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

2013-12-29

中国摄影 2013年4期

2013年罗平国际摄影大展

2013年2月27日,中国·云南·罗平国际摄影大展在素有“滇东明珠”之称的罗平布依风情园开幕,展览持续一周,于3月5日结束。

本次大展展出了1700余幅作品,除特邀作品展外,中国摄协带来了由国际影展、边疆建设成就展等组成的七个特邀作品展。以“东方花园·诗画罗平”为题的春夏秋冬四季摄影大展是这届摄影大展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春季展已开始征稿,截稿时间为4月30日。该大展的一级收藏作品的稿酬达人民币10万元,主办方希望借广大摄影人的镜头让罗平那些不为大家所熟知的自然和人文景色能够美名远播。相关征稿细则见中国摄影家协会网(www.cpanet.cn)。

2013年度ICP摄影无限奖揭晓

1月29日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的摄影无限奖(Infinity Awards)揭晓。今年的终身成就奖授予了82岁的南非摄影家戴维·戈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1930—),他从1948年开始摄影,记录了南非从上世纪种族隔离时期至今60多年的历史,其作品呈现了对南非政治社会发展的审视与思考。1989年,戈德布拉特在约翰内斯堡建立了工作室,鼓励年轻摄影师用相机揭露种族隔离制度的危害。近十年来他获得了哈苏奖、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

新闻摄影奖授予了美联社的摄影记者戴维·古藤菲尔德(David Guttenfelder),他长期在非洲和亚洲从事摄影报道,1999年成为美联社的亚洲首席摄影师。2000年以来,他17次到朝鲜拍摄,他拍摄的朝鲜被西方新闻界认为比较准确地记录了这个鲜为外部世界了解的国家。艺术奖的获得者是荷兰摄影师马西卡·亨纳尔(Mishka Henner)他近年来借用谷歌街景的现成图片创作的作品颇受关注。此次获奖的是一组谷歌街景捕捉到的欧洲城市郊区的性工作者的影像。他还获得了今年德国证券所摄影奖的提名。西班牙女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Cristina de Middel)以独立出版物《非洲宇航员》(The Afronauts)获得出版奖。该书基于1964年赞比亚政府一项失败的宇航计划,虚构了一个非洲大陆的登月故事,这本书引来了一些批评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米德也因这组作品获得了今年德国证券所摄影奖的提名。青年摄影师奖称号被出生于1987年的女摄影师凯塔·坎纳(Kitra Cahana)获得。坎纳在美国出生,在加拿大和瑞典长大,她17岁就开始拍照,经常数年跟踪一个题材的拍摄。她跟随美国的流浪青年拍摄的《彩虹之地》曾获第53届荷赛艺术类组照一等奖。获得“实用/时装/广告奖”的美国摄影师艾里克·麦迪甘·赫克(Erik Madigan Heck)也相当年轻,1980年出生。有评论认为他的作品在探索摄影、时尚、传统绘画之间的关联,以色彩放纵恣肆为特色,受到了众多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垂青,他不仅是《A Magazine》的通讯记者,更创办了号称“世界最贵杂志”的《Nomenus Quarterly》。美国连锁高端百货公司尼曼 (Neiman Marcus) 百货每年聘请世界顶级摄影师为名为“The Art of Fashion”的时尚系列拍摄,2012年艾里克·麦迪甘·赫克成为这个项目推出20多年来最年轻的掌镜摄影师。

从2000年开始颁发的以ICP创始人科奈尔·卡帕命名的科奈尔·卡帕奖以及从1988年开始颁发的写作奖没有出现在揭晓的奖项中。

2013年洛杉矶艺术展销会

2013年1月23日至27日,第18届洛杉矶艺术展销会(LA ART SHOW 2013)在洛杉矶会展中心举办,总计有上百家来自全球的画廊参展,展出包括绘画、雕塑、版画、影像在内的作品超过1.5万余件,观众突破5万。

2013年洛杉矶艺术展销会的一大亮点是,来自北京和上海的8家画廊推出以“融合”为主题的中国展区。中国政府文化部所支持的此次特展,由上海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统筹策划,协助中国画廊拓展国际交易渠道,促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进入国际市场。2011年洛杉矶艺术展销会即曾刻意突显“中国元素”,当年曾有北京的“东磊影像画廊”(ME Photo Art Gallery)和SEE+摄影画廊以及台湾宝胜画廊(X-Power Gallery)到会,首开中国画廊的摄影作品展销纪录。遗憾的是今年展会虽然持续高扬“中国元素”,当年曾以照片取胜而凸显“中国元素”的摄影作品,本届则踪迹全无。影像兼涉传统摄影与当代艺术的媒介优势,恰可在洛杉矶艺术月相继开局的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Photo LA)与艺术展销会交易平台上左右逢源。如何有效利用国际艺术市场的成型平台,实现中国影像作品“走向世界”之成效,未始不是中国摄影画廊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3年洛杉矶艺术展销会上“观念摄影”俨然是当代艺术表现的一支劲旅,构成颇有奇想之气象。近年来一直频繁亮相于美国摄影和艺术展销会的“曹”(CAO)姓华裔艺术家,运用微观影像电脑合成技法,架构大幅影像马赛克黑白图像照片,先模拟名流人像摄影名作,进而模拟经典绘画如毕加索的全幅《格尔尼卡》和波提切利的《春》之局部等,也是连结摄影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互为挪用之表现,现场特备放大镜以利揭秘组构宏观图像的巨量微细照片单元。此次展销会上也有完全传统摄影的银盐照片,比如美国摄影师Bruse Byer的黑白系列照片《街影瞬间:纽约1973-2011》(Street moments,NYC1973-2011),签名装框售价1100美元一件。一周前刚参展过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Photo LA)的Duncan Miller摄影画廊转场再战,以更多展现空间推销其特色的《美国偶像》(AmericanIcon.com)主题照片。(王瑞)

保护战地记者: “一天没有消息?”运动

2月24日38岁的韩裔法国自由摄影师奥利弗·伏瓦桑(Olivier Voisin)在叙利亚被炸受伤,因伤势过重身亡。据媒体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有23名新闻记者在叙利亚殉职。这一消息让一个名为”一天没有消息?”(A Day Without News?)的运动更加受到关注,这个运动在2012年8月由一群新闻记者、编辑、摄影记者和法律专家发起,发起人中包括曾在叙利亚内战中被政府军囚禁的美国《纽约时报》女记者林赛·阿达里奥(Lynsey Addario),盖帝图片社副总裁艾丹·沙利文(Aidan Sullivan)等人。这项运动的目的在于:让公众关注在战争和冲突中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被杀害或受伤,甚至成为交战双方的直接攻击目标的现象,推动相关法规的建立,有效地对抗这些杀害,推动相关的调查和证据收集以支持这些事件中受害的新闻工作者。目前这个运动得到诸如记者无国界等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在其官方网站上也有唐·麦卡林、詹姆斯·纳切威等大牌战地摄影记者签名表示支持。

《光圈》杂志改版

美国《光圈》(Aperture)杂志2013年春季号高调进行改版宣传。这本创刊于1952年的摄影杂志一直被视为摄影领域的风向标。这本老牌摄影杂志提出的改版目的是要回应:在这个充斥着影像的数字时代,一本传统的摄影杂志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该期杂志卷首语中,该杂志的编者认为新《光圈》居于两个坚实的前提:其一,在这个时代,传统印刷仍然能够继续提供独特的影像体验;其次,一本杂志在以审慎的书写方式密切关注摄影史的同时,也能够介入这个媒体正在改变着的叙事方式。因此,新版《光圈》在内容上除了几个基本的常设栏目,主体内容分为“文字”和“图片”两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每期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来探讨。改版首期的主题是“你好!摄影”(Hello, Photography),编者自陈,这个题目是反向借用森山大道1972年一部作品的名字《再见!摄影》,力图对当下摄影这个媒介的走势作出分析。《光圈》邀请了伦敦的A2/SW/HK设计工作室为其做了改版设计,A2/SW/HK是由两名年轻的设计师Scott Williams和Henrik Kubel在2000年组建的独立工作室。他们与英国的企鹅出版社、美国的MoMa等多个世界著名的出版公司和博物馆都有合作。新版式延伸和强化了老版式中简洁的风格,除了更考究的字体外,文字版面大量的留白让文字在解说影像时,也成为强化照片的观看效果的视觉工具。新的《光圈》从内容到版式都更像一本书了,这也许与近年来摄影书出版的回潮不谋而合。

《走向世界 山东摄影》杂志创刊

2013年1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主办、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协办、走向世界杂志社编辑出版的《走向世界 山东摄影》杂志正式在山东济南面世。《走向世界 山东摄影》希望通过摄影的视角,客观、真实、生动地向世界介绍日新月异的新山东风貌,用摄影的独特语言表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将国际摄影界的最新发展潮流介绍给广大摄影爱好者。杂志定位准确、取材新颖、内容丰富,既给世界开了一扇了解山东的新窗口,也为山东乃至全国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搭建了沟通共享的平台,受到社会的关注与好评。

《进化的力量》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2013年3月1日,记录知名文化产业集团——雅昌20年发展历程的著作《进化的力量——万捷和他的雅昌王国》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新书发布会。本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雅昌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成功案例。雅昌创建于1993年,从一个员工总数不足30人的小制版公司,发展为拥有深圳、北京、上海运营基地和杭州、广州艺术服务中心,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并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吴敬琏、王石、刘长乐、范迪安、马未都、洪晃等名人对该书作了推荐。雅昌集团旗下的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现为《中国摄影》的承印机构。

展览

“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

时间:3.4—3.20 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

该展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承办。展览以“永远的雷锋”为主题,面向社会昭示了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展览第一部分“光辉榜样,注重了对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第二部分“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展示了首都北京学雷锋活动的最新成果,展览的许多照片、实物是首次向社会展出。展览突出了雷锋精神的传承,用“当代雷锋”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特别强调了学雷锋活动的实践性、常态化。

隐没地——上圈组村民与艺术家的影像实验

时间:4.7—4.29 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

本次展览缘于一次影像的实验创作活动。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要“寻找农民的真实视角”,于是就有了这次基于影像的艺术家与村民“平行”的表达活动。

宁夏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上圈组,一个被列入生态移民的村子, 2013年将全部从大山中搬离,迁移到平原地区。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 80多位评论家、理论家、摄影家、艺术家、电影导演、诗人、作家分批次进入上圈组,和当地28名村民一起进行影像记录与表达。

所有参与者进行的是自由的记录,不作任何主题性的规定。本次展出的2600余幅作品,既有第一次拿起相机的村民们对即将成为记忆的村庄的感性记录,也有众多不同身份背景艺术家的倾心创作,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对特定生存环境下普通人进行的一次集体描述与多维拍摄。参与本次活动的村民年龄最长者已有67岁,最小的只有4岁,共28人,他们是李文忠、李黄鹰、马文友等;评论家、摄影师、作家中包括王悦、索久林、解海龙、陈小波、藏策、王征、袁东平、严明、孙彦初、刘苗苗、乌昂等。 (吴砚华)

新西兰摄影师镜头下1950年代的中国

时间:2.18—5.31 地点:香港/ Koru 现代艺廊

新西兰著名的摄影师布莱恩·布瑞克(Brian Brake,1927-1988)的摄影师生涯横跨了整个报新闻摄影的黄金年代,在1955年时他加入玛格南。在1957年至1959年期间布莱恩·布瑞克曾到访中国,成为少数能到访当时中国大陆的国外摄影师。在中国期间他拍下了新中国成立十年而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盛大庆典。当时布瑞克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能在毛泽东的身旁近距离地拍摄庆典的照片。除此以外,他还拍摄了北京和中国其他各地的百姓日常生活。他的作品曾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水墨画中的未来都会——杨泳梁摄影展

时间:3.14—4.27 地点:北京/巴黎·北京画廊

杨泳梁一直在探索数字影像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结合。在新的系列作品中,杨泳梁在看似中国水墨山水的画面上,加入了散落的人类建筑以及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城市缩影,以此传达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的思考和对传统山水绘画中的乡愁。

“生与熟”——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个展

时间:3.16—4.21

地点:上海/ m97画廊

该展选择了德国艺术家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Peter Bialobrzeski)“生与熟”(2011) “非正式装置”(2010), “住房案例学习”(2008), 及“故乡”(2005), 多个系列的代表作品。比阿罗贝泽斯基一直专注研究城市化和全球化趋势对各个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影响,该展集合了他走访亚洲14个国家的最新拍摄,延续了他对这些地区令人晕眩的城市化发展的一贯关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