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老有所养”新路子
2013-12-29黄欢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十八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全会公报对未来中国社保体系建设只提了一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话虽不多,却蕴含着对过去十年间社保改革诸多失误之处的矫正,让民众对新一轮的养老改革充满期待。在众多亟待改革的领域中,收入分配制度、养老制度等历来是难啃的“硬骨头”。
老有所养行路难
“老有所养”一直是民众的期待,中国对养老双轨制的改革并不是近期才提出。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在广东、重庆等5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五年过去了,并轨试点均无实质性进展。
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养老保障应公平公正,双轨制需尽快并轨,让每个公民能平等得到社会养老机制对“老有所养”的基本保障。
尽管国家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但与机关事业单位差距仍大。社科院2013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却都高于4000元。整整相差了两倍多。
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较为复杂,共有两种分法,分别涉及四种制度体系,但无论是哪种分法,几种制度差异大,且互不相通和流转。
为何养老改革迟迟难以推进?“并轨最大的瓶颈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不能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觉悟低,也不是国家决心不够大,而是待遇降低的改革肯定难以推行。”
对此,主管部门也作出了相应表态。人社部透露,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双轨制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不过,消除双轨制的时间表尚未明确。
目前我国老龄化急剧加快,我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姚景源坦言,“养老问题是现在以及将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主张公平公正,不应当有双轨制”。
公平、可持续的新路子
“社会保障是保障公民基本安全的制度体系,应消除人的身份、地位痕迹”, 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全会公报提出的公平原则是要在公平的指导下,消除城乡差距、多轨制差距和户籍制度带来的差异和不公平。”
具体政策取向上,公平将指导下一步的并轨,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并轨,不同人群之间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也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并轨,这些都将一步步地推进。
据了解,虽然人社部就并轨公开表态是大势所趋,但实际上对于公务员是否参加却含糊其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公务员不进去,事业单位和企业合并比较困难,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很难有效推进。
社保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行政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杨燕绥认为,公报中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和社保写在一起,但却是社保改革的基础。
杨燕绥表示,社保卡记录终身、便携流动,全国联网的特点将消除户籍所带来的身份不公平,社保卡的推行也将冲击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多龙治水和信息孤岛。
温州先行 啃“养老”硬骨头
养老改革呼唤完备的顶层设计,在提高那些有失公平的低水平保障的同时,也要降低那些严重冲击社会底线的畸高保障,以消除“待遇差”,保障养老公平。
温州一向以敢为人先、走在人前闻名。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温州率先在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民政综合改革等领域展开了先行先试的探索。
其中,在养老改革方面温州提出了“三社”联动的新办法。近年来,温州着力发挥社区、社团和社工“三社”联动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社会事务、社会养老、社会救助、殡葬改革等系列民政改革创新。今年1月16日,国家民政部与省政府签署共建温州市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战略协议。
令很多城市头疼的老龄化问题,温州正通过民办养老机构的方式,寻求破解路径。今后,社会力量可“非禁即入”,以合作、合资等方式承办养老机构。
此番,温州在全国率先制定民间投资建设养老机构项目行业准入审批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在全国首创实行年检、备案这一双轨管理模式,改变民办养老院无证无照的情况。温州还率先实行分类登记,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作为民办事业单位登记。三大首创并举,破解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身份”难题。
养老金“双轨制”已成为制约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瓶颈,养老问题不解决,其他措施很难推进。温州养老模式或许可以为其它地方政府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方面带来些许参考意见。
一直以来,让百姓生活得安全、幸福,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基本目标。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尽快落地, 解决“民生问题”是老百姓的“改革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