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

2013-12-23王明娣王毅帅

生物技术世界 2013年10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高校学生道德

王明娣 王毅帅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阜阳 23604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独创性,更需要将高校学生的道德思想融入到每一堂课、每一个细节中,让教师的引导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发挥出学生自主形成道德运用,维护道德网络的良好习惯,推动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含义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指一个人在行为言行一致的要求下,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信守诺言,是道德品质与道德规范的统一,简单的说,就是诚实守信,做到做人诚实,办事守信。网络道德是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在网络中的延伸与发展,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形成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构建良性的道德模式。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针对高校学生以及教师等多个主体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突出对现实生活中依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通过采用符合高校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对高校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行为施加一定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一定社会、阶级需要的道德品质,将道德的品质运用到网络化的交往行为中,形成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的制度的制度活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个性成长、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力高校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全面形成,尤其是在健康的人格形成、稳定的网络关系构建、社会和谐的进步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2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特征分析

2.1 网络交往中道德缺失的心理动机

选取986名高校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调查,从整体的设计来看,高校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有各种因素,在调查中设计了“娱乐放松”、“寻求网络刺激”、“释放压力”、“寻找课程资源或者学习新知识”、“与亲朋好友联系”等多个选项,其中寻求课程资源或者学习新知识的达到65.3%,从事娱乐活动的为3.6%,选择和亲朋好友联系的达到29.6%,网上购物的有2.5%,满足自己无法实现的需求的高校学生占3.1%。

2.2 大学生网络交往中道德缺失的心理动机

表1 高校学生网络交往心理背景

在高校学生网络交往心理背景分析中,大部分都是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是配合时间上的需要,还与一些主观的心理因素等,具体情况见表1。

3 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1 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引导

作为中职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实施的中职学校,更加要从整个网络教育的创新特点出发,围绕在专业设计、网络课程设计、基础素养培训、技能掌握等多方面构建良好的教育资源。一是加强主体的教育引导。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形成整盘的认知,形成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立体化课程安排,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在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综合运用,让学生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道德教育的固定模式。二是加强主体的监督管理。高校要在创新网络环境的运用过程中,努力营造科学有效的教学路径,将网络道德的绿色通道构建起来,让大学生主动的形成道德交往的氛围,形成在网络背景下的良性认识,尤其是在主题监督作用下,将网络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相融合,体现主题监督的重要性。

3.2 网络道德教育渠道的多样化与科学化

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从渠道创新以及整个教育模块的设计进行特征分析,形成对渠道特征的整体把握。从整体分析来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更多的优势,与大学院校以及中等学校是不相同的,主要表现在:一是渠道具有多样性。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样式进行实施,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到整个专业课程设计之中,让学生深入理解到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性,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高校院校的专业设计与网络道德教育融合起来,开设虚拟网络知识的模拟形式课程,让学生感受到虚拟世界的不可捉摸性,并在课程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二是渠道的统一性。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这个主要渠道是统一的,是一个相同的口径,教师以及学生都在这个口径中形成对网络道德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突出对高校学生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引导,形成学生综合知识与心理成长的有效融合。

3.3 网络道德教育评价的整体性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可以从主客体出发,形成综合评价的方式。一是在学生方面。通过建立学生的道德档案,突出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个体表现,以及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现实表现,将不同阶段、不同表现心理记录在道德档案中,让学生的每一个道德环节都能真实的再现出来,这样,更加将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与道德知识融合在一起。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通过对高校学生的道德动机、道德效果、言行等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对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等形成奖惩一体化的模式,对于整个教育环境的规划、环境构建以及道德度的评价进行指标体系与内容的具体划分,更好的形成内容具体,行之有效的模式。

4 结语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全面化、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要突出高校学生在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特点,融入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背景下的知识系统能形成综合道德道德需求的内在动力,并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突出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强调教师在网络背景下对道德教育的及时引导,加强高校学生在个性成长、思维意识、道德氛围的构建,

[1]尚琼琼.SNS与网络时代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青年记者,2010,11(7):25.

[2]朱峰,吕伟.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03(9):11-12.

[3]王千红,李永婕.当代中职学生网络交往行为分析;检验医学教育,2007,03(9):31-3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高校学生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