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时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013-12-29刘彦平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29期

摘要:本文结合人口老龄化背景,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进行了反思,并从政策环境、公共服务、公共活动空间、公共交通、老年产业和老年居住区及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等角度,就整体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对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来20年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城市将净增3亿人口,城市化水平将接近70%。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将进一步加速。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3%。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将增加到2.43亿,到2030年将突破3.5亿,届时中国将进入所谓“超老龄社会”。如此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举世罕见。可以说,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压力,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安排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社会责任和紧迫时代课题。

一、老龄化时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反思

城市规划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物质和空间形态为媒介,合理、有效地设计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应本着对老年群体的关心、尊重和爱护来研究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创造出为老年人服务的城市空间。然而,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缺乏预见,对老年人的需求缺乏考虑,由此也导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老年专用公共设施匮乏。老年人专用公共设施一般包括社会养老设施、医疗服务设施以及购物、休闲和娱乐设施等几个方面。上述类型的老年人专用设施在我国城市中虽有自发、零散的提供,但尚未被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规范。整体上看,老年人专用公共设施普遍处于匮乏状态,这对老年人的健康、便利和快乐生活是非常消极和不利的。

二是老年户外活动场所不足。户外活动场所通常是老年人关心和偏好的重点设施。其中,公园、绿地、市民广场、街心花园以及与之配套的设施如休憩凉亭、桌椅等是老年人健身晨练、日间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享受户外的新鲜空气、阳光,进行邻里交流的主要空间。然而,目前大多数城市缺乏环境优美、面积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老年适居型住宅开发滞后。一段时间以来,城市老年住宅一度成为房地产开发的新热点。然而,老年适居型住宅的规划和设计,从选址到细部设计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数开发商偏重利润较高的大户型和高端豪宅,而真正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开发却明显滞后。同时,在住宅细部设计上也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切实考虑和规范。

四是无障碍交通系统进展缓慢。老年人对交通工具和设施有着特殊的要求,如地面防滑、阶梯降低、无障碍交通方式等。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缺ZFzTaAGs6cAaZp1W9LIxENjUjOrJxAh/uG/NEz7ghTw=乏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需求的系统考虑。无障碍社区、无障碍步行交通系统以及无障碍城市建设进展缓慢,造成老年人出行不便利、不安全,已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短板。

二、老龄化时代的城市整体规划与系统建设

城市人口老龄化催生一系列的社会结构改变和空间需求矛盾,需要城市物质空间与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应变。城市规划与建设亟需树立基于老龄化社会背景的整体规划与系统建设观念。在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应该遵循“以老人为本”原则,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生活空间环境。

(一)强化老龄政策环境与公共服务

有关老龄事业的城市政策环境与公共服务是一项关系到保障社会民生、促进公平正义的关键议题。首先,应积极推动城市养老制度及面向老年人群的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优化、提升老年福利,营造支持多样化养老模式的政策环境,使城市生活向“适老型”和“敬老型”转变。其次,根据老年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和老年群体分布规划,合理规划和配置针对老人群体的公共服务资源,以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可接近性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比如在老年人集中区域可设立老年医院、老年商场、老年公园、老年社区等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居所,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政策也应更加注重对老龄社区以及养老机构的支撑等。此外,应配合国家及地方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从老年人口群体需要出发,制定更加细致的老年宜居型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方面的规范、条例与标准。在制度层面上为城市规划与实施提供保障,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老龄化时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二)合理规划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户外活动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城市规划应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特征,合理布局和建设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城市公共户外空间,包括活动空间、社交空间、休憩空间和服务空间等。其中,城市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如游憩广场、滨水岸线、公园绿地等,应与老年人休闲活动场所统筹加以考虑。

(三)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适老型”规划与建设

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出行行为模式出发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建设,进而确保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和便捷,是老龄化时代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要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随着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的日趋提高,出行会更为频繁,目的地也更为广泛。应不断提高公交线网密度、车站覆盖率和车辆发车频率,努力提高公交运营管理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以持续改善公交出行的可靠性、速度和安全性。此外,还应加大公交服务的人性化,比如引入触摸式信息查询设备、更多采用低地板车辆以及配有导板、升降装置或屈膝装置的新型车辆等,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乘车和候车环境。

其次,要加强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应做到无障碍设施的系统化、体系化,包括步行系统、场站设施以及运输工具的科学、合理设计。保证不同区域范围内的老年人能够便利出行。

再次,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老龄化时代的城市交通,是快慢分离、慢行优先的交通系统。发展多元化慢行交通模式,构建与公共交通一体化接驳的慢行交通系统是老龄社会城市空间规划的重点。通过慢行导向的公交系统重构,实现交通的宁静化、人性化和舒适度,是老龄化时代城市交通规划应由的人本关怀和理性要求。

(四)注重老年产业规划

应将老年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第三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以扶持。推动形成细分化、多元化市场,发展传统居家养老、机构型养老、社区照顾等多样化养老模式,为不同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多层次可选择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要从产业链整合角度,合理规划城市老年产业的发展,包括养老地产、健康产业、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老年金融、老年旅游、老年法律与信息咨询等等。老年产业规划是引入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助力老年事业的重要机制,也是保障老年人权益、丰富老年服务产品的重要路径。

(五)提升老年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水平

从我国传统文化与家庭结构的演变规律来看,居家养老仍将是我国老人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因此,老年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对于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是合理选址与规模控制。在城市用地规划中,老年居住区用地应尽可能选用平地或缓坡、靠近绿地、噪音干扰小、远离交通干道的地段。此外,由于老年人感知与心理认知能力明显衰退,活动半径不宜过大,小区规模宜适中,从而保持居家养老的安全感和邻里亲近感。

二是优化设施与服务配套。合理布局老年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由点到面的服务网络。其中包括商业服务设施,如便利店、商业中心、商业步行街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应遵循小区就近和环境匹配的原则来规划建设,便于老人购物或消费;医疗卫生设施,如医院、卫生所等,要选择在安静、卫生、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便于病人就诊和救护的独立地段。此外,应考虑老年人与子女保持经常见面的需要,以及老年人与儿童心理的互补关系,可将幼儿园、小学等文教设施设置在邻近老年居住区的附近,从而有利于促进家庭和代际的互相关爱。

三是注重老年住宅的内部设计。在老年住宅的建筑设计中,应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特点、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注重改善室内的细部设计。包括居室内部的无障碍设计和适应性设计,如加装扶手、靠背,采用防滑地板等。其中,老年住宅的安全防范应急系统尤其不可忽略。老年住宅应装设安全应急通讯设备,并与相应社区或城市老年应急服务系统构成网络,以为老人提供及时、全方位的帮助,包括医疗救护、火灾、煤气泄漏等事故的紧急救援等。

四是居住区的绿地和休憩空间。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如健身、休息、聊天等等,需要适当的绿地和休憩空间。绿地包括中心绿地、小区设施配套绿地以及小区组团院落式绿地等,形成配套,达到优美、舒适、健康生态的效果。而休憩空间则可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室外绿地和休憩空间要有连续性和一定的均衡性,以增益小区老人的居住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全面和系统的“适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既要考虑到居住、公共设施、交通、绿地、活动空间等物质空间,也要统筹公共政策、产业等柔性战略与发展规划,切实推进符合城市实际的均衡、和谐与共享的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三、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老龄化城市的未来建设热点

当前,随着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渐成主流以及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创建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打造新型老年综合性居住社区,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老年产业投资者所追捧。所谓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就是将老年居住区与子女居住区、工作区相配套,与老年服务设施、老年服务业、老年交通体系、老年公共空间等相整合的人居型城市综合体。可以预见,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有可能成为未来老龄化城市综合解决方案中的一个新亮点。把握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策略,将有助于开启通往和谐与繁荣的适老型城市发展之路。

(一)与城市功能积极互动

服务于老年人群的生活,有利于提升城市老人的生活品质,是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规划与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框架下,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能够实现多种老年服务业与老年房地产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力支撑城市的宜居功能和产业发展。此外,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商业网点、综合交通和轨道交通、城市新兴文化和服务业、物流、旅游等功能和规划也在不断完善。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建设应以这些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指引,并积极与城市布局、城市功能相融合,从而既规避不必要的市场风险,又可对老龄化城市和老年人社区的发展产生最大化价值效应。

(二)创新交通环境与交通模式

当前,中国城市建设正在经历向轨道交通和公交优先发展模式的转变,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对交通条件和设施有着特殊要求,合理选址和规划,创造既适应老人安全出行,同时又能方便对接多种交通枢纽的交通模式,是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应优先考虑的策略。

(三)促成老年产业价值链互动

老年产业是从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所界定的产业范围,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产业边界。事实上,老年产业横跨一、二、三次产业,涉及老年人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老年产业正在成为城市新的竞争领域。由关联性强、不同功能业态在小范围内集聚而成的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正是与老年产业相匹配的新空间。比如,老年产业包括老年地产、老年创意产业、老年研发、老年教育、老年文娱,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老年商业、老年金融、老年咨询、老年旅游休闲、老年产品电子商务等等,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与这些新兴的老年产业互动,通过各种业态的互动和有机融合, 实现老龄化城市社会经济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

(四)与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互动

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宜居功能的重要节点和示范窗口,有着鲜明的城市形象价值。如果能够在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和运营方面,结合城市整体优势资源、景观、文化特色和吸引力,形成并强化自身特色,则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不仅是老人的乐园,也将是闪亮的城市名片。

(五)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的意义不仅是新型老年地产开发模式,更是多种产业链联动的平台。如何达到投资利润最大化,是综合体相关业态投资者的普遍追求,市场风险也普遍存在。城市政府应从保障老年人权益、促进城市经济、民生角度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规范,同时保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老年适居型城市综合体是对老年事业和老年产业在城市运营中的整合,需要进行更多的规划创新、制度创新、开发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和物业管理创新,面对老龄化挑战,实现城市多赢、和谐的城市文明进步与提升。

总之,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当努力为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营造出一个能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制度安排和人居环境。“适老型”生活和居住品质能够直接反映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正如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World assembly on Ageing)上所提出的重要理念——“年长者的住所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积极应对老龄化时代的问题与挑战,规划和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是城市实现包容性增长与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谷志莲,柴彦威.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单位社区的“宜老性” 研究——以北京大学燕东园社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J],2012(11)

[2]黄生辉.城市规划设计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J].中华建设,2010(10):52—53

[3]任致远.老龄化:城市科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1):73—79

(刘彦平,1969年生,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营销、城市治理、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