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增强实际效果着手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2013-12-20上海市虹口区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3年3期
关键词:党工委志愿街道

●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引发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的整体变革,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近年来,上海市虹口区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问题出发,按照“定基调、搭平台、改方法、整资源、建机制”的思路,不断调整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实际教育和引导效果,创新出一批符合时代特征和社区实际的工作方法,实现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拟对凉城街道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梳理,以期总结经验,提供借鉴。

一、以改善党群关系,解决“输送得出”的问题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硬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政府对于各种思想形态的固有管控形式正在趋于弱化。这一社会大气候的深刻变化,投射到社区这一城市单元,其特征就更为明显。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呈现出了“管不到、管不上、不让管”的新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输送得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增强基层党政干部工作能力、开拓沟通渠道、扩大工作范围,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区、贴近群众。

(一)“1+6”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整体能力。学习是社区党的建设的生命线,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强弱、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搭建“1+6”载体,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1”:即抓好中心组学习。2005年,为了不让中心组学习停留在学习上级文件这个层面上,党工委要求领导干部每年在社区开展2次调研,认真思考如何在社区工作中体现上级精神、贯彻上级要求,如何通过其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基层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党工委先后编印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调研文集》、《党的先进性教育汇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小故事》等,推动党政领导率先学、率先想、率先做。“6”:即每周一早会,机关干部“读书心得15分”活动;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小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沙龙开展“读书心得月月谈”;机关干部在线学习;面向整个社区青年的“青年成长论坛”。6项活动从不同侧面,要求机关干部、居民区党组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社区青年等共同参与各类理论、文史学习,扫除思维盲区,纠正存在误区,全面提升机关干部和社区党员的自身能力,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

(二)“5+5”综合网络平台构筑党群联系综合性沟通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员流动量大、思想政治形态各异、召集管理困难的特点,它要求党和政府能够提供多样性的沟通渠道,建立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网络平台。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按照“多走访、多接待”的思路,构筑了“5+5”的综合性网络平台。第一个“5”:即“五个联系访问”。2009年,党工委在社区内开展联系访问活动,要求每季度第一个月,党工委委员访问联系党总支书记、两新组织党委书记和党代表,党总支成员访问联系所属党支部委员,党支部成员访问联系党小组长和骨干,党代表、党小组长访问联系党员和群众,党支部组织党员访问联系群众。通过走访群众进一步联系党群关系,宣传群众、交换意见建议,许多社区矛盾与问题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与解决。第二个“5”:即“五个联系接待日”。从2002年起,党工委按照“四定”原则,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内容,安排“周一机关联络员居委会接待日”、“周四上午领导干部接待日”、“双周四党代表接待日”、“周四党员服务中心人大代表接待日”、“半月区职能部门联席接待日”。领导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接待日的安排表向居民区下发,让居民群众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接待日来访。这种定时定点联系形式,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与党和政府保持联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舞台。

(三)“2+3”工作模式锻造社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链。广泛教育宣传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内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了一条从社区到居民区一体化的宣传链,概括来说就是“2+3”的工作模式。“2”,即社区学校和社区文化中心两个宣传平台。2004年,凉城社区学校建立,学校以教育促转变,提高居民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教育走向社区,社区参与教育,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大格局。社区学校共设有老年分校、再就业培训分校、法律分校、妇女分校、金融分校、亲子苑、心理学校7个专业分校和28个居民区分校,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搭建平台。社区文化中心成立于2007年,文化中心通过文化引领,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文化教育功能。“3”,即社区大讨论、网络舆情员、居民区读书小组3个居民自主宣传渠道。2005年起,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开展宣传教育中,增强了社区公共道德等相关主题的引领,开展了“塑造城市精神、做可爱的凉城人”、“培养社区共同理想、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等社区大讨论,引发群众自主参与、相互教化。2008年,党工委为应对网络舆情在居民区中的不良作用,在社区内广泛招募了一批具有网络知识的政工志愿者,对社区内的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及时发现、监督,对社区网络信息进行正向引导和及时纠错。网络舆情员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虚拟网络的空缺,使凉城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更加立体。

二、以转变工作方法,解决“接受得了”的问题

社区多元化发展,导致社区价值取向多元化产生,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管用、能否适应、可否接受”是亟待党政干部解决的重要课题。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党政干部首先注重社区服务,以更细致的社区服务,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群众的心里,切实解决群众是否“接受得了”的问题。

(一)“千人访万家”促进干群“心贴心”。2009年4月以来,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机遇,开展“千人访万家”活动。通过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主动关怀帮助群众,把 “走百家门,知百家情,暖百家心,解百家难”的工作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具体实践中做到“五必”,即:每季度必访、重要事必报、权限内必办、意见建议必答复、工作瓶颈必研判。通过“千人访万家”活动,党政干部在一线掌握情况,在一线寻求办法,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转变作风,真正让党和群众建立起了骨肉相连的情谊,使得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到党和政府周围。从2009年至今,共走访联系104224人次,查找问题947条,解决问题899条,办结率达到95%,有效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发展。

(二)“五解工程”强化群众“归属感”。在服务群众中赢得社区认同,增强群众“归属感”是做通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法宝。党工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完善社区服务,努力在服务中赢得群众。街道每年对群众需求进行调查,针对群众比较关心的就业、养老、环境、文化生活和社会治安等问题,街道开展了“五解”工程,即“解困”、“解忧”、“解闷”、“解怨”、“解惑”。在社区内大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做到“双困”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出现一个、认定一个、安置一个”;建立“生活照料网”、“紧急援助网”、“医疗保健网”,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真情服务;丰富社区文化体育生活,创建百人团队10支、10人以上文体团队211支;推进市容环境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等。通过“五解工程”让老百姓的各种需求都能在社区中找到相应的服务设施或服务项目,务实、人性化的社区服务为社区成员奠定了相对稳固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心桥工程”实现心理疏导。2002年,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内开展的党建调研中发现社区内各类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心理危机;代际关系错位引发的两代冲突;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社区(街道)党工委将心理服务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2005年,党工委正式提出构建以“心理服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心桥”工程,将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等科学方法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缓解群众的心理压力。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街道已形成了“一室(咨询室)一网(心灵港湾网站)一线(咨询热线电话)一校(心理学校)一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门店)”的心理服务体系。“心桥工程”通过个体心疗模式、团队辅导模式、分级服务模式、助人自助模式,共化解邻里纠纷、夫妻矛盾8500余起;帮助200多名青少年摆脱网瘾;引导1381名“2030”青年转变就业观念,走上工作岗位。开设心理讲座1000余场次,受益达5000余人次。“心桥工程”在帮助社区群众纠正认知偏差、优化行为选择,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解决“获得效果”的问题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近年来,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道德内涵”,把培育社区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培育社区共同理想,打造“六型”社区愿景。近年来,党工委以培育共同理想为抓手,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引导社区成员共同致力于学习型、服务型、生态型、信息型、平安型、共治型社区建设。街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民主理念,通过民主形式、民主手段,促使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融入社区价值体系之中。2005年至2010年,街道召集200余名社区代表共同协商五年发展规划;持续开展征文比赛、主题宣讲、摄影展、口号征集以及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凝聚社区居民打造共同的社区理想。在近期的社区公共道德调查中,68.15%的社区居民表示对构建和谐社区有信心,仅1.79%的人表示没有信心或很没信心。

(二)做强“四个志愿者服务日”,打造志愿奉献精神。志愿服务是反映社区文明程度,推动道德要求实体化的较好表现形式。2002年起,社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内推出了“四个志愿者服务日”活动,即:“月末周三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日”、“月末周六日常生活志愿服务日”、“月末周五文化生活志愿服务日”、“月末周日文明礼仪宣传志愿服务日”,通过四个志愿服务日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展示风采。2004年,党工委开展的“月末周三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日”、“月末周六日常生活志愿服务日”,以扩大居民知晓率、参与率为重点,确定每月月末周三为全社区环境集中整治日,每月月末周六为日常生活志愿服务日,突破以往就整治搞整治、就服务而服务的局限,将志愿者服务提升为对社区成员具有宣传、引导、教化和凝聚功能的道德实践活动。同时,为改变传统志愿服务停留在被动服务的现状,2007年起,在社区文化中心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月末周五文化生活志愿服务日”活动。“月末周日文明礼仪宣传志愿服务日”是在“迎世博”活动中衍生出的志愿者宣传教育活动。每个月末周日,各居民区这支队伍在1名市容协管员带领下,手持小铁铲、马甲袋,走上街头、深入小区对市容顽症进行清理,遇有不文明行为进行宣传劝导,带动了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社区氛围。随着“四个志愿者服务日”活动的深入开展,凉城社区的志愿服务者已达到1.2万人次,越来越多的社区成员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服务他人、奉献社区作为一种追求,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升华。

(三)坚持树立典型示范,打造社区精神坐标。用普通群众激励普通群众,用真情实意打动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法宝。近年来,街道在社区内推出一批先进个人和典型,通过身边典型,让社区成员理解和接受核心价值体系。如,党工委通过两项表彰,即每年七月“七一”表彰和每年十二月“优秀志愿者表彰”,在社区内鼓励和表彰先进个人和单位,并将它们的好做法在社区内推广。2009年,为表彰社区百名优秀志愿者、30名优秀志愿者标兵和10支优秀志愿者团队,在凉城路建立了光荣墙,宣传志愿者们的先进事迹。2011年,党工委在社区支部组织生活中创新模式,举行光荣礼赞三十分让普通党员重温党的誓言、说说社区内的动人故事,让与会的党员群众深受启发。另一方面,党工委在每个居民区建立了道德评议台,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发觉居民区不文明现象,表彰居民区好人好事,通过贴近居民群众生活的事例,提升居民群众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通过这样一批群众参与度高、接受度高的活动,强化了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社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猜你喜欢

党工委志愿街道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山西农谷党工委第十次会议召开
热闹的街道
热闹的街道
加强管理,确保电子政务安全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风居住的街道
位居“美丽西郊” 打造“梦里银湖”——访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党工委书记羊献民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