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与和谐学校文化的建设

2013-12-29刘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和谐;学校文化

积极心理学从兴起至今虽然只有十余年,但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以普通人的幸福为核心,强调人类在关注人的各种问题时更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以及给团队和机构带来昌盛;积极心理学还致力于使人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总是安全的世界里,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们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价值导向模糊、功能定位随意、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积极心理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即建设积极型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型的校园文化应首先转变观念,着力于师生积极品质的培养,突出师生积极人格的养成;增强师生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师生幸福、快乐成长;同时净化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和谐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心理环境建设要体现人文理念,要体现“生本教育”,提倡“以生为本”——校园的一切建设要“依教育而存在,为学生而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进行规划建设。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必须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能体现个体价值;必须重视开启学生的悟性和智力,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的实质,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真谛。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仅包括积极的教师,也包括积极的学生。我们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感受到幸福、内心充满希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多维互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交叉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德育等融合在一起。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重新整合社会、家庭、学校中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能。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批评和惩罚,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能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的积极特质,强调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赏识学生。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特质是一个人以相对长久和一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与他人的不同(有文化的差异),是个体的一种持久性的性格特征,它与具体的生活情景整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对自身积极力量的关注,以这种积极力量来帮助所有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四、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首先,注重学生积极认知的培养,一要教会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既要看到事物的有利方面,又要看到不利方面。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希望、增强信心,使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二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其一贯行为表现,不应当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要发展地看待他人,客观地评价他人。三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得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积极悦纳自我,肯定自己的价值。

其次,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真诚待人,不弄虚作假。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交往中,要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人,努力掌握他人说话的要点,对他人的意见作出合理的评价;要学习赞美他人,因为任何人都希望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最后,要创设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积极心理学注重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注重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来促使个体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对于构建和谐学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培养教师、学生的健康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若师生有着积极的追求,并形成积极的人格,那么构建和谐学校文化的基础就已经存在了,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和谐的班风、校风,积极的风气就会遍布整个学校,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观澜中学,深圳,518100)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