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智库
2013-12-19卫思宇
□文/卫思宇
解密中国智库
□文/卫思宇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5年里,为政策出台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学者不计其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智库如何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往往蒙着一层面纱。
在我国,许多重大决定的诞生,都离不开为决策者出谋划策的重要力量——智库。因此,智库被称为“影响决策的人”。在中国,无论是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总会受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智库,英文称ThinkTank,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指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智库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我国以决策咨询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决策咨询机构多达2000余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官方智库,民间智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影响不大。
我国智库一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智库的课题研究,有“命题作业”和“自选动作”两种。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政府向智库交办课题,“布置作业”,这叫“命题作业”。此外,智库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对相关领域的热点、难点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种形式俗称“自选动作”。
智库机构的咨询报告或者课题研究报告,一般来说,不超过3000字。智库机构向决策机构提交的建议报告,主题必须简明,内容必须扼要。同时要求智库机构,要站在全局角度,不为任何既得利益者代言,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智库机构写几十万字很容易,但是,决策者实际要用、可用、好用的可能只有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智库机构要把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清楚,表达明白,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智库机构的课题报告中,一句话就要是一个重要观点,决策者的决策可能会据此而定。
前面我讲过,在我国,原则上每篇决策咨询报告,字数不超过3000字,其中送阅件的字数可以更短,可以是1000字,甚至是500字。但送阅件必须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不讲大话,不讲无用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只讲反映自己独立观点的话。这里强调一下,独立性是智库机构的生命线。在我国智库机构的课题成果,一般来讲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社会广为流传的“383”报告为例,它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重大课题,大概是两年前启动的,当时很多部门和研究人员都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几十万字的研究成果。
我国民间智库刚刚兴起,与官方智库相比较而言,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为决策建言的渠道不同。一般而言,官方智库可以通过内参或送阅件,直接传递意见建议。官方智库,不但传递意见的渠道畅通,同时所传递的意见,能比较及时地得到高层的反馈。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朋友提供的数字,2012年,国研中心报送各类研究报告572篇,其中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其中145篇报告作出过批示。相比之下,我国民间智库的声音,就不是那么容易反映到决策层。
民间智库必须通过和媒体合作,才可以把一些建议呈给相关部委和领导。比如北京泛亚智库通过《西部大开发》杂志合作,送阅件多次得到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的批阅。我国民间智库机构的另外一个方式是举办高水平的研讨会,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加对决策者的影响力。以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今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研讨会”,7月在西安举办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研讨会”为例,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决策部门的代表。在会上,多家智库机构的学者对研讨会发表了看法,不少参会代表表示收获很大。这样的研讨会,大大扩大了泛亚智库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我看来,中国智库机构发展将迎来春天,但也要看到,我国的智库仍存在独立性不强、咨询水平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其中“缺乏独立性”是常见的批评声音之一。我国2000多家智库,大多是用皇粮养活的,是依附于政府的,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缺失,使其决策咨询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对此,我建议官方智库应该突破官本位,追逐公众和国家利益,智库研究人员也应该是独立的,不应受舆论和领导观点的左右。尊重事实和国家全局利益,坚持实事求是应该是官方智慧的职业操守。
目前,我国智库可分为:按《公务员法》管理的智库,参照《公务员法》来管理的智库,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智库,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智库。还有些民间智库是在工商部门、民政部门注册的机构和组织。我认为,中国智库,以后再不要用民间、官方的智库简单划分。更不应该给智库身上贴上姓“资”、姓“社”的标签。我建议,要建立统一的市场,才能有智库间公平的竞争。
十八大以来,我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建设“适度超前,服务决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我认为,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并不匹配。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应该从政策、制度安排等方面鼓励智库更多为国家决策服务。
现在,官方智库发展也遇到了挑战。从根源上讲,就是体制内管理和建设专业智库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官方智库的基本职能是直接为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这个职能决定了官方智库不能去体制化。另一方面,我们对决策的影响越大,对智库建设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就越高。
我建议,在体制内建设新型的专业智库,有三个方面需要做出制度创新:一是人事制度,二是财务制度,三是统筹协调外部力量的机制。在资金渠道上,要让社会资金进入。中国智库不但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还要与基金会、公司、大学等非官方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沟通研究信息,以更多地获取各方资金支持,这样智库才可大发展,大繁荣。
据了解,国家智库一般通过以下渠道参与决策:
第一,智囊机构接到权威机构就某一大文件或研究课题任务。第二,成为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课者,影响高层。或者受邀参加专题座谈会。第三,国务院重大决策前夕,往往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省部级专题研讨班,结束时,国务院领导和学员座谈,有关起草小组再根据讲话精神完善文件。第四,部委研究机构会收到更具体的课题研究,有时候一年有三四百个。在热点问题上,往往还要接受临时突击性咨询。第五,一些内参可以送到中办、国办。第六,学者在研讨会的某一观点受到高层重视,从而影响决策。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智库的一些建议虽然在当时解决了问题,但如果智库人员在政策跟踪上做得不足,不能够连续地提供决策建议,再好的建议也可能会留下遗憾。
(作者系《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执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