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缘何失活力

2013-12-29常勇

人力资源 2013年12期

处境尴尬的人才

十一长假刚过,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经理就被老总叫到办公室。原来,公司高层普遍认为企业现有人才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企业发展,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在两个月内制订一套完善的人才开发方案。

事实上,该企业自2000年起已实施了各种奖励津贴制度,出台了“双四百”、“筑巢引凤”、“双三五”等规划,实行关键岗位津贴、安家费、外地毕业生住房补贴、博士后工作站及特殊人才工资等激励政策,基本形成了“立体开发、全面覆盖”的局面。人力资源部门从初期的政策制定,到中短期的发展规划,再到人才“选、育、用、留”的实践,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明明上演着风生水起的人才开发大戏,为何到了老总那里却变成“天下无马”的叹息?跳出公司老总和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的视角,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企业既不像高层管理者所说的那样缺少人才,也不像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感觉的那样,所谓的各个环节几近完美。

不久前,一位在该企业工作长达二十五年的基层女技术员向公司提出辞职。这位女员工已评上正高级技术职称,考取了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按理说,她在基层从事技术工作应该驾轻就熟、顺风顺水,可哪曾想近两年却频遭同事冷落和领导排挤,岁末评先等好事更和她沾不上边。由此她感觉自己在这里的职业生涯行将终结,因此萌生了跳槽之意。

无独有偶,在某基层单位已工作三年的硕士生小李,也因该单位人事关系复杂,其在技术实践上既无平台也无机遇,心灰意冷之下办理了离职手续。

在这些职场失意人的眼中,企业内部仿佛罩着一张无形的大网,这张网脉络纵横,写满了“关系”二字,想在其间生存发展,需得有关系的拉关系,没关系的攀人情,既没关系也攀不上人情的就得靠金钱上位。“网”里的人,莫论英雄孬种,一人得道即可鸡犬升天,即使能力普通业绩平平也照样有机会平步青云;而徘徊在“网”外的人,纵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也鲜能得到重用,只能一步步从“后备”熬成后辈。一张关系网不知捆缚了多少英雄心。

由此可见,国企在人才开发中,仅仅将目标和精力集中在各种操作层面的“术”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专注于比“术”更为重要的“道”——即人才软环境的打造上,这才是彻底为企业人才“松绑”的关键所在。

不可忽视的人才软环境

所谓软环境,是指人才在培育、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是人才作为独特群体所共同指向、依托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蕴。优秀企业的竞争优势首先来源于良好的人才软环境。我国企业常规的人才观认为:选拔人才的目的首先是用来填补职位空缺,而选拔标准则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具体岗位要求。毫不夸张地说,这种人才观是极其短视的,它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被选用者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而非一台程序精密的机器,只要操作正确,就可正常运行。业绩卓著的优秀企业通常反其道而行之,将人才选拔视为企业创造业绩的起点,不仅注重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更重视其内在特质是否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匹配,尤其

注重人才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活力”激发。

心理学依据人才素质冰山模型(图1)对人的工作行为和能力素质进行的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取得好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工作动机、特质、价值观等处于冰山水面之下的这些心理特征。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与两个因素相关:一个是个体才智,它包含知识和技能;另一个是个体的“活力”——工作愿望与工作动力,包含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价值观、特质、工作动机等因素。而它们乘积的大小决定了工作绩效的高低。恶劣扭曲的人才软环境虽然隐藏在表面平静的水面下,却能暗暗地冻结人才“活力”,使员工犹如一台丧失动力的机器,不是处于闲置就是消积怠工,不仅对人才自身发展不利,也使企业渐渐失去前进动力,陷入危机当中。这也是为何在评估工作绩效时,具有同等知识技能的员工评估结果却千差万别的原因所在——人才自身释放出的“活力”不同,所产生的绩效自然不尽相同。

进取之志怕耗损

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主观上都存在着积极或消极、作为或不作为的个人倾向。企业虽然从形式上可以拥有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但创造绩效的关键仍在于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人才“活力”,使其朝着积极的工作方向发展。

人才“活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来源于人才自身。人人皆有上进之心,人才更有进取之志。这份发自内心的冲动和热情就是来自人才本身的“活力”,它让一个人本能地去追求卓越,创造业绩,最终走向成功;另一方面,“活力”来源于企业提供的外部环境。如果企业具备良好的价值导向和公平的评价规则,并为员工施展才智提供舞台与机会,员工潜藏的“活力”自然会被“引燃”,进而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造成企业人才软环境“活力”缺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价值观扭曲,人才主动收敛“活力”。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投资也好,与他人合作也好,一定要重视和保护对方的利益,使我们的存在成为他人的需要,使我们的利益成为他人利益的源泉;与更多的人共生,就可以与更多的人共荣。”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缺乏道德与诚信意识,内部形成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相互利用的不良之风,如何能释放人才“活力”,又何谈与人才共生共荣?

第二,公平失衡,压制人才“活力”释放。根据组织公平性理论,企业员工遭受不公平对待之后会产生不公平感,进而影响人才释放“活力”。员工的公平感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所持的公平标准、组织的评定规则及评定人都有关系。但当整个群体发出公平感失衡信号时,员工的公平感则只与组织的评定规则和标准有关。比如在公司技术津贴评选中,没有获得技术津贴的人认为,自己与入选者相比,能力业绩不相上下,没被选上很不公平;而被评选上的人则认为,评选的级别不公平。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正是由于在人才开发中,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过分强调政策的激励作用,忽视了评审结果和执行评审标准程序的公平性,而这些恰恰是影响人才公平感的重要因素。

第三,事业与机遇难求,人才“活力”在等待中耗损。仍以那位在公司服务了二十五年的女员工为例,尽管她技术高超,但其职业生涯并未因此产生跨越和提升。现代企业强调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人才开发的主体思路是:围绕战略需求分解目标、设置岗位、配置人员、事人相宜,用人的首要出发点是战略性的眼光,根据战略需求来调配企业的人力资

源。假如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那对人才无疑是最大的压制,对企业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释放“活力”需用心

员工不论才能高低,无不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展示自己。因此,许多员工在决定离职时,薪酬虽然是其考虑去留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在一个公平公正环境下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他人认可。

管理者须从内心深处尊重、爱惜人才,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把握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与人才同呼吸、共命运,做到具有扬正气的决心、培育人的爱心、干事业的公心,才能让“活力”有机可释,真正留住人才。

决心——放下“官本位”,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俗话说“风气正,人心齐;人心齐,泰山移”。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制定各种政策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走向。当下,企业领导者并非看不到公司的不正之风,之所以视而不见,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公司治理专家、英国的卡德伯里爵士认为:“真正的领导者鼓励下属发挥他们的才能,并且不断进步。失败的管理者不赋予下属自己决策的权利,奴役别人,不让别人有出头的机会。这个差别很简单:好的领导者助人成长,差的领导者阻人成长;好的领导者服务他们的下属,差的领导者则奴役他们的下属。”因此,要使人才保有“活力”,企业管理者首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开始,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来展开工作。

爱心——人尽其才,搭建人才成长发展新平台。每个员工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企业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将其安置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上,使人岗匹配,为他们搭建起展现自我并快速成长的平台。要彻底斩断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人情网、利益网,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追求有效融合。请相信,远大的事业目标比眼前利益更能吸引人才的目光。

公心——提升“公平感”,让人才在表里如一的政策中工作。人才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若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把握不准,极易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注重政策的公平性,这种公平既包括人际交往的公平、程序的公平,也包括结果的公平。

总之,人才开发就如同从一吨金沙中提炼一盎司黄金,不仅需要开发者具有坚定的信念、持久的耐心和高效的方法,还需要将金沙提炼成黄金的那一把恰到好处的“火候”,在释放热量的过程中,去除杂质、保留最纯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