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刍议
2013-12-20杨少华
杨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但不能丢,而且应该更广泛地加以弘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5这一目标凝聚了几代人的希冀,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梦”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实现,而是有赖于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继续“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一、党员领导干部是艰苦奋斗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2]22-23无产阶级政党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根本宗旨,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共产党人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如果放弃艰苦奋斗精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就会改变,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的,更是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526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如何,对全社会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4]为什么对领导干部要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呢?这是由领导干部执掌行政权力、进行社会管理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联系在一起。领导带头艰苦奋斗,就能带出好的党风和民风。如果领导者意志衰退,追求享乐,那就会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带坏,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甚至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理直气壮地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这类问题。上面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有讲话的权利,人们会问,你们自己怎样呢?”[5]278“只要高级干部带头,这个事情就好办了。”[5]216
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正是依靠自身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民心,从而发展壮大并取得伟大胜利的。过去,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他们的伟大实践,为党和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影响了好几代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能否让艰苦奋斗精神蔚然成风,群众看党员,党员看领导,这已经是一条为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出现,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失范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4]
从思想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素质滑坡,已经与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有一些资历较深的领导干部逐渐淡化了党的宗旨,远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堕落为腐败分子。还有不少新走上领导岗位不久的干部,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阅历的局限,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大多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分不清好坏、善恶、美丑,甚至把腐朽当神奇,最终沦为糖衣炮弹的俘虏。这些虽然还只是少数现象,但却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情况已经证明,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讲,如果骄傲情绪盛行、贪图享受情绪蔓延,那么,这个党的免疫力防线就会彻底崩溃,这个党的生命力也就会完结。
“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6]4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能不能在新时期发扬光大,首先在于能否抓好思想教育。思想领域里的斗争有一条规律,那就是正确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必然乘虚而入。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特别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要“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7]290“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7]306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干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具体而鲜明地体现在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艰苦奋斗当中。不愿意艰苦奋斗的政党,不可能成为先进的党。只有抓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艰苦奋斗教育,使其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表率,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我们的事业也将无往而不胜。
二、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的重点难点
现阶段,我国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的趋势。领导干部大都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在岗工作经验,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比较强的自主性和思辨性的心理特点。领导干部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往往抱着审视的态度,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自觉不自觉地持某种批判的心态。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简单地认可别人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答案。教育学中有一条普遍的规律,那就是人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必然会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事实到理论概括和判断的上升过程。党员领导干部的艰苦奋斗教育也不例外。对他们的教育同样需要使用确凿的事实、生动的形象和活泼的语言,但领导干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已经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要从这些形式和载体入手,上升到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思考,来寻找工作生活中现实问题的答案。
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心理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针对他们的艰苦奋斗教育着力点主要在理论,在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列宁讲: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条对于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尤其具有现实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最根本的因素就在于是否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相关论述的正确性。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只有从理论上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才能朝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不懈奋斗。逻辑上的推论必然如此。而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共产主义还不仅仅是对客观历史规律的真理认识,更应该诉诸精神层面,升华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8]212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更具有关键性。理论必须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绝不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演绎,它还必须在艰苦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反复甄别和比较。历史证明,仅仅凭课堂上的灌输,单靠书本,是造就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在旧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带着对国家或个人出路的寻求,在反复的比较中接近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同样,新时期的领导干部也注定要在社会主义现实运动曲折发展的风浪中,通过认真和独立的思考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讲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9]840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的形成、巩固乃至丧失,同样和当下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比如,有些领导干部淡漠了艰苦奋斗意识,把做官、做大官当成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尽管干部教育一再淡化做官意识,讲社会分工都是平等的,强调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但渴望当官、不择手段地跑官者还是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做公仆的“好处”太多,而且这种不老实的行为有时还真能奏效。现象也许并不普遍,但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却不可低估。有些时候,怨不得人们有做官的欲望和跑官的热情,因为现实教给他们的最佳选择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最大的难点恐怕还是如何令人信服地说明现实问题,并经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如果我们的思想工作只是讲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而现实提供给人们的图景却常常相反,那又岂能不使人产生价值观念的错位和颠倒。所以,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首先是要面对现实敢讲真话,同时更要举全社会之力一扫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毕竟人们的价值和是非评判,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现实的教导。当人们看到错误的东西在现实中到处碰壁,被绝大多数人所不齿,头脑中原有的那些错误认识自然就会发生改变。
我们说,强化领导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重在教育,而教育的效果又受制于社会实践的状况。在这里,似乎产生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悖论。对于这种缺乏辩证法的机械论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写道:“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能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中的观念中。”[10]62精神现象的解释权最终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1]477马克思在其理论初创时期就已经意识到:“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12]91站在辩证法的立场上,对邓小平所讲的“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7]327我们不能狭义地解读为学院式教育,而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历史的合力”,理解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为夺取政权而艰苦奋斗的革命生涯里,极端险恶的生存环境使我们党在客观上、主观上都非常自觉地谦虚谨慎,与人民群众保持了血肉联系。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首先,在现实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国家,无一不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使得商品货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或复归,而市场经济内在的逐利机制和分化机制,必然使掌握社会资源的领导干部面临强烈的利益诱导。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们也有极大的腐蚀和毒化作用。再者,过去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某些失误和片面性,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逆反心理,似乎一提艰苦奋斗就是“老一套”,就是“唱高调”。解决好上述这些问题绝非易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对艰苦奋斗的内容做出全面正确的阐释,努力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因为担负了重要的职责,相应的要求自然也更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领导干部实施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关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真抓实干。着眼于提升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贯彻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要贯彻好“时代性”原则。艰苦奋斗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有其具体、丰富、科学的内涵,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斗具体体现在穿草鞋、吃树皮、爬冰卧雪,甚至受酷刑、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体现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探索、积极进取,以及保持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上。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艰苦奋斗则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志向宏大、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经验表明,坚持艰苦奋斗在和平建设时期要比战争时期难得多,在执政后要比执政前难得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比在封闭的、计划经济的条件下难得多。时代变了,条件不同了,讲艰苦奋斗不能只停留在要求人们节衣缩食、控制消费上,而要立足新的实践赋予艰苦奋斗崭新而丰富的内涵,使教育内容与时代合拍,教育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体现出时代的鲜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增强领导干部艰苦奋斗的自觉性。
第二,要贯彻好“一致性”原则。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不是人的先验本质。要使领导干部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离不开全社会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只有各条渠道、各个环节都处于一致的教育影响下,才能确保受教育者沿着同一轨道去提升道德认识,践行艰苦奋斗。在共和国建国初期,艰苦奋斗的实践标准比较单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这保证了当时艰苦奋斗教育的成功。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由于过多地强调多元性,教育中双重或多重价值标准并存,导致受教育者往往无所适从。比如,如何辩证地处理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无私奉献与有偿服务、艰苦奋斗与禁欲主义的关系,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澄清和引导。此外,不同的教育渠道经常“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仅难以形成合力,反而相互矛盾、相互抵消。一方面是大力倡导无私奉献、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艰苦奋斗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相矛盾,这种状况严重降低了教育的水准和效果。实践充分证明,不同的教育渠道分则俱损,合则两利。
第三,要贯彻好“互动性”原则。只有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方,要着力发挥主导性,敢于教育、善于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很高,因而工作责任心强,也敢于教育。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教育工作者有一种“失落感”,甚至认为教育、引导是一种说教,是“假、大、空”,因而在实施教育中“藏着掖着,像个‘地下党’”。[13]以这样的心态当然无法有效地开展教育。随着领导干部学识水平的变化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借助于组织权威“我说你服,我打你通”的方法失效了,教育者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技巧,才能切实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而作为受教育者一方,领导干部并不是被动的客体,要充分利用他们学习自主性强的心理特点,发挥其教育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使领导干部认识到,艰苦奋斗教育不是额外负担,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充实、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只有教育双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动,艰苦奋斗教育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共产党章程[M].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J].求是,2003,(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1996.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8]叶笃初.党员干部艰苦奋斗作风读本[M].红旗出版社,2003.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人民出版社,198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3]陈曙光.马克思: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的千年伟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