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2013-12-29刘泰来潘鹏宇

人民论坛 2013年5期

【摘要】加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利于敏锐地把握新时期经济学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有利于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场硬仗;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中国梦”。

【关键词】和谐社会 经济学 意识形态 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①以上内容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的现实追求和美好愿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本质的东西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导整个社会意识走向。当前,从世情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从国情看,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时期。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探索加强新时期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建设,这对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有利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按照列宁的观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②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当然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我们要坚定地捍卫它。加强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是:承认并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这有益于破除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神话,澄清经济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跳出经济学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的误区,拨开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迷雾。

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只属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范畴,是一种论证政治和社会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工具,他们故意忽视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分析功能。其实,意识形态与经济学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政治形态的体现更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不仅体现政治制度,更系统地反映经济基础。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形成,不仅有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政治、法律和哲学理论、宗教观念及道德文化传统等也是促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透过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维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而且,经济学本身的发展,需要意识形态上的争鸣。经济学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是很明显的,要研究“为谁生产”,利益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任何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潜含着某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在其中。”③只要意识形态所服务的经济基础还依然存在,那么意识形态也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不限于哪个阶级。”④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维度,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

有利于把握新时期经济学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

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今天,技术的合理性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内核,意识形态就存在于生产过程当中。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文中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成了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尔库塞说:“发达的工业社会是比以前的文化更意识形态化的。”⑤

美英一直试图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意识形态误导中国改革。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强势集团的利益诉求。从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和苏联的实践就可以看出,其负面影响是何等之大。一个时期以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大有泛滥之势。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立体的解剖和研究,揭示其本质和真面目。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政治行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西方经济学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思想灌输。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代表的是跨国金融资本的利益,其意在削弱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使以美国为首的跨国金融资本畅行于世界各地,最大限度地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我们要认清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真实面目,走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主义”迷梦,认清民族国家对于捍卫政治、经济、文化独立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关涉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⑥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意识形态,揭露其本质,才能教育和启示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前进,“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⑦揭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并不是要拒绝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而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⑧

有利于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场硬仗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简化决策过程从而节省交易费用;有助于克服搭便车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降低社会经济运转的费用,因为相似的意识形态能够减少摩擦和矛盾;能够直接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一种意识形态及其变革如果与现实中的经济变革相一致,它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中国快速追赶世界,然而,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分配不公与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⑨米尔斯说:“经济学是一门无与伦比的关乎权力的学科,尤其是关乎为用以在互相竞争的利益之间对巨大的资源份额进行分配的那种方式作出合理性论证的学科。⑩

有媒体直指阻挠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的三大“祸首”: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利益群体。“阻力主要来自于垄断企业的抵制,尤其是一些央企高管的反对。”打破垄断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将坚持“提低、控高、扩中”的主线,但收入分配改革要从“控高”突破。有学者认为:“利益集团妥协是中国继续改革必过的门槛。”破解这一难题取决于中央破解这一难题的决心。诺斯指出:“利益集团的压力是政治决策的重要来源。”“强有力的思想信念可以并确实经常使政治决策者作出与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压力相违背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是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旗帜鲜明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下大力气解决好最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我们有坚定地信心打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场硬仗,把我国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总之,注重中国特色经济学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一定要坚持并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本文系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资助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F051)

注释

①⑥⑦⑧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③韦森:“经济学的性质与哲学视角审视下的经济学”,《经济学》,2007年第3期,第945~968页。

④⑩[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7页,第65~66页。

⑤H. Marcuse, One ~ Dimensional Man, Boston: Beasom Press, 1964, p.11.

⑨[英]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页。

冷溶:《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