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东南堡陆地油田二次开发技术探索与实践

2013-12-23乔石石岳文珍李业会杨竞旭殷彩霞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年3期
关键词:南堡小层断块

乔石石,岳文珍,李业会,杨竞旭,殷彩霞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4)

1 二次开发背景

冀东南堡陆地油田Es32+3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油藏埋深大于3 500 m,且断层发育,断块面积小,储层横向变化快、含油面积小,小于0.2 km2的砂体占到70%以上。目前井网条件下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纵向上含油层数多,油水井合注合采,储量动用不均衡,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低;受采油平台限制,油水井井深、结构复杂,开发井钻井周期长,现有增产增注、分采分注、长效举升等采油工艺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需求;油田开发年限较长,油水井生产系统老化较为突出,套损井比例逐年增加,地面系统能耗高、效率低。采用传统的一次开发基本达到了极限状态,三次采油使用范围有限,且成本相对较高,为进一步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对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1-2]成了必然选择。

2009年开始,冀东南堡陆地油田陆续在柳赞北区、高尚堡深层高5断块[3-5]、高3102 断块Es32+3油藏开展了二次开发。

2 二次开发主体技术

针对油藏存在的问题,采用多专业协同攻关的方式,应用多项新技术开展综合研究,实现老油田的经济有效二次开发。

2.1 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南堡陆地油田Es32+3油藏埋藏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反射界面不清楚,单一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精细的构造解释,从而影响了对剩余油的精细刻画。运用断裂模式指导与物理模拟结合、地震资料与地质-测井资料结合、静态资料与动态资料相结合,开展多信息多学科的综合地质研究。以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确定油组级地层格架,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逐级确定砂组-小层的划分与对比方案;充分利用动态资料、静态资料进行油层追踪对比,以小层为单元精细刻画微构造特征。

2.2 复合砂体单砂体构型刻画技术

柳赞北区Es32+3油藏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河道摆动频繁,多期水道前积叠置或垂向叠置。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的方法进行单砂体构型描述,从辫状水道复合体或舌状坝复合体识别出单一微相,共识别出辫状水道、分流水道、水道间、舌状体、席状砂、溢岸沉积、河口坝、坝间8种构型要素,总结出了8种侧向拼接-连通模式:水道-水道、水道-溢岸-水道、水道-水道间-水道、舌状坝-水道-舌状坝、舌状坝主体拼接、舌状坝侧缘拼接、舌状坝侧缘交错、舌状坝-坝间-舌状坝。

2.3 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技术

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储层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胶结物含量减少,孔隙度、渗透率增大,优势渗流通道较为发育。以单砂体构型为基础,利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注采动态分析及动态监测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相关因素,总结归纳各项影响因素的临界值,确立了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标准(表1)。通过研究发现,该区优势渗流通道在平面上沿辫状水道、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方向发育;纵向上沿辫状水道、水下分流河道底部及河口坝、舌状坝中部高渗带形成。

表1 柳赞北区优势渗流通道判别标准

2.4 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4-5]

2.4.1 常规油藏分析技术研究剩余油

应用水驱特征曲线标定、经验公式、类比法宏观分析油藏剩余潜力,南堡陆地油田标定采收率为20.5%,比周边同类油藏低10个百分点。南堡陆地注水单元井距大,注采连通差,单向连通的比例大于30%,多项连通的比例小于10%,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在50%左右,注水剖面不均匀,水驱储量动用程度40%左右,井间、层间剩余油潜力大。利用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评价小层的采出程度、动用程度、平面注采状况、井网完善程度、水驱标定采收率、剩余可采储量、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含油面积、有效厚度、地质储量、孔隙度、渗透率及级差、累计生产状况、目前生产状况及存在主要问题等42项动静态参数,落实小层剩余油开发潜力。

2.4.2 数值模拟定量描述剩余油

在单砂体建模的基础上,开展精细数值模拟,将优势渗流通道的研究成果植入数模模型,较为准确地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油藏剩余油总体上高度分散,而局部相对富集,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断层附近的滞留区、井间及井网不完善的区域。

2.4.3 测井评价研究剩余油

以岩石物理特征变化为基础,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分析油层水淹后的电阻率、自然电位、孔隙度等测井曲线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水淹层电阻率与原始油层相比显著降低;油气层水淹后物性变好,测井响应具体表现为声波时差、中子曲线值较原始值增大,密度减小,自然电位曲线幅度或形态会有异常变化,反映出水淹程度不同。

为定量识别水淹层,引入了电阻率降低系数,其定义为原始油层电阻率与水淹层电阻率的比值,建立了电阻率降低系数与含水率关系图版(图1),依据该图版,参考行业水淹层分级标准,建立了南堡陆地油田Es32+3油藏水淹级别评价标准(表2),再结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可判定水淹层,确定剩余油潜力。

图1 南堡陆地Es32+3油藏电阻率降低系数与含水率关系

表2 水淹级别划分标准

2.5 层系井网优化重组技术

通过剩余油分布研究,明确了油田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但在目前层系井网条件下,单靠注采调整措施无法有效提高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只有开展层系井网重组,对现有的开采方式进行优化,才能把分散的剩余油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开采出来。

2.5.1 层系优化组合

以油砂体为单元,分析影响开发效果主控因素,落实开发潜力并进行分类评价。确定的分类标准为Ⅰ类潜力小层:片状油砂体,剩余地质储量占3%以上,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含油面积大于0.2 km2;Ⅱ类潜力小层:条带状油砂体,剩余地质储量1%~3%,渗透率介于(50~100)×10-3μm2,含油面积介于0.1~0.2 km2;Ⅲ类潜力小层:土豆状油砂体,含油面积小于0.1 km2。

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将纵向上剩余油产状、生产能力及物性相近的油砂体组合为一套开发层系,合理控制生产井段,合理控制生产厚度和层数。

(1)柳赞北区Ⅰ类小层采出程度高、含水高,井网完善,潜力较小;Ⅱ类、Ⅲ类小层的各项指标潜力都较大。因此,主要针对Ⅱ、Ⅲ类小层在该区部署两套层系井网;

(2)高5断块以Ⅰ类小层为主,兼顾Ⅱ、Ⅲ类小层,在该区部署一套层系井网;

(3)高3102断块以Ⅰ、Ⅱ类小层为主,兼顾Ⅲ类小层,在该区部署一套层系井网。

2.5.2 井网优化组合

为了提高主力潜力层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根据不同油藏储层分布的特点,综合考虑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6]、井距与连通率的关系(图2、图3),结合数值模拟成果确定的合理井网、合理井距,利用当前油价下经济极限井网密度[7]为约束条件,最终确定经济合理的井网、井距。

图2 南堡陆地Es32+3油藏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

图3 南堡陆地Es32+3油藏井距与连通率关系

柳赞北区由于地层倾角大,宜采用线状注采井网,注采井数比为1∶1,开发井距为150~180 m;高5断块、高3102断块砂体规模小,宜采用面积注水三角形井网,注采井数比为1∶2,开发井距为150 m。

3 二次开发效果

南堡陆地二次开发实施以来,累计完钻开发井87口,油井59口,水井28口,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0.7 t,较相邻老井高8.1 t,综合含水43.4%,较相邻老井低35.2个百分点;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由62.9%提高至77.8%,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由50.4%提高至56.1%;二次开发区块水驱开发效果明显向好的方向发展,截至2012年底,阶段采收率提高8.64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185.2×104t。

4 结论及认识

(1)冀东南堡陆地油田Es32+3油藏由于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强,油层动用程度低,新井钻探证实油藏水淹程度低,平面及层间剩余油富集,从而奠定了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2)精细油藏描述是二次开发的基础,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核心,层系井网重组是主要手段,合理的注采技术政策优化以及完善的钻采配套技术是开发效果的有力保障。

(3)二次开发可以有效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冀东南堡陆地油田二次开发的成功经验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1] 胡文瑞.论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1):1-5.

[2] 韩大框.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5):583-591.

[3] 卢家亭,李顾红,张杰,等.高5断块油藏二次开发技术对策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3):66-68.

[4] 廖海婴,王强,陈艳,等.双河油田437块Ⅱ1-2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18(3):376-379.

[5] 屈亚光,刘月田,丁祖鹏.受岩性作用影响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18(5):634-636,640.

[6] 刘金旺,马绍仁,张金.复杂断块油田优化井网密度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1,8(1):27-29.

[7] 钟萍萍,彭彩珍.油藏井网密度计算方法综述[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2):60-63.

猜你喜欢

南堡小层断块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沿海强镇 美丽渔乡——南堡镇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
南堡3-35井钻井难点分析及对策
断—盖时空匹配及其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东营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