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委的话

2013-12-29

中国摄影 2013年4期

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评选结束之后,组委会约请评委针对对此次评选撰写建议和感言。评委的话不仅是把握“国展”评选走向的参考,也是理解当下国内摄影问题的线索。本刊摘登如下。 ——编者

关于评选程序

为避免往届国展评选中因评委观点不一致而造成选票分散,获奖作品平庸,不孚众望的现象。建议在本届国展第二阶段评选前召开预备会议,在评选获奖作品前召开协调会议,在尊重评委个人意见的基础上,在大概念和国展体系上统一认识,确保高水平作品入选,成为一个阶段内中国摄影界的导向。

——周梅生

这届“国展”的评委有不少都是第一次担此重任……为了更好地开展评选,个人以为需要有一个类似“上岗培训”环节,放在上述评委座谈会的前面,也就是需要对评委加强对于“国展”分类的认识——手册里只有大类的释义,每一大类里的小类并未涉及,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各自承担评选领域的类别及其小类的严谨的表述释义,避免对相关类别中有关类别释义的误读或产生歧义。这将有利于评选工作更科学且顺利地进行。

——黄一璜

艺术没有标准,但是某种程度上,选择评委就是选择了标准。在我看来,所有的评选都是一个相互交流与说服的过程,作品与评委之间,评委与评委之间,在不断的反复争论中,达成某种标准。所以,在复议乃至于评奖之后产生的种种争议,恰恰是对艺术负责,对国展负责。

——张国田

长期以来存在的题材“扎堆”、拍摄“跟风”现象依旧,边地少数民族各种的风情式样,诸如:元阳梯田、婺源民居、霞浦海滩、坝上风光,这些经典题材仍然热度不减的同时,又有新的流行题材涌现:彝族大凉山、川西色达、古城凤凰和湘西芭沙等等,以至有笑称“国展”真该就题材作一个年度指数的权威发布了。老调重弹、旧曲翻唱的背后,其实还有着另一番景观:歌者都是换了新人的。这就不免令人疑惑了,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的格局呢?毕竟,“国展”是一个动态的、体现当下摄影发展水准的空间,很多作者在争逐“国展”、跃跳龙门之后,便不再参与。这种现状的存在与改变,又是“国展”所面临的制度设计、规则改善的阶段性挑战。

——于德水

关于艺术类作品

建议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组委会考虑隐去“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艺术”二字,摄影本身就是艺术创作,没有必要在名称上强化“艺术”。在书画界,此种规格的展览如“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都未出现“艺术”二字,亦未强调。并不是说强调“艺术”其就艺术了,不强调“艺术”就不艺术了。

评选中,看到的所有关于人文影像的片子几乎都经过PS,获取了原生态影像为何还要注入添加剂?难道只有加入添加剂的食品才是好食品,只有PS过的作品才是艺术品?固然,PS的摄影作品具有艺术性,但不是使之成为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好的摄影不是PS出来的,而是植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

——李泛

由于艺术类允许后期PS,结果有相当数量的自然风光及野生动植物参展作品流向纪录类参评,主因是以前期拍摄完成的作品,拼不过动用后期处理完成的最终效果。这也是本届国展艺术类参展作品中,鲜见有自然风光佳作出现,大气磅礴之壮丽景观缺失,“阴柔”多于“阳刚”,成为本届大展风向标(但不知是否投到纪录类?尚不得知)。

如果可能,希望艺术类单设自然类别的原创摄影奖,亦如“荷赛”中的自然类摄影比赛的奖项设立,即鼓励参赛作者用摄影手段一次性完成。这或许能调动起一大批热衷拍摄大自然的影友们积极参与,也符合当下所倡导的“美丽中国”表现宗旨。

——于云天

经历这次“国展”作品终评,我觉得评委之间的讨论或者争论是必然的,但有些争论也是可以避免的。比如 “前期”和“后期”之争,组照与单幅之争。如果 “国展”艺术类再细分为“前期”奖项和“后期”奖项;组照奖项和单幅奖项。我觉得评选艺术类的摄影作品最后虽然看的是结果,可前期和后期终究是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其次,艺术类组照和单幅放在一起评比,单幅就不如组照显得有分量,显然单幅有些吃亏。作为艺术摄影作品,我更倾向于一图胜千言的单幅作品。

——石广智

关于纪录类作品

恕我直言,能反映当下我们中国社会变化脉络的纪实影像,在参赛照片中有一些,其中也确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佳作,但还远不够多。

我真心期待,有更多的摄影人参与其中,拍出无愧时代、忠实记录的纪实照片,或报道或参展或存档,让影像紧扣这段大历史,这样的纪实摄影,才有担当。

待到风平浪静时,再回望风起云涌,我们的纪实摄影是骄傲还是羞愧,是庆幸还是后悔,总有一天,历史会有答案。

——雍和

这次纪录类递交作品4万多张而入选只有220幅,竞争激烈。从入选的作品看,题材广泛,涉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乏精品。那些关注社会大事、社会热点又影像表达过关的优秀作品自然脱颖而出。必须承认,社会大事题材媒体和体制内的专业摄影师有独到的拍摄优势,比如神九上天落地。而社会热点则不一定都是大事,业余作者的百姓视角则成为另一种优势,一张助学老师离开学校学生老师惜别流泪的作品获得银奖就是例证,所以摄影人应该分析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所长,广开思路,从成功的作品中学习借鉴。

——刘宽新

关于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摄影创作,在我国摄影界刚刚起步,处在摸索之中。尽管从来稿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图片摄影那么繁荣和成熟,但我还是发现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以及富有创造力的生力军,他们不同于电影厂、电视台的专业人员,大多使用照相机视频设置或并非高档的摄像机、剪接台制作节目,用业余的器材造出可与专业较劲的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批半路出家的视频摄影家生活在民间基层,其作品反映民情民意最接地气,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其发展趋势方兴未艾,前景看好。

——杨恩璞

作为“国览”首次设置的“多媒体影像”组的评委,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不是一句免责的客套话,这是实话!压力各方都有,好像又都不是。“谁能告诉我,到底为什么?”

定义不清、规则不明、程序不透、理解不一等等,真是“摸着石头”在评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恪尽职守。

这是中国摄影人或说是中国摄影界的的问题吗?甚至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问题吗?社会各界尤其是摄影界的智者、方家有千万个理由批评、痛骂、阴损,乃至于打棍子,除了接受,虚心不虚心都心悦诚服地接受,还能怎样呢。毫无疑问,我们还得说,这不光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这个世界变化快”,一眨眼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平媒到网景,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君不见,连大名鼎鼎的WPP(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不也是在摇摇晃晃地寻找一条多媒体影像的公正评选之路吗?

——韩从耀

这次的评选对于国展而言只是一次试水,因此多媒体项目下没有细分,而题材上本来也该有纪录类、商业类、艺术类的区别。于是只能掺杂在一起打分。目前来看,纪录类作品相对出色,评选之初我们最担心的是如果作品平分秋色那么评选该怎样抉择。

作品的时间长度问题让很多作品直接被拿下,规则里的时长是5分钟左右。这没有绝对对与错之说,按照多媒体实践,我常分两类,2分钟左右资讯类作品,10分钟左右纪录类作品。

规则中的问题应该是下届所需要更新的,这届“分类”已经无法进行,而“时间”按照评选惯例浮动到6分钟之内。

——骆永红

目前,“荷赛”的多媒体比赛也只是大致分为“线性的”和“互动的”两部分,比赛科目显然有待进一步细化。我们这次“国展”只有一类,就是“线性的”,因为缺少互动作品的支撑。在这些参赛的线性作品中,我认为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非传统媒体”特性(即“多媒体”特性)的作品,另一类是具有“传统媒体”特性,但被DIY化的影视作品。

——郜南

国展的宗旨是如实反应的整个摄影领域的发展变化,并且为摄影从业者做出一个权威的指导。随着网络应用与移动终端的进步和丰富,处于变革中的摄影“已经不只是一张照片,还要成为一系列的多媒介化的视听产品”。本次评选作为一种探索,虽仍未达成太多明晰的结论,但总结已有的尝试尤为重要。

——李舸

多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它的关注点始终是人。虽然是新兴的艺术门类,但其核心本质离不开对人的关注。所以我们鼓励独具个性和视角的多媒体作品参赛,同时,我们也希望,创作者能够处理好个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否则就是曲高和寡,作品内容没人能够理解。

——宋靖

关于商业类作品

如果只从纯摄影技术的角度去考量,评选结果难以体现广告摄影这一行业特性的最高水准。建议在提供作品的标准中,应确保其作品确实为客户所发布的作品,并注明品牌名称、广告语, 才能准确地评判商业作品的水准。

建议邀请广告公司的创作人员和客户市场部的高级别人员做评委,既可以代表未来市场需求和创意导向,也有利于提高一线摄影师参与的积极性。

很难在一个商业摄影的范畴内做出统一的评判标准,仅以我了解的广告摄影一个领域,在国际上通常就有众多的分类,以保证其公平性,建议在商业摄影的类别上继续科学细分。 ——汤辉

这届商业摄影类来稿量少,我认为产生的原因:中国商业摄影的属性范畴从一开始到今天,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未经探讨和修正,传统模式(广告产品影棚摄影)随着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和数码时代的发展日趋失去了主流地位。而当今大商业摄影概念已全然颠覆传统模式。真正活跃在全新商业界的一大群职业摄影师们还停留在对传统参赛定位标准的迷茫状态。

——陈海汶

商业类作品总的印象是水平参差不齐,尚未看到主题鲜明,表现形式与思想内涵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艺术创新势在必行。还有一些参赛作品,商业摄影属性不明确,有待评委验明正身。

——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