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
2013-12-29左中美
那两个人,四五十岁的样子,女的摆早点摊,卖油条豆浆稀饭,摊子摆在路边一道墙下;男的开三轮,没有客人的时候,三轮车就停在女人对面的路边。路并不宽,摊子占了一点,三轮车占了一点,两个人中间其实也就隔着三五步远。
女人总是忙碌的,打稀饭,打豆浆,切油条,装袋,收钱,找钱,动作娴熟,忙中有序。在没有客人到来的小小空隙里,她便切面,炸油条,炸油条的空隙里再装两袋糖。她总是抽空把糖装好在袋子里,装两匙的打稀饭,装一匙的打豆浆。客人来了,根据要求,她取出分好的袋子,麻利地往袋里盛稀饭或豆浆,之后很快结好袋子,装入一个小袋里,再放一根管子,递给客人。外加收钱找钱,整个过程在一分半钟以内。
男的在车上。他常常穿一件旧军服。在他的前后还有好几辆三轮车,这些车在道边排成一溜。男人和他的同行们说着话,他们都是相识的。看他和同伴闲聊的样子,再看女人飞快忙碌的样子,常觉得他不够体贴。只是后来又想,开三轮,那不就得候着么?特别是旁边还有那么多别的三轮车。
女人的头发总是绾着,稍稍沧桑的面庞,依稀看得出她曾有过的美丽。我中间有一段时间换了个地方买早点,后来再去,发现女人抹了一点口红,面庞上有淡淡的脂粉。她还是那样,略低着头忙碌着。有一天早上去时,见男的在切面,切好后,用湿纱布盖好暂时不切的面团。女的仍然忙碌着。这天是小城的集日,买早点的人特别多。
就在女人为我打稀饭的时候,在我的右面身后过来一个背篮子的女子,篮子里面是满满的萝卜。接着,左面身后快步走来一个男子,走到女人跟前,急忙着用两只手接过了女人身上的篮子。女人和男人,都是四十多岁的样子。
“我想有个伴儿,可以在一起打哈欠”,拜伦关于婚姻的这句注解,不知道温柔地击中了多少人的心。婚姻中的两个人曾经一起年轻过,一起承担过,在生活的路上,携彼此的手,直至白发的暮年。在长长的时光里,两个人慢慢地模糊了自我的界限,你在着,慢慢变成了我在着的意义以及支撑。你在着,我的路才在着;你在着,我的生活才在着;你在着——我的漫漫的岁月,于是温情地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