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三北”安全环境研究

2013-12-29姜毅文龙杰

人民论坛 2013年5期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关系无论在应对新挑战方面,还是在满足各国外交战略的需求方面,都走在了国家关系调整、地区结构重塑的前面。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发展最顺利、合作最广泛和最深入的,未来也是最具有稳定预期的。它们之间漫长的边界已经成为和平友好、稳定和谐的睦邻地带。

边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中国2万多公里漫长的陆地边界中,与俄罗斯和中亚三国的边界线从东北、华北到西北绵延7600公里,占中国北部边界一半多,占中国陆地边界1/3。无疑,这些国家成为中国“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直接作用因素。

数百年来,边界问题一直是中俄(苏)两国关系中负面的一部分,是两国矛盾和斗争的焦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便启动了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然而,解决边界问题的进程受到两国总体关系恶化的干扰。从1964年到1978年,两轮谈判都因双方分歧太大,在边界问题上的基本思路严重背离,及两国关系对立的影响,无果而终。边界问题进一步恶化双边关系,7千多公里的边界成了中苏对抗的前沿。1969年3月和8月,两国边境地区先后发生的两次较大规模武装冲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在这段时间里,苏联一直在中苏边界及相邻区域保持百万大军。据后来苏方自己统计,为与中国对抗耗费了数百亿美元。为准备应付可能的强国入侵,中国的整个“三北”地区也没有认真地进行建设。不仅如此,在“反修防修”、“准备打仗”思想的指导下,20多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所耗所损难以估量。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改善对华关系的“新思维”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两国关系正常化不断深入,两国边界谈判也有了良好的氛围。到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年(1991年),中苏就东段边界的绝大部分问题达成了一致。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虽然给欧亚大陆带来了深刻的地缘政治变动,有关国家的社会政治发展也走上了新的道路,但自苏联后期开始的边界问题谈判却未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原中苏西部边界分别成为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四国的边界(其中中俄边界约54公里、中哈边界约1700多公里、中吉边界1000多公里、中塔边界为400多公里)。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邻国利用双边关系不断改善的大环境,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态度,为解决“老大难“问题了显示出足够灵活的态度、发挥了着眼于未来和大局的智慧。根据1991年、1994年两个协定,中俄边界绝大部分边界的走向得以确定。经过艰苦的谈判,在两国元首的直接推动下,到2004年,最后争议地段的谈判划上了句号。从1994年中哈签订国界协定到2002年中塔签署国界补充协定,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边界走向也全部划定。300多年来,7600公里的边界首次以法律形式全线确定了走向,一段争议最多、解决难度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完全解决。

在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中国与俄罗斯、中亚邻国就边境地区裁军和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也进行了谈判。1996和1997年,中、俄、哈、吉、塔五国相继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这两个多边协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北部邻国之间的安全信任,曾经的军事对峙前沿转变为一个广阔的安全带和信任带。上述多边谈判机制也成为后来“上海合作组织”的雏形。

边界问题的解决对中国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各国通过和平方式合理、互让地解决边界纠纷具有重要的价值。

边界问题的解决消除了国家关系中的一大障碍,消除了国家关系中潜在的一个冲突点,为各方进一步推进友好关系、发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关国家在解决边界问题时的态度积极,充分吸取历史教训,不愿再陷入毫无希望的对抗中。回顾历史,边界问题的解决也为有关各国在漫长的边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开展航运业务、共同打击犯罪等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新的条件。

边界问题彻底解决是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对地区和世界稳定与和平作出的贡献,为解决其他类似争端树立了榜样。中国与这些国家解决边界问题的经验证明,无论历史有多长、问题有多复杂、曾经有过多严重的冲突,只要能够遵循和平互利、着眼于大局的原则,只要能够把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当作努力的目标,所有冲突和矛盾都可能化解。

全方位合作的中俄关系

中国和俄罗斯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国家,又互为最大的邻国。两国关系的状况和性质不仅对它们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也就决定了它们的双边关系在各自外交总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中俄关系的互动当然不仅是处理边界问题,而是在全新的国际格局下,基于战略大局和长远利益搭建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

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潮流,致力于建立一种新型关系,这就是“三好、三不”: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1996年确立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宣示两国政府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进入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了新发展,两国政府充分挖掘潜力,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质量,各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政治合作。2001年7月15日,中俄元首在莫斯科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该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政治意愿,以条约形式确定下来,是指导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两国合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从国家最高层到地方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会晤磋商机制;从政府各部门合作到社会团体的密切往来;从安全、外交等“高级政治”问题的协作到环保、流行病防疫等“低级政治”的合作,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制度化建设涵盖了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两国元首、立法机构、总理等高层会晤机制发挥了规划双边战略协作、敦促和监督落实规划执行、推动合作不断深化的积极作用。

两国在维护各自国家主权问题上进一步相互支持。中国支持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维护俄罗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俄罗斯也支持中国在台湾、新疆、西藏问题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

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两国关系、增加两国人民福祉的物质基础。2000年以后,两国经济合作步上快行道,成为中俄关系中最活跃的催化剂。特别是1999年到2008年是中俄历史上双边贸易持续增长时间最长、贸易活动最频繁、贸易数额最巨大、增长速度最迅猛的时期。

2010年以后,两国的经贸合作逐渐摆脱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再次全面回升。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总值为79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7%,较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俄罗斯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继续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多年来,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2010年9月,历经十多年的中俄目前最大的双边项目“泰舍特—大庆”原油管道终于竣工,并于2011年开始向中国输送原油。这条管道的建成投运,推动了两国贸易规模的增加,有利于两国原油贸易多元化,巩固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经济基础。2009年中俄双方就天然气输送路线图达成了一致。从2010年起,两国为落实协议进行了密切的商谈。

面对金融危机后的新形势,中俄双方在继续努力扩大一般货物贸易量的同时,着手尝试在有关经济合作的各个领域搭建新的平台,希望以此推动两国经济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人文合作。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是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方面。因而加强人文合作成为近年来两国关系一个新亮点。文化交流、青年交流、教育交流、媒体交流、旅游交流一直是两国人文合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家年”、“语言年”等活动的开展,对加深两国民间了解、增加相互信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国关系对地区和国际局势构成重要影响的主要渠道。在完善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现有机制、加强联合国作用、联合国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在裁军和防止核扩散领域,在开展反恐合作方面,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等方面,两国相关部门都进行了密切磋商、协调行动。

2005年6月、2008年4月和2011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先后三次发表了关于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这三份文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关系的逐步深化,形成了两国对当今时代的政治共识,突出强调了两国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责任,提出了解决现实迫切的国际政治中问题的路径。

中俄两国在关乎世界稳定与和平问题上进行的有效合作表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影响和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新关系

中亚地处欧亚连接点和战略接合部上,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多元文化、多重思想、多个民族融汇与交集。因此,新走上独立道路的中亚诸国成为吸引各种力量的舞台。作为中亚的邻居,中国当然也把中亚视为自己西北边疆稳定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素;希望与这些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与经济利益。

在妥善解决边界问题之后,中国又分别与中亚三个邻国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7年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把友好条约网络扩大到其他中亚国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中亚国家建交2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与合作日益加深。这既突出表现在双边频繁高层互访上,也表现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一些国内国际事务上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上。

发展经贸联系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部分。建交之初的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仅为 4.6亿美元。而到2011年已超过364.5亿美元,增长了78倍多。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中亚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互成为重要贸易伙伴。

能源与资源性产品合作是拉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动力。2006年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已投入使用;2009年横跨土—乌—哈—中四国的天然气管道也已开通。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参与中亚国家陆上、里海、咸海油气区块开发等项目。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非资源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双边经济合作也开始向金融、农业、电信、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非资源领域拓展。

上合组织是中俄两国和中亚地区相关国家密切合作的重要平台。该组织成立后,中俄与其他中亚国家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准则,在各个领域启动了全方位的合作。

在成立十年的时间里,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原则性国际政治问题上有效协调了立场,在打击“三股势力”、打击各种跨国犯罪活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落实长期经济合作计划和共同感兴趣的具体项目付出了巨大努力,为推动广泛的人文交流开展了大量工作。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稳步发展和国际影响日趋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国家联盟和国际组织希望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联系,开展合作。上合组织先后给予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四国观察员地位,并与独联体、东盟、欧亚经济共同体、阿富汗等国际组织或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成立十年的时间里,上合组织这种全新的地区形式成为维护欧亚大陆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经验与现实借鉴

2012年是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建立新型关系20周年。20年来,中国“三北”地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质变:不仅一百多年陆疆安全最大的忧患基本得以消除,三北地区的基本安全得到保证,而且营造起较好的周边环境,初步实现了“睦邻、友邻、善邻、富邻”的政策目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有关各国的政策努力密不可分。

各国都意识到“远亲不如近邻”、“和则两利、损则俱伤”这一基本道理。从1985年中苏关系解冻、到1989年关系正常化,再到1992年后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合作的顺利发展,其出发点都是各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努力营造稳定、和睦周边的政策使然。也就是说,伙伴关系发展的原动力来自这些相邻国家做“好邻居”这一“简单”的需要。

各国吸取了历史教训,形成了新的安全观。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已经证明,追求绝对安全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它只会使自己陷入永无止境的安全困境之中。强大是保证安全的基本条件,但这个逻辑不能推理为,只要强大了,安全问题就解决了。面对普遍存在的“安全两难”局面,“自助”式的保障安全方式可能永远达不到其推行者试图达到的目的。正是基于这一理由,中国与其北部邻国都意识到必须从更广泛、更综合的角度思考安全问题,建立新的安全观。这就是不仅考虑自身的安全,也充分注意他国正当权益的“同等安全”;以平等为基础,以消除共同威胁为目的,以和平外交为主并辅之以其他手段的“集体安全”。

各国能够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分歧。由于战略利益、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各国观点、利益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随着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可能产生的具体问题、矛盾也会增加。在过去20年里,有关各方基本上都能够站在战略高度,对分歧和矛盾不渲染、不扩大、不纠缠;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总体上没有成为全方位合作的严重障碍,没有干扰伙伴关系的大局。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