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第一贪”说起
2013-12-20叶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叶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第一贪原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受贿金额高达4732万元,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个人受贿金额最高,单笔受贿金额最大的腐败官员。
新华社报道,这个贪官的作案动机、手段、方式可以归纳为“十个不”。
为说明问题,我们必须引用一下“十个不”中的几个不:不论岗位、不择手段、不看对象、不管事由、不限多少、不拘方式、不计后果……直到双规之前,他仍在大胆收钱,疯狂敛财。
可以说,这个已被判处死缓的贪官,把“腐败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除了大肆捞钱,这个贪官还干些什么呢?江西省纪委的通报中说他:道德败坏,生活腐化。
贪官的报道太多,没人细问此君道德是如何败坏,生活是怎么个腐化法。但是可以想象,用上了如此严厉的字眼,那肯定也是不堪入目的不雅视频。
报道这位省级第一贪的标题,也颇耐人寻味,说他是“典型的边腐边升”。边腐败边升官的报道,可以说也是近年来“腐败文化”的一个标签了。而且在标签之下,他还有三大秘诀:插手工程,树绝对权威,搞潜规则。可说他已把自古而来就有的“腐败文化”在当代有了新的发展。
那么,针对如此鲜明的“腐败文化”,我们该如何构筑“反腐败文化”的体系呢?
面对“潜规则”盛行的社会现象,身处“不请不送办事难”的大环境,我们天天在说的“文化”,该如何起到它的作用呢?
平时我们时常在说的“警钟长鸣”“自律”,提高防范意识固然需要。但是,多少年来,类似的话我们难道说得还不够多吗?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会让“江西第一贪”这样的“只有自我、只顾自我、只为自我的思想深入到骨髓里”的人边腐边升,官越当越大呢?
构筑反腐败文化的体系,科学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的运行,是当务之急。腐败的本质是公权力的滥用。要通过完善制度,对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适度分解,加强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有效监督,杜绝主要领导“一言堂”、“一手遮天”的现象,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衡。让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大小媒体、公众舆论、网络等层面的各方群众监督,来实现人民意愿在行政决策中的体现,形成反腐败文化的浓重氛围。选拔干部时特别要防止“带病提拔”,逐步构建起领导干部“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的机制,使得胆敢以身试法的贪官一有诡异动作,就会被曝光在公众面前。
那么,我们的反腐倡廉文化,就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