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习俗看仫佬族教育观*

2013-12-19阳崇波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仫佬族习俗民族

阳崇波

仫佬族是中国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1]36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21.6万人。其中80%以上的人口集中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沿地带。境内山岭绵延起伏,山地丘陵间有峡谷平原,耕地小片分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农耕。除仫佬族外,境内还有汉、壮、苗、瑶、侗等民族居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仫佬族独特鲜活、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习俗,就是风俗习惯。[2]108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心理密切相关,更是一个民族世界观、人生观的凸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包括礼仪、禁忌、崇拜等,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它对一个民族的素质,民族的团结,民族的生存发展,民族的兴衰,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对民族成员的身心成长、家庭关系、事业发展,对民族整体的社会风尚、精神风貌、文明状况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仫佬族习俗内涵丰富,保留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本文仅从仫佬族的贺生习俗、节庆习俗、生活习俗、丧葬习俗等方面探究仫佬族人的教育观。

一、从婴儿出生习俗看仫佬族教育观

新生命的诞生对任何一个家庭、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婴儿诞生后,仫佬族家庭会举行一系列的庆贺活动,对新生命的到来表达欣喜、接纳与祝福之情,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贺生习俗,主要有报生、三朝、满月和对岁等内容。

报生是贺生习俗的开始,指婴儿出生之后将这个喜讯向外界宣布、报告自己家里增添了新生命。仫佬族的报生形式主要是向外婆报生、敬婆王和报人丁 (去社庙向社王报丁)。

向外婆报告是仫佬族报生习俗中的重要部分。孩子出世后,夫家在第一时间就派人上门向外婆家报喜,外婆接到喜讯后,立即张罗早已准备的礼物:鸡是必不可少的 (男丁送母鸡、女丁送公鸡),还有亲手缝制的背带、衣帽,以及甜酒、鸡蛋和黄糖等,用两个小竹箩 (仫佬族称走亲箩)装成一小担,兴致勃勃往外孙家赶。随后一直在女儿家帮忙,三朝后,外婆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宴后才返回家中。在外婆准备的礼物中,背带、衣帽是必不可少的,背带、衣帽上通常都会绣上“长命富贵”的字样和凤凰、蝴蝶、牡丹、梅花等花纹图案。仫佬族认为,人是婆王掌管的花山上的花,花山的花好,人间的人才健康。背带上花叶灼灼,既意味着生命的来历,也是对孩子健康的期盼,希望孩子从小就知道生命来之不易与可贵。

敬婆王、报人丁也是仫佬族报生习俗中重要的环节。仫佬族俗语:“敬了婆王报人丁”。在仫佬族民间传说中,婆王是掌管人间生息繁衍的女神,人是她花园里的花,生儿生女都由婆王决定。她赐花给谁家,谁家便生小孩;赐红花生女孩,送白花生男孩;她将一株红花和一株白花移栽一处,人间男女便结为夫妇。仫佬族新婚夫妇结婚时要向花婆许愿,如愿生育儿女后,要携酒肉和红蛋感谢婆王。婚后久未生育的,也要到婆王庙祭拜,祈求早日恩赐贵子。生孩子后,还要带上酒肉和一篮红鸡蛋去报丁拜祭还愿。生育孩子后,祭拜婆王,一是感谢婆王,二是希望孩子不忘“婆王”恩德,懂得感恩。

孩子出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准备临盆水给孩子洗澡,生的是男孩,就在盆里面放一支笔,生女孩则放丝线。笔,是希望孩子长大读书聪明,写得一手好文章。丝线,希望女儿心灵手巧。这充分反映了这个民族对求知学艺的迫切心理。孩子出世后还有许多规矩:在三朝内要用父母的旧衣物包裹,男丁用父亲旧衣,女孩用母亲旧衣,意在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勤俭持家,避免长大铺张浪费。还要用一股白棉线系在婴儿的手腕上,祈望孩子长大后不会多手多脚,不偷不盗。给孩子穿白衣襟,白衣襟用的是蓝色或黑色棉线搓成的绳扣。祈愿将来孩子能够黑白分明,头脑灵活。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出月”活动。这天,年轻的妈妈要用外婆送的新背带背着孩子,背带里放一本书,打着遮阳伞,到田垌走一遭。仫佬人认为,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爱做农活,勤奋读书,聪明伶俐。接着背孩子去赶圩,目的是让孩子早早就见世面,见多识广,聪明智慧,不做孤陋寡闻的人。在圩市上买葱买蒜,寓意孩子今后聪明伶俐。最后,还要回娘家拜见外公外婆和舅爷舅娘,与娘家人团聚。仫佬族谚语说:“养崽读书,不如养崽赶圩。”可见,这是一个讲究实践的民族。

从婴儿出生习俗看,仫佬族既重视小孩道德品行的养成,也重视小孩的读书与社会实践。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就通过传统的贺生习俗来对孩子寄予厚望,在期盼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更期望孩子勤奋读书,品行端正、不偷不盗,热爱劳动、勤俭持家、感恩会爱。

二、从节庆习俗看仫佬族的教育观

仫佬族节日很多,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节日,因此节庆习俗繁多,仫佬族较为重要的节日有依饭节、走坡节、社节、牛生日节等。

依饭节是仫佬族人向祖先还愿的祭祀活动,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愿”。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民的一个既独特又隆重的节日,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饭节节期一至三天,期间各家各户杀鸡宰鸭、熬酒、磨豆腐、包粽子、酿豆腐圆。以村 (冬)为单位,请道师来举行集体祭祀活动。依饭节仪式共有请圣、点牲、劝圣、唱神、团兵、送圣等程序。道师们在依饭道场中唱歌、舞蹈,其唱诗内容丰富,除歌唱祖宗功德,感恩众神帮助外,也极具教育意义。例如唱词《十劝人》:

“依饭锣鼓响叮叮,且唱十句劝后生,一人若能听几句,世上黄土变成金。头一句,讲你听,莫把父母当闲人,十月怀胎娘辛苦,养儿成人父母恩。哪个虐待亲父母,蠢如牛马枉生存,劝后生,不敬父母敬何人。四一句,说你知,对待公婆莫偏心,公婆也像亲父母,一生操劳好艰辛。谁怀二心对公婆,将来儿孙照此行,劝后生,对待公婆莫偏心。六一句,说你知,诚实为善来做人,为人处世要忠厚,莫做歹恶去欺人。恶人终难逃法网,善人一世有人亲,劝后生,诚实为善来做人。”[3]121

唱词最后有“十句仫佬依饭歌,劝劝后生照此行,一人若能听几句,世上黄土变成金”。很显然,《十劝人》是针对青年人进行教育的。劝戒青年人孝老爱亲、勤劳和善。唱词可谓循循善诱,句句入心。依饭节既是仫佬族人感恩祖先,不忘恩德的活动,也是教育子孙后代的大讲堂,渗透着浓重的教育意识。仫佬族青少年在参加依饭节的过程中,受到教诲,学会怎样处理好与父母、子女、兄弟、朋友、左邻右舍的关系,知道要遵纪守法,勤俭持家。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安定。

依饭道场的最后一个仪式是“送圣”,又叫“送梁九”。由道公师傅挑两串纸钱,分别念诸神的名号,将他们一一送回各自的大庙所在和各处居所。这个时候,由师傅扮演的梁九公出场了,梁九是最后一个送走的神灵。他喝醉了酒,走路有点摇摇晃晃,手持一根竹棍,竹棍上绑着一只公鸡,另一只手拿个酒壶,边走边唱,装出醉态,说粗口话,还向深夜的围观者问各种各样关于性方面的问题。如果谁回答不了,梁九公就用猪尿泡敲他的头,说:“公的尿泡敲你头”,引得哄堂大笑。“送圣”的环节其实就是仫佬族对青年进行性教育的过程,青年们在娱乐的气氛中学到了很多性知识,完成了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牛生日节,又称“牛诞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仫佬族人不让牛下田劳作,家家户户都会把牛栏打扫干净,垫上干爽的禾杆草。主人家一大清早就会帮牛擦洗身子。然后喂上一把青草,再喂一桶用黄豆粉、玉米粉、红糖、酒糟等拌好的牛潲,或是一竹筒拌好的鸡蛋甜酒。在牛栏门,插上从山上采回的枫树枝,以驱赶蚊蝇,免得牛挨叮咬。这一天,不用牛、也不放牧,给牛好好歇息。人们除了杀鸡宰鸭,准备酒肉祭牛栏神,还用枫叶煮水浸泡糯米,做黑色糯米饭。祭祀祖先、牛栏神后,先捏一大团黑糯饭喂给牛吃,然后自己才吃。以此表示对牛的敬重,同时感谢它一年为人们而辛劳。这个节日,体现了仫佬族人对动物的感恩!而作为其中重要参与者的仫佬族青少年无疑都受到了一次感恩教育。

依饭节的唱词、搞笑的“送圣”仪式、给牛过生日,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种具有现场感的教育,不拘一格,寓教于乐。是仫佬族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

三、从生活习俗看仫佬族教育观

“敬田得谷,敬老得福。”这是仫佬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句谚语,也是仫佬人用以律己和教人的千古名言。在仫佬族的生活习俗中也处处体现了这一信条,如住宅前厅最敞亮的左、右两厢房,分别安排为全家辈分最大,年岁最高的男女主人的卧室。过年过节或宴请宾客,餐桌的上席必坐一家之长和宾客中之最长者,晚辈坐下席,负责倒茶、斟酒、上饭菜等服务。进食好菜,必待长辈举筷指向,其他诸人才能动筷,鸡鸭的肝、胸脯肉、臀以及其它好肉食,晚辈必先挟敬长者,故仫佬族有“尾椎 (鸡臀)敬老”一说。年节加菜,主家会邀请近邻长者进餐、作陪,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仫佬族儿童从小就被要求熟记这些规矩,不得僭越,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不谦恭。

劳动的时候,青年人一般不让长辈干重活,脏活;同路赶圩,不管认识与否,青年人必会接过老者手提肩挑的东西,让老者轻松走路。仫佬族人认为,只有自己先做行孝的典范,才能教养出“行孝”的儿女;只有让老辈人过上幸福的晚年,自己才能获得晚年的幸福。可见,在教育上,仫佬族人重视身教,认为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仫佬族人聚族而居,大的房族都有自己的族谱,建有祠堂、立有祠堂规则碑。与别的族谱不同的是,仫佬族族谱不仅记载了宗族的来历、发展及变迁情况,而且还有教育后代的族规家训。如《罗氏宗谱》有这样的内容:“孝父母、和夫妻”,“友兄弟、扶子女”,“睦邻居、学文化”,“尚勤俭、禁赌博”,“反淫欲、破迷信”,“慎言行、重祭扫”。《胡氏族谱》里的“胡氏族训”则写道:“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勿怠勿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祠堂规则碑也不乏教育族人的族规族训,如《吴氏宗祠祠堂规则》规定:“一人宜守本分,不得违法例而为非作歹,或盗贼与窝藏匪类、通匪、勾匪,忤害族内等情。”上勒蒙《潘氏宗祠祠堂规则碑》则有“族中有发奋读书志在上进者……赠银一十两,中举赠银二十两。此为祖宗争光,族众不得有私议”的条款,对读书给以奖励。[4]29

重视生活中的日常教育,强调礼节,把家训写入族谱作为教材传给后代,使后代知伦理、爱读书、崇尚道德,都说明了仫佬族人重视家教,希望本族子弟知书明礼,具有良好的家教传统。

四、从丧葬习俗看仫佬族教育观

仫佬族实行土葬。丧葬习俗主要有买水、装身、入殓、报丧、打斋等内容,葬仪相当隆重。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一般家庭都会尽力大操大办,请道师来“打斋”,超度亡灵,以表示儿女的孝心。打斋活动中,道师要替死者忏悔,向阎王请罪,让死者的灵魂免受地狱折磨。道师三、四人,边舞边唱,其中《忏罪歌》中唱道:

父母生来怀里抱,恐怕孩儿哭得惨,一朝恩养成大人,瞪眼鼓睛骂爹娘。忤逆不孝罪消除。奉劝世人莫打飞,打得飞鸟吃不肥,父在外边挨人打,子在家中盼父归,枪打飞鸟罪消灭。五谷人间做食粮,养成生命最高强,一朝保暖无收拾,丢在泥底作鼠粮,抛贱五谷罪消灭。东家有话过西邻,口说是非总无凭,唆使两头成打闹,中间拍手做闲人,扯说是非罪消灭。十七十八后生家,东邻吃饱过西家,家有工夫懒去做,不是吃酒就贪花,为人懒惰罪消灭。[3]116-117

《忏罪歌》的内容,即所要忏的罪几乎包括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不孝顺父母,枪打飞鸟,散弃五谷,扯是非,为人懒惰等,其他未列举的还有懒看经书,网鱼,打黄雀,放火烧山,烧树木,烧虫蚁,夫妻口角,骂门神,骂灶君,骂公婆等等都是罪。显然,有些罪责重,有些罪轻微。歌中所举的例子,即所忏的罪,并不一定是死者生前所犯,只不过是在这种场合唱给活着的人听而已,奉劝人们为人处世要注意,不要犯了这些罪行。显而易见,这是从另一个角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规劝人们“诚实行善”。仫佬族的《忏罪歌》不仅仅是为死者忏悔,也是给生者一个训戒,有现实教育意义。

五、结语

仫佬族习俗形成于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延续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仫佬族人的生活态度,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5]181、“教育是文化的传承与习得。”[6]432仫佬族习俗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仫佬族人的价值观。重教是仫佬族人的传统,仫佬族人的香案上常写着这样的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据记载,明清两代,仫佬族地区科举及第和选贡入仕者达249人。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该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次于朝鲜族。[7]习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教育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仫佬族热情友爱,崇文尚武,喜欢读书,社会风气文明,有赖于其良好的民族习俗。从这些习俗中,我们不难发现仫佬族在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良好品行道德的养成,侧重于教子成人;强调读书获取知识的重要,亦重视实践;在教育形式上注重言传身教、寓教于乐。

[1]潘琦,银建军,龙殿宝.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4]河池学院《仫佬族史》编辑部.《仫佬族史》田野调查资料汇编[G].河池学院,2008.

[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修订版.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仫佬族的教育[EB/OL].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ly/fsmq/dl/2012/11/3081600.html.

猜你喜欢

仫佬族习俗民族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庆祝成立30周年
习俗
处暑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