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诉求与实现方式
2013-12-20罗川
罗 川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一、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说
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邱柏生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充分认识,要进行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形势发展,从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2]首先,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体现人的本质、追求、力量等方面的成果。因此文化在广义和狭义层面都是人基于实践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表征。文化自觉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社会及其自我关系的深刻把握,是对其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是人类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其次,从文化与民族关系看,文化只有具体的文化,没有抽象的文化。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等不同,民族文化模式差异性明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明,秉持“敝帚自珍”态度,拒绝外来文化,坚持文化保守主义是不正确的。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注重挖掘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用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基础,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键。最后,从文化与创新的关系看,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文化自觉即要求人们在推进文化发展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大势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对文化的发展道路、方法、模式等进行选择,实现文化的时代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
文化自觉的过程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先是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个命题的内涵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普遍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思想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于“中国具体实际”内容广泛,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就十分丰富。在众多界说中,比较而言,毛泽东在1943年5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的一段表述最完整和清晰,即“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3]由此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了三个层面,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在各个历史阶段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在中国的具体化和创造性发展。一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历史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认真概括和提炼这些民族风格和民族智慧,使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相融合,逐步成为民族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外来文化要在中国土地上发挥作用,必须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融入民族文化发展潮流。马克思主义最初也是以外来文化的形态进入中国,它发挥作用的过程便是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形式主义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是不可能对中国实践产生巨大作用的。
二、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诉求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通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有力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也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新的发展。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整合、提升过程。要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整合和提升,必须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诉求。
1.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融合民族文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从来源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产物。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从中国社会革命实践的具体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由于中国国情的制约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限制,使知识分子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存在种种“成见”。解释学认为:“我们的种种成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历史性需要种种成见为我们的全部经验能力指定最初的方向,成见乃是我们向世界敞开的先入之见。它们简直就是我们借以经验某些事物的条件——凭借它们,我们所遭遇的才向我们诉说某种东西。”[4]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过程中会遭遇中华民族文化的“成见”,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某种契机;另一方面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受阻,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实践。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不能有机融合民族文化,导致马克思主义一直作为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而存在。文化自觉要求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要自觉认清自己的现实境遇和发展趋向,积极主动地实现马克思主义融合民族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等的结合。
2.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整合民族文化的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只是用传统文化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是使马克思主义有效整合中华民族文化,实现既使社会维系其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完整性,又使社会获得更高级的适应能力。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认为,每种文化形态中都存在一种主导性文化,并且依照这个主导文化选择或强化某些文化要素,同时抑制或排除其他文化要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此类符合或顺应主导文化发展的文化要素便逐渐实现制度化,进而获得有效整合。只有进行马克思主义主导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整合,才能实现它对非主导文化的引领作用。也只有进行马克思主义主导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整合,才能实现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改造,使民族文化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有机整体。以此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内含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整合各类文化形态,最终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文化格局的文化蕴涵。这个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整合过程。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文化的整合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得以实现过程,因此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整合民族文化的途径。
3.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提升民族文化的关键。文化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在文化交流、碰撞、互动的基础上,先进文化引导和带动落后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其本质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而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要素具有相对落后性,马克思主义文化传入中国并融合、整合、提升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有力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5]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是与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并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文化,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向着更加文明和进步的方向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它来提升民族文化发展水平,必须以文化自觉为关键。通过对民族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把握,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先进文化的时代诉求,也是对走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困境的现实回应。
三、文化自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实现方式
以文化自觉介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诉求,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实现方式。
1.以文化自觉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理论创新和发展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而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是文化觉醒或觉悟的结果。具体而言,以文化自觉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文化自觉从理论角度审视,是对文化性质和地位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把握以及对文化使命和责任的理解。作为一种科学的理性认识,文化自觉对促进理论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深刻揭示了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用文化自觉引领时代风气,发挥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必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获得理论上的进步。另一方面,通观建党90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推进都是我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高度文化自觉的结果。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的束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首次飞跃。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做出新的理解和概括,表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硕果累累。
2.以文化自觉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文化自觉要求我们重视文化的作用,并在清醒认识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和正确的文化选择。以文化自觉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即在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融合、整合和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契合点,由此自主、正确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主流文化发展趋向,从而巩固和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扎实与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改革情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能否进一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并进影响深远。以文化自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先进文化形态,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另一方是由于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提供了养分。要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离不开人们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要在中国获得创新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的烘托和熏陶,因此以文化自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能够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3.以文化自觉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来源。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文化自觉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认识社会、启迪心智,表征着文化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自由,必然会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动力来源以及方法论支持。一方面,以文化融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动力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它的传播便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基础的,这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给马克思主义发展奠定了理论上的动力基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都依赖于文化的融合,博采众长、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以文化整合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动力机制。文化整合指的是在包容多种文化形态的基础上确立相同的价值观念或思想信仰,以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而是用马克思主义文化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文化整合作用得到了有力彰显,它不仅要融合众多文化并确立主流文化,而且要推进文化转型并明晰文化发展方向。因此文化整合对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飞跃有着重要意义。
[1]顾伯平.论文化创新·中国产业评论(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2.
[2]邱柏生.试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关系[C].文化建设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论文集),2011,(12).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1.
[4]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上海:三联书店,1991:17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