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战中,苏军冒死围猎美军最先进战机

2013-12-29

今日文摘 2013年19期

两强相遇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苏两军都用上了第一代喷气战斗机,双方都急于摸清对手的底细,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搞到一架对方的战斗机。

美军F-86“佩刀”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飞机,最大速度1102千米/小时。苏军米格-15为1078千米/小时,相差不大。F-86参战前,米格-15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美军P-51“野马”螺旋桨战斗机使出浑身解数也不是米格-15的对手。然而1950年12月F-86首次参战,就击落了6架米格-15。

苏军立即调动一切力量了解F-86的情况。1951年3月,苏联军事情报局派奥尔洛夫上尉率领一个小组秘密前往朝鲜。这个身着便服的小组参与了对被俘美军飞行员的审讯,获得的情报直接由派驻朝鲜人民军的苏军情报顾问热拉雅托夫发给莫斯科。他们还找到一些F-86的残骸,取下的零部件也被秘密运往莫斯科。然而即使加上无线电监听获得的情报,苏军还是无法得到F-86的详尽数据。斯大林下令:想办法缴获一架F-86。

1951年4月,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派出一个特别试飞小组,演练用米格-15编队围住一架F-86,以使其迫降。一个月后,这个小组被编入第324战斗机航空师第196团,开始找机会围猎F-86战机。为了获得完整的F-86,苏军战机不敢攻击对手的致命部位,F-86却拼命还击。在1951年5月31日的战斗中,一架米格-15被击落,另外两架遭重创。8天后的第二次围猎行动中,苏军指挥官坠机,随后整个小组被调回莫斯科,围猎“佩刀”战机的计划只能束之高阁。

猎物上门

1951年10月6日,美军第4战斗截击机联队的16架F-86在鸭绿江附近8000米空域与10架米格-15展开激战。苏军飞行员佩佩里亚耶夫在550米的距离上用23毫米和37毫米机炮向美国空军少尉加勒特驾驶的F-86A射击,击中其座舱盖后面的机身,其发动机和弹射座椅均被破坏。F-86拼命朝黄海海面飞去,希望能落在海里,但苏军上尉谢伯斯托夫又发现了它。谢伯斯托夫多年后回忆道:“这架F-86拖着黑烟,以45度角下降。我立即以最快速度冲过去,在1006米的高度追上了它,在距离297~351米时开火……”在竭力摆脱追击者的过程中,F-86继续下降,最后在海岸边的泥滩上坠落——苏军梦想了几个月的战利品就在眼前。

加勒特发出了求救信号,美军的一架SA-16“信天翁”水上飞机将他救走。在F-86残骸的上空,一场3小时的争夺战开始了。美军飞行员竭力想摧毁这架F-86,苏联飞行员则全力“保卫”。为了这宝贵的战利品,苏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佩佩里亚耶夫回忆道:“我们损失了7架米格-15,却没有打退敌机,幸而很快到来的潮汐将那架坠毁的F-86淹没了,于是美机撤退了。”

一支苏联技术小队立即出发,其中包括米高扬设计局的代表。他们根据飞行员的报告找到了编号为91319的“佩刀”战机残骸。搜索队动员了500人将残骸拖到岸上,第二天抓紧时间拆卸。美国军舰发现了他们并猛烈开火。一架F-84飞机也钻出云层俯冲下来,地面人员只得疏散隐蔽。幸而这架F-84是侦察型飞机,没有投弹。经过一夜苦干,苏联人终于在凌晨4时将F-86的机身、机翼和尾翼拆分。

拆散的“佩刀”被装上卡车运走。白天这支车队隐蔽在隧道里,第二天天亮前必须赶到下一个隐蔽点。尽管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差点飞了。驾驶第一辆卡车、载着“佩刀”机身的苏军工程师切别列夫比较心急,虽然天已经快亮了,他还是想再往下一个隧道赶。切别列夫回忆说:“美国人差点就干掉我们。当我们接近隧道口时,发现一架号称‘巡夜者’的美军B-26轰炸机。我们飞速冲进隧道,B-26的火箭弹也接踵而至。还好,火箭弹射入洞内十几米就爆炸了,而我们已冲进洞内约100米。”

不必仿制

1951年10月,这架“佩刀”战机抵达位于茹科夫斯基机场的苏联空军试飞研究院。斯大林认为既然搞到了实物,部分或全部仿制肯定要比自己从头研究快得多。他打算让某个航空设计局仿制“佩刀”,就像二战末期仿制B-29那样。然而由著名试飞工程师弗拉德科夫少校率领的研究小组认为,没有必要仿制“佩刀”。米高扬、雅科夫列夫、图波列夫和苏霍伊设计局的专家研究“佩刀”后也认为:米格-15完全能与F-86媲美,而即将投产的米格-17比它更先进。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仿制F-86的计划彻底告吹。

但空军试飞研究院还是对F-86进行了分析。空军工程部的马茨科维奇中尉奉命将F-86的机炮瞄准具与米格-15的进行比较研究。F-86安装的斯佩里APG-30雷达机炮瞄准具在约914米的距离上仍非常精确,并具有测距和计算提前量的功能。米格-15用的是1939年设计的光学瞄准具,明显逊于F-86。马茨科维奇努力研究对抗F-86机炮瞄准具的手段,最终设计出一种告警系统,这种简单的接收机装在米格-15机尾,能探测到“佩刀”机炮瞄准具发射的信号,并向飞行员发出警告。

1952年5月,马茨科维奇带着10套告警装置来到朝鲜战场,将它们安装在米格-15上。飞行员们一开始不相信它。一次,一位苏军飞行员在鸭绿江上空飞行时听到微弱的警报声,但他什么也没发现,警报声仍在增强,他再次扭头观察,仍然没有敌机。他认为这个装置有毛病,便关掉了它。一分钟后,感到不安的飞行员还是把它打开了,这时警报声已非常响亮。他回头一看,两架美军F-86正在逼近。这位团长在对方开火的瞬间实施机动,幸免于难。从此,雷达告警器的名声传开,并拯救了许多苏军飞行员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