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对口援疆进程中的产业园区发展建议
2013-12-29殷冀锋
摘要:产业园区建设是产业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新疆各地的产业园区积极招商,项目纷纷上马,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着园区产业布局重复、集聚效应不强等问题。必须通过完善机制、科学规划、稳步建设、科学管理,提高园区发展水平,切实增强新疆的自主发展能力。
关键词:产业援疆 产业园区 产业规划 新疆
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19个援疆省市与新疆签署了冠名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援疆省市的48家国家级开发区对口支援新疆39家产业聚集园区的结对关系,促成了徐工集团、苏新能源、中广核等国内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新疆。[1]
一、产业援疆助推新疆发展
第一,产业援疆实现了新疆与内地省市的合作共赢。一方面,产业援疆促进了内地省市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中高端制造等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聚集;另一方面,新疆在承接内地省市产业转移之后,利用资源能源,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长远竞争力,实现了共赢发展。
第二,产业援疆加快了新疆的优势资源开发。各类企业积极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动现代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大铁、铜、镍、黄金、铅锌、钾盐、重要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了新疆的资源地缘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第三,产业援疆促进了新疆产业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截至2012年末,新疆A股上市公司总资产3234.28亿元,同比增长18.1%;净资产1211.49亿元,同比增长13.3%,盈利产业结构趋向二、三产业。2012年新疆净利润超亿元的19家上市公司中,除4家是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其余11家以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设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制造类企业,4家上市公司属于多元金融、零售业和公用事业行业。新疆39家上市公司中有15家属于能源、材料行业,占比38.5%;累计实现净利润24.69亿元,占比40.9%。[2]
第四,产业援疆增强了新疆的自我发展能力。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新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活力增强,呈现出“一二三四”的特点:一个凸显——结构调整成效凸显;两个提升——发展质量、发展活力不断提升;三个前列——发电量、信贷、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居全国前列;四个高于——工业、投资、消费、出口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896.51亿元,增长10.5%,增速居全国第10位,自1991年以来首次进入全国前10位。在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同时,发展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非石油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2.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1%。民生支出完成1042.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7.3%。与此同时,上半年全疆经济发展的活力显著提升,发电量增长24.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4.8%,居全国第2位。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25.2%,中小企业增势强劲。[3]
二、对口援疆进程中新疆产业园区面临的问题
第一,产业布局重复,产业同质化严重。当前,各地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趋同、产业布局重复。一方面,依托新疆本地水果、棉花、粮食等传统农业建设的农产品深加工、育种等农业相关产业项目几乎在各地产业发展规划中都有体现。另一方面,内地援疆省市的产业援疆政策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的重化工工业作为产业园区建设的重点。以天山北坡区域为例,几乎所有县市的重点产业都有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电煤化工。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产业布局重复,产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园区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由于新疆各地州的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工业的基础配套和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大项目服务经验不足,尚未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县市,本身虽然工业基础薄弱、缺少地缘或自然资源优势,仍规划建设了产业园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产业园区都是综合型园区,专业型、特色型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由于缺乏居于核心主导的大企业、大项目,产业方向模糊、园区特色不突出,缺乏区域影响力和聚合力;部分产业园区入园门槛低、随意性大,产业零散、行业多元、企业关联度不大,园区企业只是地理空间的聚集;有的园区引进企业大同小异,产业方向重复,尚未建立真正的企业群体,无法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在农牧业为主导的一些地州,产业园区的层次较低,园区企业大多属于食品及饮料加工制造、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农业延伸产业,缺少高新技术主导、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园区的整体产业层次不高;部分产业园区项目规划后,建设进度缓慢,配套基础设施不足;一些产业园区引入的是季节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企业运营受农业生产影响大,开工不足,聘用人员多为季节性临时工,对当地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某些产业园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引入淘汰落后产业、重度污染企业,逃避监管、违规生产,对新疆脆弱的生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加剧了环境问题。[4]
第三,新疆本地企业在部分产业园区成长缓慢。新疆各地产业园区的工作重点是招商引资、兴办实业,但内地先进的技术、经验却难以转化为新疆本地企业的能力。进驻产业园区的内地企业,往往采取管理、技术、人员完全自主的形式整体进入新疆,较少与新疆本地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加之,新疆本地企业的规模、技术和人员水平普遍较低,相对弱势,某些企业根本达不到行业和管理法律法规要求的资质,难以与内地企业在产业援疆进程中建立共同开发、交流协作、学习壮大的合作关系,又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造成新疆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依旧步履维艰。新疆本地企业通过产业援疆,建立与内地企业“合作、互利、共赢”关系的可能性也就显得十分渺茫。
三、推进新疆产业园区发展、完善产业援疆的建议
第一,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新疆各地的产业园区必须科学界定园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突出特色产业,杜绝“大而全”、“小而全”的形象工程。一方面,要立足产业园区的地域、自然资源、技术、资金、规模等发展现实,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科学定位园区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性的遴选一批产业发展方向一致、产业环节关联密切、产业链条有机延伸的企业,为产业园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突出园区特色,立足长远,科学招商、理性招商,积极引入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项目,以产业招商带动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科技创新对于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提升园区产业层次。
第二,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援疆办等机构在应当把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利益关系,将新疆各地州的产业发展举措统一在自治区产业发展规划的整体部署中,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协调区域产业格局,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重复开发。对于某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开发型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审批,从区域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进行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应、民生效应。
第三,政府主导、兼顾社会。产业援疆进程中,各级政府应切实担负起一级政府的责任,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产业园区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富民惠民、增加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把产业园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引导产业聚集,促进能源、资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受援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年来新疆每天都是新的[EB/OL]. (2013—
05—17) http://www. gov. cn/jrzg/
2013—05/17/content_2404525.htm
[2]新疆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优化明显[EB/OL]. (2013—07—13)http://n-
ews.hexun.com/2013—07—13/15610
2348.html
[3]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分析经济运行 巩固发展新疆经济好的势头[EB/OL].(2013—08—05)http://epa-
per.xjdaily.com/xjrb/20130805/ind-
ex.htm
[4]新疆园区发展如何突破瓶颈
[EB/OL].(2011—11—30)http://ne-
ws.hexun.com/2011—11—30/13584
6002.html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援疆工作中的新疆少数民族利益实现研究”(课题编号:12XJJC85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殷冀锋,1978年生,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