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在高职类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2013-12-26唐慧霞
文/唐慧霞
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办学思想日益明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为了构筑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也为了满足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都在全方位强化素质教育。
通过这些年从事高职教育的亲身体验和对高职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发现,高职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而对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非常热衷。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有些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理想;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显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不分美丑。概括起来,高职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大多数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所受基础教育相对落后;2、多因高考压力和考虑将来就业而选择高职院校,主动学习热情不高,实用化取向明显;3、文化素养相对偏低,人文精神缺乏。当然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艺术教育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审美修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乡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高职类大学生全面发展
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一个“全人”,全人的教育需要完善的知识。人类文明中存在三种知识:教养知识、拯救知识和统治知识。教养知识是指人拥有却不需要意识到的、成为第二天性的知识,它强调人格的充分发展。要想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养知识尤为重要。而艺术教育所提供的正属于教养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倡导在国民教育中实行美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人的教育包括“身育”和“心育”,艺术教育则是“心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高职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对人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道德取向、审美情感的领悟与追求,包括对个性自由的向往与崇尚。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这些都显得虚无缥缈,缺乏实用功能。实际上,人们在实现物质目标的同时,没有精神追求,缺乏人文关怀,就会陷入虚无状态,成为“空心人”。在高职类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空心人”。
艺术教育就是要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教育实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目的。对各种艺术形态的认识、分析、鉴赏、判断、体验于创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内化、升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高低又会反映在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教育从艺术学习活动中渗透元素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在长期的艺术陶冶中培养学生人性的尊重与关怀、归属感、自我的深刻反省、无私奉献、健康完善的性格、自我调整自我超越的追求观等。这些是人生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艺术教育能够激发、滋养高职类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与创造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备创新意识、拥有创造能力对于高职类大学生尤其重要。创造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诸多能力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歌德认为,创造力的实质在于一种持久的生命活力。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应有两个层面,一是专门的创造能力,表现为发现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某一专业领域发明与创新的能力等;另一层面则是指不断涌动和更新着的生命活力。后者是创造力的基本内涵,是前者的基础和源泉。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接受了长期的艺术教育,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他们在谈到自己的发明创造时常常强调艺术和审美的重要性,认为艺术能够培养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直觉和认识,能够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提供基础和方向。
高职类大学生要想在实际的职业技术生涯中永葆生命活力,不断补充和滋养创造力的源泉,保持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力,长期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高职类大学生应该努力把艺术修养变自身弱点为创新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