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档案的哲学生存
2013-12-20杨思松
■杨思松
近年来,合肥档案工作秉承“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全力服务“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合肥市档案局(馆)也连续两次被人事部、国家档案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档案工作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社会管理的稳压器、大湖名城的守护人”。
把握内与外的关系:推动档案工作由三线到一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合肥档案资源不断丰富,档案利用日益多元,合肥档案工作顺应时代变化,改变传统坐等上门的工作方式,主动投身火热一线,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主动服务。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主动服务全市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点工程,如四体会、徽商大会、高架桥建设、地铁建设、新机场建设等,在主动服务中实现了档案的价值。二是创新服务。瞄准档案发展方向,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把档案工作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立“千年巢湖档案资料专题研究”和“南淝河档案史料专题研究”小组,目前已收集相关文字材料100余万字,图片、地图500余张,必将有力促进巢湖和南淝河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和生态旅游建设;把档案工作与高校研究、媒体普及结合起来,与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和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创了档案管理部门与高校、新闻媒体合作开发档案精品的新模式,充分展示了档案的魅力。三是精细服务。在培训形式上,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因人、因需施教,减少了“大水漫滩”式的无效劳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在档案指导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制定不同的规范要求,既凸显档案标准,又兼顾行业特色。四是专业服务。从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市美好乡村标准化档案室建设工作,合肥档案结合省会城市的实际,严格制定统一标准,组织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指导,推动各县(市)区所有乡镇实现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全市档案专业服务保障水平大大提升。
把握静与动的关系:助力档案工作由传统到现代
合肥档案适应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努力提升各项工作的现代化水准。一是转变观念。合肥档案破除神秘性、封闭性、传统性的旧观念,树立公共性、开放性、现代性的新观念,把综合档案馆全力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成为新的市民档案利用服务和文化体验中心。二是转变方式。将档案传统利用方式向现代计算机利用过渡,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全市十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总量在2012年底突破1000万页,今明两年将处理2000万页,完成后将基本实现馆藏重要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规范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和检索利用网络化的目标。同时,合肥档案还转变档案保管方式,与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互建了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基地,确保档案资源万无一失。三是转变机制。近年来,合肥档案不仅依法接收文书档案,还打破部门规定和行业壁垒,在全国开创了档案资源整合利用的先河,建设、房产、招投标等专业档案主动移交至国家档案馆。下一步,将按照“档案集中、主题集聚、门类集群、功能集成、使用集约”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真正使国家档案馆成为全市档案的集散地和对外服务的新平台。四是转变作风。以规范制度、规范流程、规范行为为抓手,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制定《合肥市档案局工作规则》、编印《合肥市档案工作规范化读本》、编制档案工作流程图,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同时,档案部门坚持“一起谋、共同做、联合管”,注重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如与大建设“六分开”部门联合出台《合肥市重大项目建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与市国资委联合调研公用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等,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档案事业。
把握言与行的关系:促成“死档案”变成“活信息”
合肥档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主动展示自身的内涵和精彩,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一是创新档案征集。在总结传统征集档案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征集渠道,下功夫开展抢救性征集,使濒临死亡的知青档案、改制企业档案和民间档案等获得了新生。创新征集引发了叠加效应,形成了档案拥有者和征集者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二是创新档案编研。合肥通过开发、提炼各类档案,使之成为研究的“活信息”、决策的“活参考”,成为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合肥档案编辑出版的《庐州碑文百篇》、《合肥骄傲——荣誉篇》、《合肥骄傲——风采篇》、《合肥步入高架时代》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图书,体现了档案的真实、系统和权威,为服务百姓、资政参考、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创新档案宣传。合肥档案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提升了档案的品位,发挥了档案的作用。今年初开展的“兰台风采”十佳档案工作者评选活动,获得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的充分肯定,《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刊登合肥市十佳档案工作者事迹;6月举办的全市首届“国际档案日”和“档案宣传月”系列活动,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近期开展的“档案忘不了”征文活动,收到征文200余篇,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四是创新档案展览展示。近年来,合肥档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媒体等平台,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展示,让沉睡的档案焕发青春风采,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下半年举办的《合肥高架:大湖名城彩虹飞扬》大型图片展,获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市民的赞誉,参观人数上万人,20多家媒体给予集中报道。
把握虚与实的关系:推进档案工作由软任务到硬措施
合肥档案坚持把档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将软任务细化成一项项硬措施,以实际行动推动工作水平提升。一是营造硬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切实为档案工作制定政策、解决问题。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合肥市重大活动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档案发展规划等,为合肥市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础。在档案馆库建设方面,舍得投入大量资金,合肥市档案中心、各县(市)区档案馆新馆有的已建成,有的在建或计划建设,干成多年想干未干成的事,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二是明确硬任务。国家档案局提出了档案工作“两个翻一番、一个翻两番”(即:到2020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舍总面积比2010年翻一番,馆藏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数量比2010年翻两番)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也提出建设全市美好乡村标准化档案室等目标任务。围绕这些硬目标和硬任务,档案部门划出了路线图、列出了时间表,全力以赴,确保完成。三是强化硬考核。从2010年起,合肥将档案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每年对县(市)区、开发区及市直单位进行全面考核,县(市)区也紧紧跟上,将档案工作纳入县(市)区党委或政府目标考核,这必将有力促进全市档案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四是打造硬队伍。近年来,合肥档案通过完善人才使用、考核和选拔机制,采取“档案大讲堂”、以会代训、现场会、市区联合培训等方式,促进了档案队伍整体转型,形成了一支善于创新、精通业务、廉洁高效的档案队伍,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了坚强的档案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