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稠油油藏复合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3-12-23梁爱国廖先燕帕提古丽亚尔买买提

石油钻采工艺 2013年6期
关键词:井区黏剂稠油

李 甫 梁爱国 廖先燕 黄 玲 帕提古丽·亚尔买买提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新疆油田红003 井区属于浅层稠油油藏,埋藏深度小于600 m,平均油层厚度约7 m;地面原油密度0.962 g/cm3,50 ℃地面脱气原油黏度271.30~ 13 945.92 mPa·s,平均黏度6 239 mPa·s,具有高黏度、高密度、高沥青质和胶质含量的特点;油层平均温度约28 ℃;地层压力低于5 MPa,天然能量低,供液能力差,加之油层热损失大,原油流动困难。目前井区开采方式为蒸汽吞吐,采用70×70 m 正方形排状井网、定向井加直井的6 井式丛式井平台井组进行开发,其中1 口为直井,5 口为定向斜井。与九区等老稠油区块相比,红003 井区处于蒸汽吞吐初期,注汽轮次较少[1-2]。从开发效果来看,井区蒸汽吞吐效果差,生产周期短,产量递减快,周期产油量低,开采效果不佳,开发难度较大。因此亟需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该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1 机理研究

1.1 原油物性分析

红003 井区原油在油层温度条件下为超稠油流体,开发难度大。井口原油的乳化含水非常高,易于形成W/O 乳状液,W/O 乳状液黏度较脱水油样急剧升高,在50 ℃下未脱水油样的黏度是脱水油样黏度的4.48 倍。

压力对该区块集输油样黏度的影响不大。集输油样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大幅度降低,黏温关系敏感。当温度高于100 ℃后原油黏度小于110 mPa·s、黏度变化幅度降低。原油屈服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温度在40~50 ℃时,转变成牛顿流体。

1.2 氮气对稠油高压物性的影响

将不同比例的氮气与红003 井区原油混合,利用高压PVT 实验装置对油样进行单次脱气实验、PV关系实验。在80 ℃条件下,注入氮气后油样的物性参数见表1。

表1 80 ℃下注入氮气后原油物性参数

根据表1 实验结果,拟合出了80 ℃溶解气油比与溶解压力的关系式为

当地层压力为4.65 MPa 时,N2溶解气油比为3.11 m3/m3,即地层压力下最大能溶解3.11 倍地层油体积的N2(标准状态)。

另外,体积系数随N2注入量的增加而增大,N2在地层油中溶解使地层油的弹性能量明显增大。地层油体积膨胀越多,地层油的弹性能量增加越多,增油效果越明显[3]。原油体积膨胀不但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还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从而增加油井产量。

1.3 降黏剂影响

降黏剂是稠油复合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关键之一[4-10]。采用现有的水溶性降黏剂SLP-2、SLS-2、SLS-10 对红003 井区不同单井取得的混合油样进行降黏率测试,在室内条件下其降黏率均在85%以上。结合井区特点,筛选出了由SLP-2 与SLS-2 复配的水溶性复合降黏剂,在室内搅拌条件下复合降黏剂对混合油样降黏率达到92.52%。表2 为油藏压力4.65 MPa、不同温度条件下,降黏剂SLP-2、复合降黏剂和氮气对混合油样黏度的影响。

表2 油藏压力下混合油样降黏实验结果

由表2 可以看出,油藏压力条件下,混合原油依然存在温敏特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黏度降低,SLP-2 和复合降黏剂的降黏率下降;氮气对降黏的贡献率很小,在数值模拟中,可以忽略不计。

温度对混合原油的渗流特性有很大影响。通过测定稠油通过填砂模型两端的流量和压差,导出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的关系及启动压力梯度与温度的关系,从而得到稠油的地下渗流流变特性。实验结果见图1。

图1 不同温度下复合降黏剂对原油渗流特征的影响

由图1 可看出,混合原油在油层温度28 ℃条件下,初始启动压力为1.47 MPa,加入5%复合降黏剂后,初始启动压力降为0.46 MPa,加入10%复合降黏剂后,初始启动压力降为0.23 MPa。随着复合降黏剂加入量的增加,混合原油的初始启动压力下降。混合原油在120 ℃条件下为牛顿流体,启动压力消失,但在相同的压力条件下,加入复合降黏剂后,混合原油的渗流特性发生改变,流速增加。

1.4 蒸汽的影响

稠油的热敏性极强,蒸汽能够显著地降低稠油的黏度,使原油流向井底的阻力大大减小。油层被加热后,油层的弹性能量被充分释放出来,成为驱油能量。蒸汽吞吐后,在开井回采时液流方向有所改变,油、蒸汽及凝结水在放大生产压差条件下高速流入井筒,将近井眼地带的堵塞物排出,大大改善了油井渗流条件。

2 方案优化

2.1 建立单井地质模型

采用CMG 对油藏静态数据和生产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单井模型。对生产情况进行历史拟合(包括含水、累积产油、月产量等),计算结果和生产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再对单纯注蒸汽开采、注蒸汽+复合降黏剂、注蒸汽+氮气以及注蒸汽+复合降黏剂+氮气等4 种生产方式进行了模拟,对比井底最高压力、最高温度和最小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生产方式下的模拟结果

由表3 可以看出:采用注蒸汽+复合降黏剂+氮气的复合方式,井底温度明显大于单纯注蒸汽的方式;生产1 个月后,复合方式的井底温度场、黏度场显著优于单纯注蒸汽方式,即,复合方式可以明显延长蒸汽吞吐生产周期。

2.2 方案设计及参数优化

根据井区的主导工艺,优化的参数主要包括周期注汽强度、氮气注入强度和降黏剂注入强度,根据正交实验得出的该模型各方案的生产效果,绘制周期净产油量分别随蒸汽注入强度、氮气注入强度、降黏剂注入强度的变化曲线(图2)。

图2 周期净产油量分别随蒸汽注入强度、氮气注入强度、 降黏剂注入强度的变化曲线

由图2 可以看出,净产油量先是随着注入强度增大而增加,但超过160 t/m 后开始下降,因此蒸汽注入强度确定为160 t/m 左右。同理,氮气注入强度确定为2 000 t/m 左右,降黏剂注入强度确定为60 t/m左右。

3 现场试验

2012 年9 月至11 月,对12 口井开展了稠油复合吞吐技术试验,共注入降黏剂2 730 m3;氮气13.1×104m3,累计增油3 029 t,平均单井增油252.4 t,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表4)。

表4 现场试验效果统计

4 结论

(1)红003 井区原油黏度大,黏温关系敏感。加入氮气后,对原油黏度的影响很小,但可明显提高地层油的弹性能量,采用水溶性复合降黏剂效果最佳,高温下使原油流速增加,利于产出。

(2)模拟采用注蒸汽+复合降黏剂+氮气的复合吞吐方式,井底温度和蒸汽有效波及范围明显大于单纯注蒸汽的方式;生产1 个月后,复合吞吐方式井底温度场、黏度场显著优于单纯注蒸汽方式,可以明显延长蒸汽吞吐生产周期。

(3)现场12 口井开展了稠油复合吞吐技术试验,具有良好增产效果,3 个月内累计增油3 029 t。建议后期在此井区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1] 黄伟强,王利华,陈忠强,等.复合蒸汽吞吐提高稠油采收率试验[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1):69-71.

[2] 黄伟强,郑爱萍,王利华,等.克拉玛依油田复合吞吐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试验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6):20-23.

[3] 李睿姗,何建华,唐银明,等.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增产机理试验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1):72-75.

[4] SUN Jianfang, LI Zhenquan, WU Guanghuan. Advanc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rmal recovery technology in heavy oil reservoir in Shengli petroleum province [R]. Bangkok:Thailand,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1.

[5] 王金铸,王学忠,刘凯,等.春风油田排601 区块浅层超稠油HDNS 技术先导试验效果评价[J].特种油气藏,2011,18(4):59-62.

[6] XIE Huizhuan, ZHANG Fusheng, DONG Lijian.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iscosity reducer used in production of the viscous crude oil [R]. SPE 65382, 2001.

[7] ZHANG Fusheng, OUYANG Jian, WU Muxi. Enhancing waterflood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heavy oil reservoir using the viscosity reducer [R]. SPE 133214, 2010.

[8] 高永荣,刘尚奇,沈德煌,等.超稠油氮气、溶剂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73-75.

[9] 胡成亮,魏玉莲,熊英,等.稠油复合吞吐开采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26(10):21-22.

[10] 朴弼善,孙加元,陈俊.多功能复合化学剂在蒸汽吞吐中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S0):16-17.

猜你喜欢

井区黏剂稠油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不愁
硅酸钠作为胶黏剂的保温隔热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定录导一体化技术在J 58 井区中的应用
黄257井区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分布预测
胶黏剂黏弹性对粘贴式FBG应变传递的影响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蓖麻油基多元醇改性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
西卡推出新型建筑用胶黏剂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