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2013-12-29陈惠敏
【摘要】国家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时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均衡发展。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教育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实现计划配置机制与市场配置机制的优势结合。
【关键词】教育 公共服务 供给机制
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主要有政府提供和市场提供两种方式,分别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来实现。计划方式是政府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机制,运用行政权力、行政手段和行政机制来配置资源;市场方式则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手段,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来配置教育公共服务资源。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及其运行机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优势结合,才能实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的最大化。
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市场配置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规律优化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有效调节教育公共资源的供给方向和数量。市场供给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投资主体的效益最大化,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最大化,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对教育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帕累托最优。在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市场上,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公共资源能达到以下目标: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当市场投资主体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时,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主体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优质低价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提供主体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必然产生竞争,要在竞争中获胜,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提供“优质优价”的教育公共服务。如:高等教育提供主体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优质、符合市场发展的高等教育服务,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鉴于此,高校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市场需求的优质教育公共服务,通过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调节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的投资。同时,通过价格变动引导资源提供主体改变投资方向,促使其根据市场需求规律,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公共服务,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提升校内资源配置运行效率。在计划机制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成本设定收费和拨款标准,学校实现收入的最大化主要是靠扩大办学规模,但同时也带来了成本的不断提高。在市场机制下,市场提供主体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学费的收入,收入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学费的高低,另一方面取决于成本的最小化,因此市场提供主体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费。同时市场主体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必须提高校内运行效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必然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效益,从而大大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尊重消费者权益。学生和学生家长是教育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也是教育公共服务的投入者,他们投资教育公共服务的判断标准是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①因此,学生和家长在购买教育公共服务产品的类型、数量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消费者按照本人的意愿和偏好在市场上自由选购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和投入又反过来会直接变成教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利润产生的源泉,这会促使教育资源提供主体尽力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满足人们对教育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尊重消费者权益。
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计划配置
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主要是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分配,这种资源配置机制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用计划机制来配置教育公共资源能达到以下目标:
保障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按照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从排他性和外部性看,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②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公共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是指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提升社会福利为目标的教育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能比较好地配置资源,提供较为平等的教育公共服务,实现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保证经济落后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能接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在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内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具有不同的产品特征。义务教育是法律所规定的所有适龄儿童所接受的国家强制教育,是完全的公共教育服务,学前教育和中学后教育都具有公共教育服务和私人教育服务的特征,具有差异性、多元化特点,是为某些人群或某些个人所提供的具有个性化、可选择性、多元化特点的教育服务。义务教育的公共教育公共服务特征决定了必须实现其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和中学后教育也要求实现均衡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教育公共服务的投入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都出现地区间和城乡间的不均衡发展,由于居民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必然带来教育公共服务差距扩大。如果单纯由市场主体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必然会导致优质教育公共服务集中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导致教育公共服务投资差异扩大。由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可以利用财政手段实现教育投入、师资力量向经济落后地区、向农村、向低收入群体居民区倾斜,实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的均衡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要求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公共服务的机会,它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其关键是机会公平。市场供给规律决定了市场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必然出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歧视性供给”,③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居民、农村地区居民所享受到的教育公共服务严重低于沿海地区居民、城市居民的水平,这就带来了享受教育公共服务尤其是优质教育公共服务机会的不平等。而政府则可以通过财政投入向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社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优化教育公共资源配置,运用教育政策向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低收入社区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从而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市场和计划的对立统一
市场与计划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但在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计划和市场各有优势,也有不足。计划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和宏观性等特点,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反应灵敏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两者存在对立和矛盾。在教育公共服务领域,计划配置可能会失去效率,市场配置可能会失去均衡和公平,因此,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计划和市场的优势结合。
当然,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地位是不同的。首先,市场配置是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配置使供求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趋向平衡,能够实现教育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计划调节主要是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保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实现公民教育机会的平等,因此,政府提供是教育公共服务提供的主导。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中应该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在教育公共服务领域主要表现为:首先,鼓励政府教育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竞争,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创办特色学校、优质学校,向公民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其次,鼓励市场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进行投资,构建平等的竞争制度,提高政府提供和市场提供的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再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教育公共服务来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实体的竞争,使教育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社会人才的价格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以计划机制为主导。通过市场调节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可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决定了市场机制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内,不可能提供丰富的教育公共服务,不可能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为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就需要充分发挥国家计划机制在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领域的主导作用,以保证教育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间的均衡供给。
(作者为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何云景,韩如成:“构建以大学生为主驱动的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科学决策》,2009年第12期。
②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③陈海威:“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