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钻石模型的安徽应急产业发展研究
2013-12-19方铭勇
方铭勇
安徽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安徽合肥,230059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的应急实践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产品和以救援装备为代表的救生产品等,都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对生命安全的保护意识持续增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对应急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由此可以预见,应急产业将会成为新型产业。
唐林霞、邹积亮认为,我国应急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还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采取多层次的产业激励政策,让应急产业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1]。申霞认为,应急产品的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确定、技术标准不完善和技术含量不足是当前制约应急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从培育应急市场、完善产品的安全技术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和倡导产学研合作来鼓励企业参与应急产品的生产与供给[2]。刘艺、李从东认为,我国应急产业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灵活联动的产业体系、健全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和建立产品目录及质量标准[3]。郑胜利指出,关键应急装备技术落后,应急产业人才缺乏,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形成机制不顺畅是目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配套政策的支持,辅以产业发展远景宣传,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应急产业领域[4]。刘钊、李氵名认为,明确产业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健全发展的支撑条件,建立产业资源数据库,是当前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5]。
相关研究表明:第一,应急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强政策引导是加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应急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就市场而言,前景巨大,但目前消费意识不强;从政府管理来说,相关标准及产业定位滞后;从企业战略来看,发展应急产业的主动性不够。第三,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及应急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而对于一省、一地区是否具有发展应急产业的竞争优势,应该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发展,尚缺少相关研究。因此,笔者借助波特产业发展理论,运用钻石模型对安徽省应急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此为据,提出促进安徽应急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2 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图1)是迈克尔·波特针对上百种产业的历史研究提出的解释一个国家、地区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四个基本要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是机会和政府。
生产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根据它们与产业的密切度,可以分为专业性生产要素和一般性生产要素。波特认为,发展专业性生产要素是一个地区建立具有强大、持久竞争优势产业的基础,它们对产业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相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
图1 钻石模型
需求条件主要是指本地区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本地区市场会借着它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力而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同时,本地区的预期需求也会催生产业的地区内竞争,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成长模式的改变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存在与表现为地区竞争提供了一个优势网络。该网络由产业链自上而下的扩散流程和产业内的提升效应形成。因此,特定产业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促进和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是指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管理措施与手段以及竞争对手的存在状态,它是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机会主要指造成产业发展的不连续性、解散或重塑的突发事件,比如:由能源危机带来的生产成本突然提高,重大技术非连续性的进展,政府某一时期的重大决策,自然灾害等。此类事件一旦出现,企业能否借助这些事件的影响,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就非常重要了。政府政策和其他关键要素之间具有互动关系,是个相对活跃的因素。一方面,政府的补贴、准入和资助等政策会影响到生产要素,也能对上游和相关产业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也受到经济、社会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影响[6]。
2 安徽应急产业发展的钻石模型分析
2.1 生产要素条件
2.1.1 人力资源
安徽总人口5 968万,排名全国第8位;大专以上学历为321.8万人,排名全国第13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9 352元,排名全国第11位。就全国而言,安徽人力资源总体居中等偏上水平,具有劳动力基数大、用工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但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2.1.2 天然资源
安徽横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地域多元,兼有南北色彩。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安徽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2.1.3 知识资源
安徽现有普通本、专科学校116所,2011年招生人数为308 035人,学校数及在校学生数居全国第8位。2011年,安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4.6亿,居全国第15名,经费投入强度为1.40%,居全国第10位。2011年,安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38项,排名全国第12位。数据表明,安徽研发经费总量不大,但投入强度较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知识资源基础较好。
2.1.4 资本资源
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是安徽奋力崛起的基本战略,安徽居民储蓄的增长对投资加速起到推动作用。2011年,安徽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 455.7亿元,居全国第9位;地区财政收入1 463.56亿元,居全国第15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为9 233.6亿元,比上年增加1 445.1亿元。
2.1.5 基础设施
安徽交通便捷。公路方面,已建成高速公路3 009千米;铁路方面,通车里程已达3 120.8千米,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航运方面,内河及长江、淮河为大宗商品运输提供了低成本的通道;航空方面,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六大机场[7]。此外,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2.2 需求条件分析
应急产品、服务是应急准备的基础性工作,从供给对象看,使用者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从产品与服务内容看,它至少包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中以“公共产品与应急产品”为目列举的35个条目的产品和服务;从供给区域看,存在国内、国际二大市场。对于应急产业的市场总量,因为缺少官方的分类统计,没有准确的数据,但2011年国家财政在公共安全方面的投入就有6 304.27亿元。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保障体系的完善,应急产品与服务市场及其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年市场容量应达到10 000亿元。
应急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有其本身的特点:一是产品需求的刚性,部分应急产品由于政府的主导推广和应急准备的需要,形成刚性需求,对价格不敏感。二是需求的阶段性,部分产品因为不具备常态使用功能,会造成平时的萧条与应急情境下井喷的阶段性特征。比如,2003年非典时期,安科生物的重组人工干扰素产量提高了30倍,安科生物由此名声大振,进而成功上市。三是产品开发推广具有高风险性,大部分应急产品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其研发、生产、市场推广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也需要足够的经验,其间蕴含较高的风险。
波特指出,本地区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地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会激发出该地区企业的竞争优势。目前,安徽正在以“十二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为指引,大力推进保障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急平台正在开发,各地物资储备、专业应急服务逐步完善,应急装备不断更新,与常态结合的安保工程持续上马,这些都为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本地市场。比如,合肥将要打造的天眼工程,总投资达6亿元。
2.3 关联与辅助产业分析
波特认为,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区域内相关产业共同崛起,该优势产业的潜在优势就是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相关和辅助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8]。
对于应急产业的边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它与设备制造、电子信息、传统服务业甚至运输业、仓储业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性、交叉性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就是说,传统产业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是应急产业的关联与辅助产业。
安徽具有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医药等多个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 000多种大类产品,已形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安徽产业聚集效应初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合肥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公共安全等产业优势明显;芜湖的LED光电、汽车电子进入加速成长期,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集群初具规模;滁州在信息家电、绿色照明、玻璃(硅)材料具有一定优势;蚌埠新能源和生物制造、亳州现代中药、马鞍山高性能铁基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安庆高分子复合材料、阜阳循环经济产业等各具特色。2011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为应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2.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分析
不同区域由于自身文化背景不同,在管理意识形态上也会呈现地域特色,而这些特色可能会帮助或妨碍区域竞争优势形成,区域内激烈的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8]。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带动下,安徽部分科研单位、科技企业与投资公司已经将应急产品的研发、生产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具体表现在:成立了5支创业投资基金,用以支持应急产业发展,并与一批创新项目对接洽谈,其中合肥高新区和安徽省投资集团合作组建的“安徽公共安全创业投资基金”,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创业投资基金的项目。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国家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中心、中电集团公共安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平台相继建立,其中,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正在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部分产品已占领国内高地,如浩淼消防的涡喷消防车、四创电子的雷达产品、美亚光电的“SS-型数字化色选机”等。
从产业结构来看,安徽应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产业领军企业不强,比如四创电子2011年产值才达到10亿元。二是参与应急产业的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偏小,走在全省前列的合肥市,从事应急产业的相关企业只有200家左右,从业人员只有20 000人,2011年产值才200亿元。三是产业链不完整,上游的原器件及原料制造、下游的市场开发及营销相对较弱。四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分布呈现以合肥为中心的全省点状分布格局,尚未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联动。
从安徽应急产业的竞争来说,应急产业还处于市场开发期,相关产品竞争不充分,特别是就本地区来说,部分企业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区域内市场的竞争不充分,也使得相关产业的发展缺少社会的推动力。
2.5 机会与政府
机会是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对于应急产业来说,现在正处于良好的机遇期,一是我国正处于2 000~3 000美元的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矛盾突显的时期,对应急产品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重大考验,应急产品与服务切合人民对于安全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三是传统产业通过升级改造进入应急领域,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自2006年提出应急产业概念以来,应急产业发展逐渐得到重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都对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科技部等部委分别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应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安徽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和研究公共安全产业,在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明确将公共安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简称“7+1”。随后,应急产业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导性产业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3 结论与措施
从上述对安徽省应急产业钻石模型中各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生产要素方面,安徽具有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科研投入方面的增长幅度表明了安徽省奋发崛起的决心与信心。在市场需求方面,应急产品与服务的广阔市场预示了应急产业的美好前景,但省内正在觉醒的需求能否成为提升产业发展优势的支撑,还需找到良好的途径。在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安徽相对雄厚的产业基础能够满足应急产业发展需要,且在部分产业的发展上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优势。但是,进展缓慢的产业化进程对安徽省应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在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方面,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带动作用正在显现,但还存在产业链中间大、两头小的现状,部分高端产品市场已经形成寡头局面,传统部分应急产业面临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机会与政府方面,与国家积极倡导和地方政府(如合肥)不断介入推进形成对比的是,省一级鼓励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没有系统出现。
基于以上针分析,安徽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以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1 制定省级产业发展规划,实现统筹发展
应急产业涉及众多领域,支撑技术较为复杂,产业聚集明显不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产业体系。应进一步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全省的应急产业发展规划,实现统筹发展。
应急产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一要确定应急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把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要根据应急产业的产品门类、安徽省的优势及劣势,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方向,制定扶持发展的产品目录。三要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在要素供给、政府采购、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
3.2 规划、建设应急产业园区,实现聚集发展
波特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提供了理论支撑。安徽各地应根据区域灾害种类、状况及已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科学划定应急产业区域发展布局及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应急产业基地,推进应急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应要求名称与国家的政策与提法一致,以此扩大内涵,形成影响;应做到大小兼收,形成龙头企业带队,配套企业全面的合作景象;在支持政策上,应在人才、技术、税费、借贷、供地、采购等方面给予优惠。
3.3 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应急情境的非常态性,科研、生产和使用单位的相对独立,使得科研人员不太了解应急需求,生产单位不太了解有什么新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因此,应在省一级层面,针对安徽省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和产业主攻方向,通过项目引导,组织“产学研用”合作,以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并以此达到应有的示范效应,从而建立起一线工作人员提功能、科研攻关拿方案、企业聚力产业化的良性机制。“产学研用”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作为消费群体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四位一体”机制,实现“产学研用”密切化、一体化,乃至实体化的运营。工作重点是要在政府部门间建立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鼓励应急产业协会的发展,发挥其在用户、生产厂家、科研单位间的纽带作用;组织应急产品博览会、应急产业投资洽谈会,以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研究会、研讨会,促进科技创新。
3.4 加强应急产品的研发,实现高端发展
应急产品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应积极支持与鼓励产品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的能动性,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品化。一是政府应建立应急产业技术研究基金,引导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参与到应急产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中。二是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平台,研究并瞄准市场需求开发应急产品。三是企业利用掌握的核心技术实现产品升级,通过提升功能进入应急市场。四是用原有的技术和销售渠道推送新产品,减少研发时间和营销成本。五是推进应急产业向服务业延伸,具体包括宣传、会展、商务、教育、培训、实训、咨询、评价、审核、认证、检测检验、专业市场、物联网和投融资、财务、法律等服务类型。
3.5 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全面发展
应急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系统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政府应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对民间资本、风险投资进入应急产业领域予以鼓励,对发展期的企业给予贴息贷款;对产业内的资本整合给予支持,促进企业在境内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二是落实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应急产品与服务的采购。三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增强企事业单位及公民的应急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促进有效需求的形成。四是加快培养应急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应急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应急产业人才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五是建立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引进、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尽快掌握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唐林霞,邹积亮.应急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政策激励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3):80-83
[2]申霞.应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途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3):93-95
[3]刘艺,李从东.应急产业管理体系构建与完善:国际经验及启示[J].产业经济,2012(6):32-36
[4]郑胜利.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10-14
[5]刘钊,李氵名.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12(3):48-51
[6]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钻石理论的演变与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3(10):13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80-230
[8]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