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团结互动论南宁经验的理论表达

2013-12-19徐杰舜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狄青南宁壮族

徐杰舜

自民族形成开始,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认识民族团结的现象和规律。那么,如何认识中国民族团结的现象和规律也就是如何把民族团结的现象,上升为民族团结的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经说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只有这样反复多次,才能接触到真理!南宁民族团结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的表达是多样的,互动论是其中之一。

一、首府南宁:民族互动的一个空间

民族在一个空间里必然会发生接触而进行互动。因此,社会人类学认为,所谓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互相调整行为的过程。[1]124由此推之,民族之间的互动就是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互相调整行为的过程。民族团结就是建立在民族与民族之间互动基础上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互相调整行为的结果。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南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又是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据南宁市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初步汇总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南宁全市常住人口为666.16万人,汉族人口为312.50万人,占46.9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53.66万人,占53.09%,其中壮族人口339.04万人,占50.9%。[2]

除壮族聚居以外,南宁还居住着汉、瑶、苗、回、满、侗、水、仫佬、布依、毛南、京、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彝、土、仡佬、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畲、锡伯、维吾尔、哈尼、景颇、普米、阿昌、德昂、柯尔克孜、哈萨克、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布朗、保安、东乡、裕固、佤、羌、塔塔尔、基诺等48个民族成分,其中人口总数超过1000人以上的依次为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仫佬族、侗族、回族、满族、毛南族、土家族等10个民族。这是南宁的民族结构,也是南宁民族互动的基础。

二、壮汉互动:南宁民族互动的主旋律

这么多民族聚居在一个空间,一般都会经历互动的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几个阶段。在南宁市江南区,壮族与汉族之间的互动甚为典型,是民族互动的主旋律。

壮族是南宁的土著居民,其先民骆越早已居住在江南这片土地上,他们很早就在这里种植水稻,生息繁衍。2011年,骆越文化专家在江南区江西镇那廊村发现一个罕见的古代壮族稻神庙遗址。稻神庙汉语名叫谷母大王庙。据古庙遗存的古铁钟铭文记载,稻神庙至少在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前就有了,是壮族群众为了纪念创造水稻种植技术的稻祖神而建造的。[3]

当地流传的传说:远古的骆越时代,左右江和邕江流域一带曾发生了一场大洪水,近江边的稻谷都淹死了,连稻种也没留下。只有居住在稻祖神山的谷母大王家因为地势较高,还遗存有大片的稻谷,谷母大王可怜天下饥饿的百姓,于是派麻雀把稻谷种送给沿江一带的老百姓种植,左右江和邕江流域才恢复了稻谷的种植,获得了大丰收。后来人们就在先种下稻谷的那廊村建造了谷母大王庙,纪念谷母大王的功德,并把谷母大王庙所在的山岭叫谷母岭。这就是那廊村谷母大王庙的由来。为此,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七叶榆河条引《交州外域记》说:“交趾 (泛指岭南)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雒民。”“雒”与“骆”、“洛”、“楞”、“廊”、“琅”通。骆民,即骆越之民。那廊村离左江和右江交汇成邕江的三江口不过五六公里,村民属于壮族,是“骆越之民”的“直系后裔”。

南宁的汉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地方迁来的。自宋代平话人落籍南宁后,汉族与壮族的互动就开始了。江南区的汉族中占绝大部分都是桂南平话人,在江南区平话人中普遍流传着“狄青夜夺昆仑关”的传说:

公元1053年,北宋大将狄青率军去征讨侬智高部。他打算穿过昆仑关 (今广西南宁东北昆仑山上),攻取侬智高占据的珐州城。但是,昆仑关被侬智高设重兵把守,不易通过。狄青只好把部队驻扎在关下。此时正是农历正月十四,第二天就是元宵节。狄青的军营中张灯结彩,设宴作乐,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狄青宣布一连三夜要欢乐一番,先请高级军官和中级军官,再请各级文官。这些情况,被侬智高派来的密探得知,飞报侬智高。因此,昆仑关上的守军就麻痹松懈起来。狄青在第一夜与高级军官开怀畅饮,闹了个通宵。第二夜是元宵节,狄青喝到二更天,忽然呕吐了起来,随从人员连忙把他扶到内室,狄青令一位军官代他主持宴会。过了一会,狄青的一位亲信出来举杯说:“大将军正在服药,让我代表他向诸位表示节日的问候。”过了一会,狄青又派人代他向各位文官致意,并叫大家多喝几杯。狄青派来的人不断劝酒,大家喝得兴致很高,一直到天快亮时宴会还没结束。天蒙蒙亮时,一阵马蹄声踏破了清晨的沉寂。一个骑兵飞身下马,奔到军营,向还在饮酒的文官们报告道:“狄将军已拿下了昆仑关!”文官们一个个又惊又喜:“啊呀!狄将军刚才还在这儿痛饮,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斩将夺关了呢!”原来,狄青设宴,几次派人劝酒,让军官们不要离开酒席,都是做给侬智高派来的奸细看的。于是,侬智高就误认为狄青和将领们都在宴会上,不可能会在元宵节之夜去攻打昆仑关了。就这样,狄青趁其不备,暗中出击,一举拿下了昆仑关。

历史的记忆告诉人们:宋仁宗皇佑四年 (1052年)九月,宋朝皇帝赵贞派枢密副使狄青南下入桂,征讨当时的壮族领袖侬智高领导的起义军。狄青率领的将士大多来自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征讨中,他们英勇奋战,一路过关斩将,并于第二年元月彻底大败侬智高部于仁辅 (今南宁二塘煤矿处),侬部被迫夜烧邕州城,经合江镇 (今江南区江西镇宋村)逃往云南大理。为了固边,狄青留部下在邕江南岸边务农,后来成为当地的村民。受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影响,宋代入桂汉族所使用的语言遂成为广西流行和通用的“官话”。因源于江南区的“平南村”(亭子、淡村、平西一带旧称)而得名的“平话”逐渐被自汉至隋唐及至宋代入桂汉族所认同,因此这个汉族族群被称为“平话人”。

《南宁市志 (综合卷)》有这样的记载:宋王朝派狄青率领大军南征侬智高后,留军戍守邕州,驻扎在南郊一带,实行屯田。宋军将士久戍邕城,渐与当地壮族交往通婚,有的在此安家落户,解甲为民。宋朝以后,亭子、白沙、上尧、老口、平南一带的村落,都是当时留守将士的后裔建立的,古来的家族至今已有76代。宋朝熙宁年间,交趾李朝派兵攻占邕州后,留下一批军队戍守,其中一部分将士落籍南宁。[4]323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的早上,南宁市平西村二支路福建园黄氏祖屋里,黄女士都会爬上木梯,将一炷香插到了祖宗牌位前的香炉里。“每逢初一、十五,我们黄家的人都要来祖屋上香,如果有人结婚,也要到祖宗牌位前拜堂。”和很多平话人一样,黄女士也称他们的祖先原籍山东青州白马县 (或称白马驿),在北宋的时候随狄青征讨侬智高而来到广西,定居南宁的。

在江南区,还有一个古老的汉族族群——疍民,或称船民。他们主要分布在邕江一桥附近。邕江船民素来“以舟为居,以渔为业,浮家泛宅,逐潮往来,江舞海噬,随处栖泊”,[5]“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6]123专门从事水上作业的居民,古时称“疍民”,俗称“水上居民”或“船民”。自唐至清代乃至现代,南宁一直有疍民居住。

此外,南宁还有汉族广府人迁入。来自于广东福建等地的广府人,在江南区主要分布在亭子和扬美两个地方。他们进行商贸交流,既是邕州盐道“文化线路”的开辟者,也是将古南宁通过“水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联系的“弄潮儿”。

扬美先民大多是从山东、广东迁居于此,古镇以汉族人为主,可以说是壮乡的一个汉族聚居地,主要以平话人和广府人为主。梁氏族人就是扬美广府人的代表。他们的祖先即是在清光绪年间从广东来扬美经商,做着小商品如布匹、粮食等日常用品的生意,后来发达,就兴建了梁氏祠堂,供梁氏后人聚会、商议族中大事以及供红白喜事操办。明清时期是扬美商业快速发展至繁荣的时期。明嘉靖年间,扬美已初具规模,据郭世重于嘉靖十七年 (1538年)纂修的《南宁府志》记载,“杨美渡”(扬美渡)已成为当时南宁有名的渡口之一。至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扬美逐渐成墟。据文献考证,扬美在明清时期是个十分繁荣富庶的地方,“扬美渡”已然是商品集散的交接地方,“大船小船互接”,商业规模十分庞大,“南腔北调”的人都来此做生意,人员流动量大,商贸往来频繁,民众生活富足。

三、经济互动:你种稻来我种菜

各个族群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在经济上互补交流。壮族人以稻作为主,平话人擅长种蔗种菜,广府人善于经商,而疍民长于捕鱼捞沙 (螺、蛤)和水上运输。

壮侗语民族中称水田 (稻田)为“那”。据“那”而作,依“那”而居,据此孕育的文化称之为“那文化”。那文化圈以稻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江南区是“那”地名比较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村屯以“那”命名,例如那洪、那廊、那历、那齐、那舅坡、那海坡等。直到现在壮族分布比较多的几个镇,都是农业镇。

在江南区,绝大多数的汉族人讲的平话,又称“蔗园话”,就是因为平话人很会种甘蔗。按照平话人自己的说法,有甘蔗地的地方就有平话人,这是辨别平话人住地的一个标志。据广西平话人乡友联谊会秘书长李环宗说:“解放前,广西还没有糖厂的时候,很多平话人就懂得用土方制糖酿酒,原料就是甘蔗,他们用漏斗形的大锅熬制,将熬出的糖浆晒干,就可以得到白糖及红糖。现在市面上卖的红糖,还有很多是通过土方制作出来的。”李则庄说,用甘蔗渣来酿酒,用花生来榨油,也是平话人擅长的。壮族人种糯米很在行,平话人制糖酿酒榨油很在行,我们便用糖、酒和油来交换他们的糯米。”[7]

由于平话人善于种菜,是南宁市人民“菜篮子”的主要供给者。当年在南宁周边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平西人 (江南区平西村)是‘菜子’(善于种菜),长沙 (附近的村名)人是‘果子’(善于种果树),亭子 (附近的村名)人是‘面子’(好面子)。”虽然有几分调侃的意味,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平西人种菜远近闻名。据报告人梁增全先生介绍,1958年以后,平西村曾经引种过甜菜,种了三年,最终因为环境不适应,而且收成不理想等市场因素而放弃了,然后陆续引进了空心菜、包菜、芥菜、香芹、大蒜、苦瓜、豆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品种。平西人的蔬菜品种很多,一年四季劳作不息。夏天种生菜、菜花、空心菜、豆角、小白菜、芥菜、葱、大蒜、冬瓜,冬天种芥菜、大白菜、芹菜、生菜等等。只不过现在平西村的菜地已经基本没有了,成了被高楼大厦所包围的“城中村”。

南宁的广府人主要是明清以来,从广东、福建等地溯珠江而上到南宁做生意的商贾后代。广府人很少种植水稻和粮食,而是靠着贩卖油、盐、衣服等货物与壮族交换粮食等。一位杜姓的扬美老人说,当时邻村人要想买好东西,就不得不到临江来,因为周边地区的墟场往往只有谷米豆食之类的农产品,很少有城市里生产的工业品如洋纱、布匹等,而扬美则“什么都有”,“他们没有的我们都有”,由此或可以想见临江古镇在当时、当地举足轻重的商业地位。他们以讲白话为主,在与壮族的互动中开始表现为冲突。吕俊彪在《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中提到,由于扬美的汉族善于做生意,富甲一方,比较高调,遭人嫉妒。由于和邻村其他族人做生意经常偷奸耍滑,卖东西也经常缺斤少两,给人以“狡诈”的感觉。书中记载了对梁德坤 (化名)访谈中提到的这样一则在那廊村广泛流传的故事:

过去我们穷,没有钱,也没有扬美人狡猾,因而常常被他们欺负,骂我们是村佬、笨X。我们拿东西到扬美去卖,经常是挑一大担谷米豆食过去,只换得一丁点东西回来。油呀、盐呀、衣服呀,很少的。他们那里开有赌场,村里的人去卖东西,有些人一得了钱就拿去赌,输光了才回来。我们还常被扬美人骗。有一次,我们村里有一个人,男的,挑一担米到扬美墟上去卖。当时一个扬美的女人在街上说要买他的米,但没有带钱来,让这个老实人到她家去拿。快要到她家的时候,这个女人说让他挑得那么辛苦过意不去,要自己挑。等到了家门前,那女人说她挑着担不方便,让卖米人拿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帮她开门。那卖米的不知是计,就顺从她上前取钥匙。谁知道钥匙是和裤带紧紧扣 (拴)在一起的,那人用力一拉,女的裤子就“唰”地掉下来了。还没等卖米的人反应过来,那扬美的女人就大声喊有人非礼,于是卖米的人只好赶紧逃命,一担米就这样白白地送给人家了。扬美人都是很奸的,我们这些老实人斗不过他们。[8]82-83

再加上当时有些扬美男子时常调戏到扬美赶圩的邻村女子,因此遭到周围壮族的不满,积怨越来越深,终于在1922年四月初九发生了土匪带头,壮族“七十二条村”四五千人乘机“搏乱”,洗劫扬美的事件。这个冲突事件从侧面反映出,广府人在当地确实比较有生意头脑,善于创造财富,也往往占据着商业的中心。

如今,壮族的农业已不再意味着经济欠发达。雷寨坡位于江南区江西镇智信村西面,毗邻扬美古镇,是个壮族自然村,传说曾经是参加洗劫扬美的“七十二条村”之一。今天,雷寨坡人已经不再是“仇富”的“穷人”,在党支部书记胡康柱 (壮族)带领下,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力于打造“广西特色经济第一坡”这一主题村。400多人的小村庄从传统种植水稻,到利用自家耕地种植马尼拉草,再到如今整个村里种植园林景观花草。雷寨坡如今已成为广西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之一。“雷寨花草”远销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年销售花草苗木价值总额超过210万元。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先后荣获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及南宁市、自治区级文明村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等称号。2009年1月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四、文化互动:语言交流五神共奉

从语言上来说,平话人主要讲平话,壮族人主要讲壮话,广府人和疍民主要讲白话 (粤语方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族群接触和族群间通婚越来越频繁,语言上的族群边界被打破了。由于主流文化的传播和电视网络的普及,除了个别老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普通话。平话人一般都会说白话,疍民主要讲白话和平话。壮族人,尤其是年轻的壮族人很多人也会说平话和白话。

在南宁银都酒店做服务员的小陆姑娘来自江南区的大塘村,是壮族,可是她不会讲壮话,会讲平话和白话。“我们村子周围都是讲平话的,来往中都是讲平话,因为平话比较接近白话,所以年轻人都不怎么讲壮话。只有老人才讲壮话。现在南宁通用的是普通话和白话,我们这一带讲平话也基本都听得懂。”小陆如是说。

从信仰上来说,壮族没有全民族共同信奉的统一的宗教,但是受到了汉族佛、道两教的影响,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并与本土鬼神信仰和巫术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多样并存的宗教信仰。其信仰观念也就因此而表现出一种兼容并蓄,互渗互化的状态。在江西镇智信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天地刚刚分开时,大地一片荒凉,后来长出草,草里长出一朵花,这朵花又变成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花婆,壮族传说创造世界人类的始祖神——姆六甲。另外还有一个男神出现了,他叫布洛陀。据说他们见世界太寂寞了,便一起来造人。由于如何造人看法不一致,就争吵起来。布洛陀一气之下便跑到他的兄弟蛟龙那里去了。布洛陀和雷、蛟龙、老虎是四兄弟。蛟龙住在海里。姆六甲跑到海岸边对大海呼喊。大海掀起波浪,浪花溅湿了姆六甲。姆六甲因此便怀了身孕,结果撒出一泡尿,把泥土淋湿了。她就用湿了的泥土捏成小人,把这些小泥人放在草丛里沤,经过三七二十一天,把草丛掀开,这些小泥人就都活了起来,到处活蹦乱跳的。但并没有分出男女来。姆六甲和布洛陀商量,到右江边的那龙坛洛一带采摘蕉子,左江边的“杨桃庄园”采摘杨桃,向这些小泥人撒下。小泥人们便抢。结果,抢到杨桃的就成了女孩,抢到蕉子的就成了男孩。

“杨桃庄园”在如今的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智信村委会一带,那里邻近扬美古镇,是个壮族大村,以前人称“晚虎”,至今到处都是杨桃树,不仅胡姓人多 (可能胡姓人早在那里开庄辟产,以姓为村之号),而且因为有传说布洛陀的老虎兄弟曾住过,因而得名。其中有个自然村叫雷寨,传说布洛陀的雷兄弟建过寨子。而南宁三江口,特别是右江边的金陵、坛洛、那龙等地 (属西乡塘区),则是一片片蕉子树的海洋。

就因为如此,南宁三江口四周的民众,多把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器分别比拟为杨桃和蕉子……①由那廊村村委提供整理,2012年7月18日。

这是把壮族传统的创世神话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例子。

位于那洪街道古思村的古思朗灵大王庙,建于南宋以后。1939年11月遭日军摧毁,于1985年在原址上重建,在朗灵王殿碑上刻有“仁忠义勇关帝庙,都目朗灵祖王位,精忠报国岳王位”,供奉侬智高、关羽、岳飞三位古代人物。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大王庙的诞日,来此庙供奉的人士有时多达3万人。壮族人民不仅供奉自己的民族领袖侬智高,还供奉汉族的英雄关羽和岳飞,这是壮汉族群信仰互渗互化的最好表现。

淡村黄帝庙位于福建园街道淡村砂场附近,江南大道外的邕江边。庙宇建于宋代以后,具体年月已无从稽考。南宁历年出版的地图均标有淡村黄帝庙的方位。宋皇祐五年 (1053年),平话人跟随狄青南征侬智高,黄帝的后裔随军征战或战后移民至岭南,但只有定居南宁淡村的后裔建起辕帝馆 (后改名为黄帝庙)。至2005年,在国内仅有20多座黄帝庙,淡村的黄帝庙是广西惟一的一座。黄帝庙有两次重建的历史:1943年日寇侵占南宁期间,将黄帝庙拆除。抗战胜利后,数百名村民和爱国志士捐资30万元,重建黄帝庙,于1946年9月竣工。“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又将黄帝庙拆毁。2002年3月8日,村民数百人集资1万多元再次重建黄帝庙,2005年1月竣工。黄帝庙面积140多平方米,在正殿的两侧书有对联:“八百里邕城玉垒依然山色秀,五千年华夏金瓯永固帝恩深”。3间殿房分别供有轩辕黄帝、北帝圣君、北府老爷、龙母娘娘和花王圣母等神位。壮族的生育之神——花婆,疍民信奉的龙母娘娘,与汉族信奉的黄帝等诸神一起供奉,体现了壮汉民族的互动共生、相互包容,也是作为炎黄子孙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在平西村附近还有平话人和疍民共同祭祀的伏波将军庙。谢启昆编著《广西通志》(卷145,建置略20)载:“伏波庙位于安寨门外江西岸,唐武帝时始建。”看来唐朝的时候平西 (原称江西岸)就建有伏波庙。后来几经破坏,重修。现在的伏波庙位于江南区西江路“平西村二组”,2009年5月开始重建,8月建成,平西村共同捐资修建,其中世界冠军何姿 (平西人)为伏波庙重建捐资20000元。当地民众认为正是马援使郁江段航道得以畅通,方便了舟楫往来与水陆交通贸易,因而将马援奉为大神,将其供奉即可保佑他们旅途平安。虽然水陆的交通和贸易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但是直到今天,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平西一带的平话人和疍民都会到庙前举行“伏波诞”,请道公做道场,请平话剧团唱“师公戏”。平西村周边的许多人不论民族都可以参加。2012年的伏波诞,来庙前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近100桌,沿着平西路排了很长,甚是壮观。

不仅如此,在平西村梁氏的土地庙——永康坊里,也有花婆的神位。在疍民船上供奉的神龛中,有壮族创世始祖——盘古大王的神位。当然在其他习俗中,各个民族互动交流的迹象也非常明显。汉族中也吸收和融合了不少壮族风俗。

壮族人热爱土地,视土地为神灵,是人死后灵魂最好的安息之处,是灵魂的回归。所以土葬是壮族的主要丧葬形式。壮族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3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中,选取“风水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壮族的二次葬形式也被平话人和疍民所普遍接受。

除了葬俗上的“拾骨葬”(二次葬),还有壮族婚俗中的“坐家”—— “不落夫家”也为平话人所接受。所谓“不落夫家”,就是在结婚之后,新娘即返回娘家长住,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始到夫家短住几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不过随着这些年移风易俗,“不落夫家”的婚俗也基本上消失了。

除此之外,文化上的善歌唱,饮食上的杂食 (蛇、狗、鱼生等),农作劳动分工上的女强于男,妇女衣着上的尚黑、尚青及宽裤脚等等,都体现出汉族受当地壮族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土著化的倾向。

五、结语:互动是民族团结的内涵

从南宁市江南区汉族与壮族的互动可以清楚地看出,民族间的互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如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所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这时双方只是一种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第二阶段: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

第三阶段: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

第四阶段: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1]133

当然,这种互动过程划分法只是一家之言,不同情境、不同类型的互动在过程中的差别很大,也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但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动,从历史的视角去分析,一般也会经历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几个阶段。这就是说民族团结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民族与民族之间互动的结果就是民族团结。中国当代的民族团结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互动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互动是民族团结的本质属性,所以,南宁市江南区汉族与壮族的互动的经历,尤其是洗劫扬美的“七十二条村”事件,以及平话人的土著化,都呈现了民族互动所经历的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几个阶段的历程。可见互动是民族团结的内涵。

但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团结的南宁经验即是一证。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http://www.nanning.gov.cn/n722103/n722135/n722481/n722721/854686.html.

[3]张莺.南宁发现古稻神庙遗址印证稻作文化[EB/OL].新华网,2011-07-29.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7/29/c_121741380.htm.

[4]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宁市志:综合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5](清)郑祖庚.候官乡土志.版籍略.人类[M].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6]袁康,吴平.越绝书·卷八外传·纪地传第十[M].长沙:岳麓书社,1996.

[7]玉颖.探秘南宁平话人的前世今生 他们为何又称“蔗园人”[N/OL].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2010-08-22.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8/22/content_20685310.ht.

[8]吕俊彪.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狄青南宁壮族
数读南宁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眷恋南宁
狄青: 打个胜仗行不行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狄青智取昆仑关
今天写什么之『南宁的雪』
狄青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