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浅析
2013-12-29蒋朝莉郭蕊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坚持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才能够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价值、理论价值以及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价值体现 社会主义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二者之间不完全一致,但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实现中国化,广大人们群众对该理论的认识就只能是“隔岸观火”,大众化更是无法实现。反过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标,就是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为人们的生产实践指引方向。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大众化则是无法绕开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工作,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当中,始终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作用主体①。因此,大众化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人民群众精神建构的主体价值上。
增强群众的理论武装。马克思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思想来武装人民,实现无产阶级以及人类的全面解放。但是,理论的传递是无法通过人民群众自发实现的,需要靠“大众化”来推动其走入人民群众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地进行理论宣传和普及。革命时期,党通过对群众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以及危机和反抗意识,并用马克思先进理论武装自身,投身革命实践活动中去。新中国成立后,党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并为广大群众提供改造社会、建设新中国的先进指导思想。
激发群众的精神动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对人民群众精神层次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促使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坚定马克思主义先进信念,是确保我国取得一个又一个革命胜利、实现社会现代化建设以及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保障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深化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同,激发出群众的建设热情,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正是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及行动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过来,从而为改革开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党和政府针对这一情况,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切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向,克服思想上以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改革开放大潮当中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国人民今后工作的重点④。
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实施方案,并阐述了基本思路、方法以及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激发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人”的特性在人们的身上越来越明显,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腐朽物质文化的腐蚀,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这些事实都在不断地提醒着党和政府,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速度,为人们提供正确和可靠的精神动力以及思想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人们更好的发展自己,实现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促进理论的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对象性,但是,其还具有人民性和普及性。真理是属于人民的,其不能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在数量上实现理论的普及化,扩大理论学习范围,并且,这种范围不应该局限在某一个职业领域或者是某一类社会活动范围内,而应该遍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同时还要做到内容上的普及,受众群体接受到的不应该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应该包括中国历代领导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部分,使其内容不断的丰富、普及,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
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民群众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我国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促进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且,人民群众才是这一理论发挥重大作用的主体。因此,应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工作,促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实践,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奋斗目标。
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确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是理论运用到实践的重要途径⑤。理论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才能够真正得到检验和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其对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在无数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进程中得以证明其正确性。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有效地确保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不同时期的实践经验,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而理论要想真正发挥指导价值,就需要重新投入到实践当中去。而这就需要将其与人民群众联系到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于我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并在各个时期得到了完美认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得到不断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有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要把握时代脉搏,遵循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指导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明确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并为这一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规范,使其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推动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政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其发展指引方向,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顺利实施。
引领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使群众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家软实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促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战略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社会建设层面上集中表现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结论
无论是在我国的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仍将继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而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促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认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对理论进行检验与创新。因此,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大众化进程,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分别为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爽:“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建研究》,2010年第2期。
②王晓青:“简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③仲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④杨全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⑤何红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