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些“实验室”
2013-12-29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耶曾经遇到一位非洲大法官,后者困惑而羡慕地问他:“为什么法院说什么,美国人都会照办?”这个问题貌似天真,实则深刻,道出了很多非法治国家窘境。美国最高法院才九个法官,又不掌握任何武装力量,就凭薄薄几页宪法,它是如何建立无上权威的呢?
2009年,委内瑞拉以54%的赞成票公投修宪,认可总统有权无限连任,查韦斯总统成为实际的独裁者。然而奇诡的是,这个独裁者完全是通过民主选举程序一步一步完成的。委内瑞拉的反对派北望美国的时候,会不会有类似的困惑:为什么美国建国后很多年,宪法并没有规定总统连任次数,但华盛顿之后的总统,都遵循他创立的只连任两届的惯例?
如果每个国家都是一个政治制度实验室的话,在刘瑜的成名作《民主的细节》中,点点滴滴描述的是大体成功完成、只需小修小补的美国实验室。而在她最新出版的《观念的水位》中,将视角更多地朝向那些正在转型的民主实验室,它们离典范式、牧歌式的英美民主相去仍远,磕磕碰碰前行或者濒临失败,但中国的读者看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9/ZJBUS3XFKq6PLDe8cHcZx3.webp)
前苏联加盟国、东欧、南美、东南亚、东亚,当然间或也讲到英美、日本,刘瑜讲了很多这些国家的民主制度实验的小故事,比如颜色革命、泰国黄衫军和红衫军的对垒,亚洲的世袭政治。同时,她提出了很多问题,民主化的动力是什么?民主稳固的条件是什么?民主化的路径有无优劣?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出现空心民主和形式民主?法治如何可能?
对于种种问题,可贵的是刘瑜并没有给出斩钉截铁、一劳永逸的答案。她只是谨慎地说出自己的思考:民主制度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机体,除了公正选举,还需要强大的公民社会、独立的司法体系、有效的水平制衡、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尊重规则的法治文化等,只有这一系列的要素同时运转,民主才成为可能。
因此,这不是一本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推断的书,也不是政治学经典的重述,她仅仅从一些小问题开始,用有理有据实证的方式抵达那些小结论——很多时候也没有结论,只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刘瑜的叙述难得平易晓畅,不染一点学究气,不时还有独特的幽默感,如此好看的政治学读物,只有当年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可以比拟。
看过了书中那么多民主实验室的转型困境之后,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刘瑜对中国改革未来的“审慎乐观”。她在点题之作里说,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而近年来,对于民众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她的观察心得是:变革“观念的水位”在升高。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更长的时间尺度。我喜爱这个判断,仿佛一部漫长的灾难电影,终于暗示了大团圆的结局。(文/王一州制图/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