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五所高校的调查
2013-12-29宋欢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化。文章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等五所广东高校进行调研,管窥广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提出不同层面的引导对策。
【关键词】广东 大学生 网络政治参与 对策
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给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新平台—网络平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载体,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卷调查
本文主要以华南农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五所广东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采取分年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1份,有效回收率为 93.8%。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情况,也抽选了47名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关于获取政治信息的途径,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的比例为70.1%,相比其他途径(电视媒体10.2%、书刊报纸18.5%、课堂5.5%)明显占主要地位。关于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界定,79.2%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在网络平台发表评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56.8%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调查也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范畴。对于网络志愿活动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分别只有22.2%和20.1%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相对单一。
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的调查显示,认为网络政治内容“很可靠”的受调查大学生只有不到6%的比例,认为不可靠的有28.5%;“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推进民主建设的占80%以上;认为积极参加网络政治参与对自己的帮助能起“很大作用”的只占9.5%;认为起“一定作用”的占52.5%;认为“根本没有作用”的达38.0%。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调查大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并且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就越明确,意识也更强。数据显示,37.9%的受调查大学生是抱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32.5%的大学生是认为事件“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参与,有19.9%的大学生是“纯粹为了发泄情绪”,其他方面占9.7%。总体而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不尽相同,而且各种动机均占有一定的比重,理性的动机占了大多数,但出于感性的动机也有一定比例。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数据表明,受调查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最关注的内容是教育公平(39.5%)、就业创业(30.1%),同时对反腐(29.1%)、党建(19.8%)、外交(15.9%)等也有较大兴趣,这说明受调查者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抱着较高的政治热情。此外,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法律法规”认识度不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缺乏依据。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受调查大学生主要集中在论坛(34.2%)、QQ(23.6%)、博客(12.6%)、微博(11.9%)等平台上。对于高校比较重视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比例反而很低,除了特殊情况需要(例如提交入党学习心得)而浏览之外,受调查者中真正自愿关注此类网站的比例仅有9.5%,而不感兴趣和甚至不知道有此类网站的比例超过60%。在实际访谈中,很多大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此类网站理论枯燥(56.4%)、内容空洞(41.4%)、缺乏互动(33.9%)等。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调查的结论探讨
第一,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和内容来看,目的性都比较强。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评选)、学生干部竞选、就业等方面,同时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抱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即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①
第二,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来看,参与途径非常广泛,并能跟随时代潮流选择热门的参与方式,所发表的言论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民主政治建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高校一直高度重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却未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引导,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三,从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来看,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内容信任度有限,难以从网络中获得有助于提升个人政治素养的信息,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是非问题难以形成独立且成熟的思考,在网络上出现纯粹发泄情绪的行为,甚至是毫无目的性地发表一些有碍社会稳定的言论。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即大学生一方面提倡公平、合理、正义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当自身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又常常回到个人利益层面,加上对法律法规缺乏准确认识,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常出现偏差。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对策
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如何把握网络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政治环境的健康发展方向,维护互联网各方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主政治的持续蓬勃发展,是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胡锦涛曾在2011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到,要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也把促进社会全面信息化的要求纳入其中。
对于网络政治环境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大力发展网络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强网络技术的安全保障。这样既能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新的平台,又能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过滤部分有害内容;其次,在对政府和社会各界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让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思想占领大学生舆论的制高点,并做到实事求是,贴近生活;第三,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完善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网络政治参与。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坚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念,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丰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其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和参政意识,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的知情权、表达权、参政议政权等网络政治权利有正确的认识;再次,强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行为,引导大学生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做一个理智、文明的网络政治参与者;最后,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现实中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②
以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法规作为规范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手段,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社会。通过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具有稳定性和合法性。在法律意识浓厚的西方社会,自然成为互联网管理最根本性也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并且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各国互联网立法的重点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界定,明确保护什么,禁止什么;二是明确政府、服务商、网民等互联网主体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美国是世界上拥有互联网法律最多的国家,对互联网进行规范的范畴已经涵盖到基础资源管理、国家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犯罪、未成年人上网保护、个人隐私、知识产权保护、垃圾邮件等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而我国目前关于互联网的立法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我国在现有的网络管制法律法例基础上进行整合,是目前完善网络法律的当务之急,也是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网络信息立法策略主要有三点:第一,尽快研究制定网络信息法。就是要将有关网络信息的基本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为治理网络空间提供法律依据,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用户的正当权益;第二,抓紧制定一些专门法律,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等;第三,修改完善相关法律。例如修改完善刑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处罚计算机犯罪的相关规定。通过法律建设与道德规范并进,将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CY004)
注释
①邹静琴,王静,苏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67页。
②房正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与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第16页。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