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的乱用
2013-12-20魏老
|文·魏老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忽然一下子公布了近十年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但自2009年起逐步回落。此外,还有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GDP增速为7.8%,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
有媒体为此鼓与呼:这是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缩小的积极信号。
媒体对统计数据的解释一出笼,立即遭遇了“板砖”。公众大为不解地问:实际的收入差距缩小了吗?在GDP增速下行的情况下,用人均收入增速跑赢GDP来说明改革成果惠及全民,有说服力吗?
老百姓一般看不懂统计数据,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亲身体验总是和媒体的宣传有差距。关于居民收入是不是增长了,有经济学家说,这还不能只看人均收入增速与GDP增速的关系,重要的还要看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从收入法来看,GDP是由政府、企业、居民收入构成。只有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时,才能说明改革成果更加惠及了人民群众。
2012年,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在中国,政府收入一般来源于各种税费,2012年,全国仅税收一项就完成11万亿元以上,比2011年增长11.2%,显然高于同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速。
至于说收入差距在缩小,就更让人费解了。首先,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超过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也承认,收入差距不容乐观。其次,由于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的真实收入信息,这次基尼系数公布的结果还有待改进。有媒体报道,从社会阶层来看,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是收入最低的10%家庭人均收入的65倍。可见,收入差距还是相当大的,2012年民间发布的基尼系数为0.61,也印证了收入差距悬殊这一点。
媒体用统计数据报道大好形势,似乎总被公众吐槽。例如,有报道称,北京市房地产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新建商品住房的成交均价比去年下降7.6%。这显然与大家的感受大相径庭,笔者感觉四环以内的房价没见降下来。后经官方解释才清楚,原来北京五环路以外的成交量就占到了86%,成交均价是17,600元/平方米。看来,五环以内房价的涨幅“被平均”了。再如,媒体这两年总是喜欢报道居民收入增速跑赢CPI,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这有什么呢?任何一个国家居民收入增速跑赢CPI都是天经地义的,否则,收入不就是“负增长”了吗?CPI用以分析宏观经济还是很有用的,但对于个人而言,不是你说收入跑赢了CPI,每个人的收入就真都跑赢了CPI。“我经常到附近的餐馆吃炸酱面,可是价格涨得让人受不了,不到一年时间,这里的炸酱面从每碗12元涨到14元、15元,现在涨到16元。谁的收入增速能跑赢这样的价格增速呢?”一位公司职员说。事实上,对CPI有这种感受的人非常普遍。
用统计数据为大好形势鼓与呼,这是中国媒体的特殊任务。但因统计数据的应用和解释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所以,还真不能想当然地解释它。为了对读者负责,媒体在使用统计数据时,不仅要注意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有无问题,还要注意对数据的解释不能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