水平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低端制造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绿色环保技术水平。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快促进绿色技术、产品或商业模式创新,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三、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将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中坚力量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国有经济备受关爱,而中小企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被当作刺激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和抚平经济波动的救命稻草。虽然当前中小企业得到诸多重视,但垄断行业进入壁垒高、融资渠道少、扶持资金规模小、缺少话语权的生存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新时期,必须彻底摒弃任由中小企业自生自灭的旧有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着力增强企业实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中的“小巨人”,将中小企业作为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繁荣国内消费市场和实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培育土壤,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国家创新的生力军

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的灵活性、快捷性,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一要完善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研发的财税支持力度;以政府引导基金为杠杆吸引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创新。二要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促进技术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与融资服务相结合,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式发展。三要出台相应的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鼓励引导创新型人才流向中小企业。

(三)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和成本持续上升压力,不断压缩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倒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因此,要力促中小企业“转型、转移、转行”,为其提供政策缓冲期。一是引导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向绿色低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二是鼓励出口贸易型中小企业利用贸易优惠政策,巩固传统市场,开拓国内外新兴市场,加快市场转移。三是帮助轻工、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压缩落后产能,谋求转行发展机会。四是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间技术互补、信息共享和人才交流。五是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完善落实研发投入税前加计扣除和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四)规划引导,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共进的发展模式

一是打破行政垄断。系统清理歧视性政策,打破“弹簧门”和“玻璃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落实好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确保中小企业份额。三是引导和鼓励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援助,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等。四是维护中小企业权益,开展清理大企业欠款行动。

(五)理顺体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

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专属融资支持。二是理顺银行贷款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大力发展村镇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完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便利中小企业融资。四是鼓励创投资金、风险资本以及私募股权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完善退出机制。五是建立以政府担保为主、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为补充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六是降低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进入门槛,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王成仁,辽宁铁岭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新能源。张箐,湖北黄石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景春梅,内蒙古阿拉善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能源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