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2013-12-24◆王雨
◆ 王 雨
远古时期的歌谣,既是文学的萌芽,也是音乐的萌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的《诗经》,它们收录的就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所流传的一些民间歌曲。到后来发展成为长短句,也就是宋词。又根据长短分为小令,长调等等一直在民间广为传唱。可见,诗词与音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在长期发展中相互依附、共存共荣。
从诗经所录的内容来看,它是春秋时期一部声乐歌曲集,除歌词之外,每首歌曲是有旋律的,但是后来失传了,现在我们只能从文字上去体会诗词的音乐特征。《诗经》的第一篇作品《关雎》全为四字句,多有双生叠韵词,读来有一唱三叹之感。先秦时代,中国出现的另一个与音乐关系密切的文学样式是楚辞。这是一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中国古典诗词体裁,和《诗经》并称“风骚”,共同构成中国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楚辞》所收录的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新兴音乐文体。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收集整理湖南民间祭祀时所唱的歌,是最能代表《楚辞》特色的作品。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具有浓烈的巫术色彩。屈原是最著名的楚辞家,其作品《离骚》是楚辞的千年绝调。
“乐府”是我国古代宫廷中的音乐管理机构。其设置始于秦代。至汉武帝时期“乐府”机构获得空前的发展,致使后人将乐府视为汉武帝所立。它的一大职责是大量采集民间歌谣,然后进行改编,后来这些歌谣也被称为“乐府”。“乐府”从一个机构到诗体名称,更是被刻上了深深的音乐烙记。可以说乐府是音乐实现形式的一种载体。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乐府是一种入诗的中国古典诗词,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非常流行。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它的音乐之美得益于我们的汉语,汉语音律优美,韵律和谐,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诗话语言之一。单音节发音的汉语,节奏感比任何一种发音长度不一的拼音语言都强很多。中国古代诗人赋诗,似乎是在用汉字为音符作曲。日本学者石川忠久曾说过:“汉诗是高级的语言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中国古典诗词。”所以我们欣赏汉语中国古典诗词,一定要充分欣赏和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在中国古典诗词音乐美的欣赏中,得到艺术和心灵的享受。
欣赏古代诗词的音乐美,首先一定要很好地掌握诗词的节奏。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夯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只有那种既不损害自然节奏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中国古典诗词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要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节奏之感,体会其顿挫抑扬之味。五言诗一般是每句三顿,七言诗是每句四顿。超过七言或少于五言的句子,也要掌握其节奏变化,这个并不难,只要心中有节奏,口中出节奏,就能体会和欣赏其动感的音乐美了。
构成中国古典诗词音乐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韵律,即平时所说的押韵。中国古代中国古典诗词很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富音乐感。只有对押韵有更高的重视,才能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古典诗词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
中国古典诗词还主要借助于平仄组织成音调。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音,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
除了平仄之外,古典中国古典诗词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的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中国的唐代被世界公认为人类中国古典诗词艺术光辉灿烂的时代,四万八千首《全唐诗》,浩如烟海。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学意味增强,但并不代表中国古典诗词就与音乐没有关系了。古人云:“唐之绝句,唐之曲也。”“今日之中国古典诗词,古之乐也。四言如琴,吴艳如笙箫。”可见唐诗是可以入乐的,而且在当时以著名诗人的诗句入乐为一时风气。唐诗入乐的例子很多,如白居易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益的诗每写一篇,就被乐工们争先赂求;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真挚感人的诗句配着抒情动人的曲调。这首作品成为了古今送别第一曲。
宋代音乐文学代表是词。词又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文学体裁。词是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音乐与文学的进步,人们感到诗的五言、七言、 绝句不可变更音节和句式有时会束缚音乐的表现,使音乐不能完美地与诗相结合,恰当地表达人们的情感。 而词是长短句,音乐的节奏感更为强烈,变化也更为丰富。在词以前,一般是先有诗,后配曲,以诗入乐;而词却一般是先有乐,后有词,历来有以声填词的说法。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词与音乐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仅是语言、音乐与音乐之间的感情必需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词的意境,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相融合,达到词与音乐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这种与音乐更为紧密的关系似的很多词人同时也兼有音乐家的身份,如柳永,周邦彦等。
音乐作品与古诗词的融合,交相辉映,对音乐而言,古诗词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对古诗词而言,音乐的律动美有利于古诗词更为广泛的传诵。随着时代的进步,诗词的体裁逐步也变得更丰富,表现力更强,表现的内容也更为广阔,因而对音乐情感的表现,音乐结构的处理,创作手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诗和音乐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得到了共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