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研究
2013-12-29倪建均
【摘要】文章在对浙江省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维度上,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为我们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心理认知 网络群体性事件
社会群体性事件是一些利益群体为实现或达到某些共同利益,通过相互联系并集合起来,以某种方式(有可能是比较偏激或极端的方式)来反映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或愿望,以引起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媒体的关注,从而实现其共同利益目标或达到利益诉求的集体性事件。①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个群体(大量网民)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和愿望,并利用网络等媒介大量地传播、发布某些信息的集群性行为,以制造舆论,表达不满、在网络上大肆炒作、宣传,使一些现实事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成为网络上讨论的敏感和热点话题。②为研究大学生对高校BBS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认知,笔者对浙江省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在性别、专业和年级等人口学特征因素上的差异(主效应),并探讨了性别、专业和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该调查共有598名有效被试者参与。
研究方法
研究被试。本课题研究采用分层取样,以浙江省5所高校在校学生为研究被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1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最后收到有效问卷59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2.0%。其中男生占46.3%,女生占53.7%;文科占37.0%,理工科占54.7%,艺术类占8.4%;一年级占44.0%,二年级占28.6%,三年级占27.4%。
研究工具。本课题研究的测量工具(问卷)是根据心理测量问卷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形成调查问卷并进行施测。该量表共分为29个题目,包括情绪感染、社会责任感、去个性化、群体压力等4个维度。并通过对量表(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发现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862,量表信度良好。通过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量表结构良好。
数据分析。对问卷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数据编码),把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AMOS 7.0)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15.0)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一是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的总体状况方面。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进行总体分析,发现在社会心理认知的去个性化维度上大学生平均得分最高,为3.50,而在社会责任感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低,为2.73。在群体压力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为2.98,情绪感染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为3.48。二是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大学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差异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群体压力维度和社会责任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感染维度上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学生干部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各个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维度和群体压力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网络版主与非版主的大学生在情绪感染、社会责任感、群体压力等维度上均达到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方差分析,发现在群体压力与社会责任感这两个维度上专业的主效应达到显著。通过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各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三是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特征变量对因变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方面。研究发现,在对社会心理认知的总分上,性别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还发现,在年级与专业之间还存在交互效应,并且达到显著,其效力大小为.024,这表明(年级和专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能够解释因变量总变异的2.4%。
分析与讨论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的总体特点。研究表明,在社会责任感维度上大学生的得分最低,而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这表明,因为网络虚拟世界的相对匿名性,使其学生失去了个性感和身份特征。同时,由于网络世界匿名性主要体现在心理上的匿名,学生在网络群体中的焦虑感和自我知觉被减弱了,所以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相对比较高。由于目前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相对比较安逸舒适,缺乏对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因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表现的相对偏低。
不同家庭来源与性别大学生社会心理认知的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在情绪感染维度上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城市与农村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城市学生家庭比较重视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不同,比较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互动和交流,在情感上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比较丰富,也易于受情绪感染。研究发现,在群体压力和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源于在传统观念上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待,希望男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样,与女生相比男生在承受挫折和压力能力方面要显得强些,因此男生在群体压力因子上的得分高。
政治面貌及是否为学生干部对大学生社会心理认知的影响差异不大。研究表明,在量表各个维度上是否为学生干部与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差异不显著。这也表明,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各方面表现优异。但是当他们处在网络虚拟世界时,在没有老师和同学有效监督的情况之下,其心理和行为的表现与其他普通学生相比没有明显区别。
学历及是否为版主对大学生社会心理认知的影响差异显著。研究表明,在群体压力和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学历较高的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更高,社会阅历相对丰富,因此承受挫折和压力方面的能力也相对更高,同时对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责任意识也表现更强。研究结果发现在情绪感染、社会责任感、群体压力等因子上网络版主由于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如高校BBS论坛等),常扮演“意见领袖”角色的网络版主,也是论坛的重要管理者,其思想素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心理素质相对较高。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认知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在群体压力和社会责任感两个维度上专业的主效应达到显著。理工科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艺术类和文科学生的得分,而文科学生在群体压力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艺术类和理工科学生的得分。这可能是因为理工科类学生中,在人数上男生比较多,同时社会传统观念上对男生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在文科类专业学生中女生相对较多,在抗挫折和应对压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女生一般不如男生,所以文科学生在群体压力维度上的得分最低。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社会心理认知上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在社会心理认知量表的各个因子上年级的主效应均不显著。这说明,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的各个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差异不显著。在社会阅历、心理年龄、责任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差别不是很大。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发展期与重塑期,尤其是虚拟网络的社会情景中,在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方面也没有明显区别。
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特征变量对心理认知总n14S/GKnJkM3CRZHXxEbgw==分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对社会心理认知的总分而言,性别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控制或不考虑其他变量(人口学特征)因素的影响下,在对社会心理认知的影响上总体差异显著。同时,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年级和专业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效应且达到显著水平。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心理认知个别因子上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而专业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年级和专业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并达到显著水平,其交互(作用)效应能够解释因变量总变异的2.4%。这表明,年级对社会心理认知的影响作用,被年级和专业之间的交互效应所掩盖了。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社会心理认知的群体压力与社会责任感两个维度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差异显著。在情绪感染维度上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群体压力和社会责任感两个维度上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差异显著。在情绪感染、社会责任感、群体压力等维度上,网络版主与非版主的大学生都达到显著差异。二是在社会心理认知的去个性化与情绪感染这两个维度上专业的主效应不显著,而在群体压力与社会责任感两个维度上专业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理工科和文科类学生,在群体压力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维度上也达到显著差异。三是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的总分上,大学生性别的主效应达到显著。而且在年级和专业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效应,并且达到显著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校BBS平台的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心理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 10GXSZ019YB)
注释
①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②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种新型危机形态的考量”,《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