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2013-12-19余薇
余 薇
(宁波大红鹰学院 科研处,浙江 宁波315175)
当今世界,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日益成为地区竞争的核心问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前茅,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长三角地区,人才竞争的重要性越发明显.
1 人才政策界定
人才政策没有统一的界定,专家们普通认为人才政策是各级政府出台的与人才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本文认为人才政策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政策制定的主要主体是各级政府,人才政策的实施对象是各类人才;
(2)人才政策主要内容是一系列能发挥人的才能与作用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这些政策与法规有利于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利用和开发;
(3)人才政策在各级政府中发挥了杠杆作用,是各级政府人才使用的指挥棒.完善的人才政策能吸引更多人才,而聚集的更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能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 人才政策比较体系构建
地区人才政策体现的是一个地区对待人才的价值取向,本文的人才政策比较体系构建主要从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开发政策、人才环境保障政策出发,具体构架如表1.
2.1 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引进政策主要是指各地政府如何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进入该地区.这些人才引进政策主要针对一些特殊的或高层次的人才,内容主要包括人才经费、项目经费等.
2.2 人才的培养政策
人才的培养政策侧重于对各类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以提高人才的水平.培养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除了系统学习还有业余培训、研讨班、进修班等.
2.3 人才的开发政策
人才开发政策主要是指如何将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发掘,以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更合理的使用.人才开发政策包括挖掘人才和培养人才,即从现有人才资源中发现有能力的人,进行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和经营水平.人才开发包括人才的选拔、使用、调剂、管理和人才测评等.
2.4 人才的保障政策
人才保障政策主要是指各地政府为人才生活、工作、发展所提供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人才保障政策涵盖政务环境、创业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
3 实证比较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政策
3.1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引进政策比较
(1)人才引进政策的重点支持产业和领域比较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引进政策首要的不同就表现在对人才需求类型的差异上,经整理汇总,4个城市人才引进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领域比较如下表.
表2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引进政策重点支持产业和领域比较表
资料来源: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的人才规划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都有各自明确的人才发展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领域.但是,4个城市的重点产业和领域,重合度较高,南京和苏州都将电子信息放在了优势主导产业;苏州和宁波都在提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杭州也有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四4个城市人才发展的重点支持产业和领域高度重合,导致了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日趋激烈.
(2)人才引进政策中人才的类型比较
研究人才引进中的人才类型,可以发现人才政策侧重点的不同,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人才引进类型比较如表3.
表3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引进类型比较表
从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的人才引进重点类型比较来看,引进人才的类型都比较集中和高端,主要集中在海外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倾向于引进团队和项目,而不仅仅是个人.
(3)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持力度比较
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持力度主要通过人才资助金额来表明,表4是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城市人才引进政策中各类人才引进的资助金额比较表.
表4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引进资助金额比较表
从对比表可以看出,各城市对高端重点人才引进资助力度较高,如南京、宁波对高层次的团队项目资助可以达到1 000万元,甚至2 000万元.
3.2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的培养政策比较
人才培养政策主要是比较各个城市有没有分类的、针对性的培养政策,对人才的后续发展有没有支持.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的人才政策基本上都针对6支人才队伍: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下表是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人才培养政策比较.
表5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培养政策比较表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都制定了人才培养工程对相应的人才进行培养,对特别重点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还出台了专门的政策进行强力支持.这些在4个城市的人才“十二五”规划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同时,在4个城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各地区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及培养规划不同,也反映了一定的差异性.
表6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十二五”规划人才培养规划比较表
3.3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的开发政策比较
人才开发是一个地区高效使用人才的表现.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都要通过一些重点人才工程来体现.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的重点人才工程比较如下表.
表7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重点人才工程比较表
3.4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的保障政策比较
人才保障政策从大方面来说,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开发都是人才政策的一种保障.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才保障政策主要是对其他人才政策的一种辅助,为人才生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文的人才保障政策是指狭义的人才保障,主要包括:人才居住证、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下表是杭州、南京、苏州、宁波4个城市人才保障政策的比较表.
表8 杭州、南京、苏州、宁波人才保障政策比较表
4 提升长三角地区人才政策相关策略
4.1 明确长三角各城市人才重点支持产业和领域错位发展
人才政策的制定,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政策的指向,即人才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领域.人才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只有明确各地区人才的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领域,错位发展,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取得战略性的优势.
从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的比较来看,人才政策都有很清晰的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指向.人才政策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长三角城市要快速发展,想要在人才政策上对经济发展有更好的支持,必须先明确人才重点支持产业和区域错位发展.
4.2 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注重引进人才的质量,侧重于引进团队及项目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各地区人才引进政策已经从原来的粗放式引进(只追求数量),向集约型过渡(注重质量).目前,引进人才政策,不仅要引进质量好的、高层次的、海外背景的人才,还进一步希望引进人才能带来一个相关的团队或相关的项目,人才引进进入了打包阶段.因此,长三角地区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需要注重引进人才的质量,通过引进人才引进相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项目.
4.3 做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人才使用效率是人才政策好坏的直接体现,引进人才来了以后怎样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效益是人才政策需要关注的问题,而这留住人、用好人的事情,需要长三角各城市制定好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政策.要对各类不同人才专门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使用政策、选拔政策、培训政策、鉴定政策、调剂政策及测评政策等.让各类人才来本地区发展后有自己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路径,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4.4 加强特殊人才保障政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通过比较研究,长三角各地区人才保障政策都有涉及.但是对人才各方面的保障还有缺陷,不那么畅通.因此,我们建议制定专门针对特殊人才的保障政策,先行试点、扶持,让这些人才在工作中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能充分提升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
4.5 加快长三角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的人才政策不尽相同.我们比较的4个城市杭州、南京、苏州、宁波,虽然不是长三角中顶尖城市,但已经是中上水平的城市,2个是省会城市、2个是副省级城市.从比较结果来看,一方面,4个城市都在人才政策上框架健全、规划全面,值得其他长三角城市制定人才政策借鉴;另一方面,4个城市无论从规划还是具体措施上都存在差异,也存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若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取得新一轮的发展优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必须要联合发展,统筹协调,对长三角人才制度需要有进一步的一体化研究.
参考文献:
[1]Peter Holland,Cathy Sheehan,Helen De Cieri.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alent: explori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trends in Australia[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2007(3):247-262.
[2]方唯硕.回顾历史兼谈人才政策[J].科技导报,2010,28(12):61-71.
[3]高峰,唐裕华,张志强,等. 21世纪初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人才政策新动向[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1,33(1):168-172.
[4]李恩平,杨丽.发达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政策的比较及启示[J].经济论坛,2010(6):63-67.
[5]姚震宇.“问题教学法”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以《企业伦理学》导论的课堂教学为例[J].科技资讯,2007(36):35-37.
[6]方裕平.李景浩 有感于“美国抢人才”[J].国防,2011(3):90-92.
[7]赵忻,段华洽.地方政府人才政策与市场规律关系[J].中国外资,2009(1):41-43.
[8]郑代良,钟书华.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研管理,2012(9):53-55.
[9]曹霞,王洋洋,程逸飞.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J]. 科技与经济,2010(01) :60-64.
[10]李侠.“千人计划”与中国人才政策的碎片化格局[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07):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