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对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

2013-12-29曾雅丽

人民论坛 2013年5期

【摘要】毛泽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农民教育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全局性、人本性、政治性、实效性”等特点,对今天我们打造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队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是提升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根本途径;培训新型农民的内容应贴近生活、贴近需要;培训新型农民的方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关键词】毛泽东 农民教育 新型农民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与特点

始终重视农民教育,体现全局性。毛泽东以农民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基于我国国情考虑的。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①农民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文盲愚昧对农民实现自身解放和发挥其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的作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毛泽东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②的著名论断。1949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次强调:“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的扫除文盲,所谓的普及教育,所谓的大众文艺,所谓的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③由于长期以来,以毛泽东为领袖的党中央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认识农民及农民教育问题,并通过创办农民夜校、农民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机构,对农民进行持续的政治启蒙运动和文化教育,从而提高了红军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综合素质,为新中国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农民的合理诉求,强调人本性。出身农民家庭的毛泽东非常关心和爱护农民,把尊重农民的合理诉求作为进行民主革命和建设新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之一。毛泽东提倡一切从农民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所提出的“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④的思想成为党在不同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指南。同样地,在农民教育问题上,毛泽东一再强调应根据农民的自觉和自愿来进行。首先,他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知识分子要和农民打成一片,通过帮助和教育农民,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其次,在教育内容、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时间安排上,他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实际困难,力求让农民兄弟做到生产和学习两不误。再者,他认为,农民教育的根本在于发动农民,关键在于培养农民学习的自觉性,让他们自觉去学习。为此,毛泽东在不同场合积极号召广大农民群众团结起来,同自己的文盲、封建迷信以及各类不良习惯作斗争,消灭自己“脑子里的敌人”。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特征,突出政治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这在他的加强农民教育理念与实践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毛泽东认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⑤对此,他在各个时期和场合都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广大干部和指导员要结合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农民从小生产者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运用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教育农民,确保实效性。在内容上,毛泽东主张紧密围绕扫盲、消灭卫生问题、破除封建迷信等农村思想文化工作,有所侧重地推进,积极做好农民教育运动。毛泽东还非常重视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他指出:“农民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⑥

在形式上,毛泽东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多方法、多渠道并用来教育农民,效果明显。首先,确立了社会化的农民教育思路。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一文中就把这种思想明确化:“可以把整个边区变做一个大学校,每一个乡就是一个学校。所有的老百姓和干部在这个大学校里学习生产,学习文化。”⑦实践证明,这种把游击战术运用到基数大而分布又广泛的农民群体的教育工作中,适应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农民的生活特点,普遍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抗日战争特殊时期,毛泽东大力倡导“一面生产,一面学习”、“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等教育方式。第三,主张办学方式灵活多样。1958年,一大批农村简易小学、农村中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阵地。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启示

尽管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教育与毛泽东所处时代的农民教育的形势有了很大变化。但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中的很多科学内涵和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国民素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是重视教育。多年来,尽管对农村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客观事实,据统计,“目前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⑧农民素质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导致农民陷入贫困且短时间内无法脱贫困境地。改变农村贫困的基本途径就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关键在于发展农民教育。“在经济、科技、教育三者的关系中,教育处于中介地位,直接承担着科技成果的传播与转化的任务。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把教育放在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其功能,要高度重视培养新一代农村劳动者吸收、消化、运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努力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经济与教育互相依靠和服务的良性循环机制”。⑨相关数据显示:我们对农村和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深入学习毛泽东重视农民教育的理念,既要意识到“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和自愿”,又要意识到农民仍旧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在资金、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实让农民在教育中得到实惠,从而有效减少“文盲”、“法盲”和“科盲”等“旧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的内容应贴近生活,贴近需要。毛泽东主张农民教育的内容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卫生教育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要把教学内容简单化、通俗化,让农民兄弟学得懂、用得上,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现状,我们不仅需要继承毛泽东所提倡的教学内容多元化和结合性,更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进行新型农民教育内容上的创新。在内容的选取和创新上,要始终遵循“实用、实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确保教学内容对农民的吸引力、感召力。首先,要继续重视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当前,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农民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开展卫生健康常识和实用技术教育,重点加强对农民种植和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引导他们推广新品种,运用新技术,让他们“有文化、懂技术”。第三,对农民普及经营管理教育,让他们“善经营、会管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最后,还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的村风、民风、乡风。

培育新型农民的方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毛泽东善于结合形势发展要求和农民的诉求开展农民教育,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其所蕴含的一些理念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注重农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工农的科学文化水平”,这是毛泽东加强农民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所要培育的新型农民,本质上是劳动者,而并非全职的受教育者,所以,切勿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工作现实,“一刀切”要求农民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应该学习毛泽东灵活多样的农村办学方式:“既可以把整个边区变成一个大学校,每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学校,全部的老百姓和干部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习生产、学习文化,又不耽误农业生产和业务工作”,又可以“允许那些私塾式、改良式、不正规的小学存在”。此外,针对目前农民教育载体不够丰富的状况,应不拘一格拓宽教育载体,让农民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到教育。例如,努力完善“文化设施载体、培训教育载体、文化活动载体和读书活动载体”⑩的公共文化教育体系,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本文系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经济转型过程中新型农民培养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70300052)

注释

①②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653页,1369页,136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979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页。

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65页。

⑦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⑧“心系百姓共谋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3月16日。

⑨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6页

⑩迟维意:“以政府主导依托农林高校开展现代农民培训的实践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第1期,第43页。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