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管理者到灵魂工程师——走近山东省临沂市原副市长于中华
2013-12-23
◎文/本刊记者 耿 铭
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辩,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对人生的思考,引经据典,用真诚的心声,真切的感悟,写出蕴含深邃哲理的感悟人生三部曲。他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是城市的保护者与建设者,也是用文字塑造灵魂的作家,他是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智慧长者——原山东省临沂市副市长于中华。在多个身份中,教师培育着祖国的希望,副市长承担着公民托付的责任,而作家的身份更能感悟生活、陶冶灵魂……
从“小秀才” 到“父母官”
于中华出生于孔孟之乡,成长在沂蒙革命老区。父亲的早逝,让他过早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虽由母亲、祖母抚养长大,但对于中华的教育不比其他同龄人少一分。祖母相信“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孙子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治理社会的人才。小学毕业,恰逢文化大革命,停课返乡。由于于中华坚持自学并写得一手好字而成为村里的“小秀才”。村支书推荐于中华到县城参加民办教师培训班,学习期满后,“小秀才”回到村里当起了小学民办教师。虽然环境艰苦,但丝毫不减他教书育人的热情,在恶劣的教学环境中度过了四年的民办教师教学生涯。此后,公社要推荐四名根正苗红的优秀青年到师范学院学习。在村支书推荐下,“小秀才”成为六十多名后备学生中的一员,而他却是唯一一个家庭条件差、又没有“背景”的学生。15比1的概率,本已希望破灭的“小秀才”,却得到了考试选拔的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这场考试中“小秀才”脱颖而出,他的作文《一件难忘的事》也因文笔流畅,才思敏捷被当作考试的范文,他再次得到2年珍贵的学习时间。
师范学院毕业后,于中华被安排到山东郯城二中当教员。一专多能的他又提高了书法写作的水平,经常被各单位请去书写门牌、宣传栏,一时间成为写字“小名人”。郯城二中是于中华稳步发展的地方,娶妻成家,事业稳定。1978年结婚后,于中华申请调回老家山东临沭工作,成为临沭一中一名中学教员,也是学校里最年轻的一位教师。一年后,团委换届,因上一届团委书记年龄较大,需要推选新一届的团委书记。年轻、有才华、口碑好的于中华众望所归,担任了新一届团委书记。工作一年后,调至团县委工作,才华出众的于中华被组织部选中,调到组织部协助工作,3个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政府部门的公职工作。新的责任、新的任务不断压在他的肩头。他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容担当,从乡长、镇长到县长、副市长,于中华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从“廉洁癖” 到慈善心
于中华从政三十余载,清正廉洁出了名。甚至有人戏称他有“廉政癖”——清廉得近乎“洁癖”。唯一收的一份礼是老部下汇报工作时从家乡带来的一箱葡萄。他家里的大门从不对“外人”敞开,部下有事都去办公室公开谈。清正廉洁、公私分明。2003年于中华从莒南县县委书记调任至临沂市市政府,临行前莒南县群众自发走上街头给于中华送行,一位莒南县百姓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汽车坐垫送给于中华表达对他的敬意。于中华硬是将坐垫的钱如数递到百姓手里。于中华为社会的倾心付出,群众记在心里;于中华从不计个人回报,百姓更是称颂有加。而他对自己也坚守着一贯的原则:克己奉公,两袖清风。
2008年汶川地震,于中华赶赴受灾严重的绵阳北川县,为绵阳师范学院的学生们做了人生励志演讲,并将自己40余万元的稿费捐给灾区。于中华不仅恪守职责,热爱学习,更在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给人带来温暖。
从地方政治舞台 到重回讲台
2008年,于中华从临沂市政府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临沂师范学院邀请他去讲课。但因为那里是文人荟萃、专家云集的临沂市最高学府,而他又是多年从政,到高层次的知识殿堂讲课有所顾虑,多次谢绝。最终还是盛情难却,时隔三十年于中华重新回到教书育人的讲台。然而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该讲什么呢?大学生用新锐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处在茫然期的他们看问题不免有点稚嫩和偏颇,从六七岁走进校门,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埋头苦读,无暇探究社会,然而大学毕业后,又要走向社会,怎么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成为重中之重。而于中华经历了几十年坎坷人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于是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给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解读人生。讲课的效果,出乎意料。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听课,鸦雀无声,听课人数不断增加,远远超出预想。正是出色的讲课效果,才使于中华增添信心,后来整理讲稿出书,发挥更广泛的传教效应。
作为孔子研究院的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教授,于中华多次受邀到社会上给干部职工讲课。去年受临沂市国税局邀请,讲课两小时,他准备了长达半月,只因为希望学生们听课后学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能对自己工作受用。备课中他针对不同岗位的干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他坚持着做一名教师的本份与天职,希望学生都能学以致用,三十年后再登讲台不改初衷。
从书海自我陶冶 到分享灵魂塑造
于中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浸润在浓浓的书香中,他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历时6年,出版6本书刊。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辩,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对人生的思考。书中充满着学问,充盈着哲思,充溢着诲人不倦的气度,充沛着长者的情怀,充实着育人的内涵,充畅着文明的心声。
从偶然的契机登上大学讲堂,到如今几百万字6部著作的出版,于中华用这样一段话解释道:“唐太宗说过‘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逼上梁山’,逼迫我去博览群书,又不得不专心伏案笔耕。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维得到提升,知识得到扩展,文笔得到锻炼,生活得到充实,更欣慰的是多了一些文朋诗友。一石激起千层浪,笔既然已经拿起来了,就没有再放下。这也可能和人的秉性有关,创作并没有使我感到枯燥和厌倦,反而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和精神的一种寄托,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中国文学传统是有一、有二、必有三,于是有了今天我们拿在手上的感悟人生“三部曲”。
《人生的感悟》因是对学生的演讲为主体,读者的对象着眼于青少年;第二本书《感悟论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阐释了儒家经典,读者的对象着眼于中青年;《感悟菜根谭》用佛家典故、道家观点写给中老年读者,希望读者能放松自己,营造平安。感悟人生系列图书为读者解释了鞭辟入里的人生道理。2011年上半年,于中华到南京栖霞寺偶然看到寺庙中一则告示:“算命都是骗人的,请游客不要上当”。简单的告示与其他寺庙形成了鲜美的对比,引发于中华的思考,着手创作《易经警示新析》,用哲学的观点阐释易经,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得到正确的传承。目前《易经警示新析》已经完成30万字的创作,由张全景(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作序,不久的日子里将与读者见面。
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于中华表示将尝试不同风格的文章,呈现给读者分享。
后记
窗口望去,临沂市的美景尽收眼底。提起近几年临沂市的发展状况,于中华不禁喜上眉梢,透出说不尽的喜悦与自豪。在这片有着优秀文化、革命传统的热土上,呈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现代气息。发达开放的新城市,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壮阔的滨河大道,美丽的沂河大桥……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早已不见踪迹,沉淀下来的是勤劳创业、智慧创新、合力创造幸福人生的孔孟故乡的后人。
生于四五十年代的这一代,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政局变化发展浪潮洗礼的人,有太多无法复制的人生经历。祝愿这位退而不休的智慧长者身体健康,并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值得镜鉴、值得回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