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政化,国企该有企业范儿
2013-12-29
人力资源 2013年12期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的国有企业就是一个先天肥硕的“巨婴”,它们大都未曾经历完整的市场成长阶段,却由于体制内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依旧能获得其他类型企业望尘莫及的“特殊资源”、“优惠政策”甚至是“行政户口”。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改革,行政干预太多,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至今,“大企业小社会”、“小企业大排场”等痼疾,仍缠在国企特别是央企身上。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在政府、企业间的频繁调任早已不再是坊间新闻,人们也越来越难以看清那张“乌纱帽”下企业的真实面孔。亦商亦官的“双重护照”,成为他们自由进出官商两界的“免签许可”。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一些国有企业控制的领域,将更多地向民营企业开放,同时还将大幅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这不仅为国企的又一轮改革画清了路线,更为终结国企的行政身份指明了方向。
由于“利益链”短期内难以破除,国企“去行政化”之路并不平坦,但却值得期待。面对尚在酝酿之中的新一轮国企改革,“去行政化”不可避免地成为改革途中的首要目标。而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如何做好“去行政化”而“强市场化”的这篇文章,不仅事关国企的未来,更关乎国家利益、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