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模式

2013-12-19张义学

西部大开发 2013年4期
关键词:宿迁干部改革

□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宿迁模式

□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宿迁历任主政者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当时屡屡饱受争议,甚至一次次地把宿迁、把主政的改革者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改革的阵痛,也引起不少群众对于施政者心生怨恨,甚至屡屡上访、上告。但是,改革带来的红利,逐渐普惠了宿迁,改革给贫穷的宿迁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这种贫困地区以改革促发展的模式,得到了肯定,应该大规模推广。

从1996年建市到今天,短短16年,这座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24亿元增加到1506.7亿元,财政收入由7.68亿元增加到33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20亿元增加到1012亿元。

宿迁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什么?答案毋庸置疑: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改革起因:穷则思变

苏北属于江苏全省经济洼地,而宿迁则是“洼地中的洼地”。有人评价刚建市的宿迁为“经济社会发展零基础、中心城市建设零起步、基础设施配套零起点”。尽管有些夸张,但由此可见发展基础之薄弱、起步之艰难。穷则思变,“宿迁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宿迁市历任领导都这样总结说。

江苏省委也要求宿迁“不袭旧制,要有改革,要有创新”,江苏省委文件也有“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支持宿迁市采取比其他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

1997年11月30日,仇和主政沭阳县时提出按照“彻底改”的原则,全面推行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并规定县、乡两级政府不许再办纯国有、纯集体项目。现在回头总结仇和改革的原因:当时,沭阳贫弱的财政负担不起这些企业的运营投入,也养活不起亏损企业的人员,更无力量投入创办新的企业。

沭阳财政全面供养的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的财力也远远不足,若不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把教育、卫生推向市场,吸收社会资本运营,则难以实现教育、卫生行业的跨越发展。

之后,沭阳县委又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全国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到2001年底,公示的1230人中,有52人未被提拔使用,17人被延长考察期。在沭阳改革的基础上,宿迁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先后实行了干部公推公选制度、干部公推直选制度和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

本刊记者跟随吕日周在宿迁采访调研后,把宿迁改革创新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三大方面:大力推进以市场化取向为主导的改革,全面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大胆突破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宿迁模式”的形成

据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介绍,经过16年的锐意改革,“宿迁模式”已经形成——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多元化投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了公办和民办、普教和职教的共同发展;遵循“管办分离、医卫分开、医防分设”的原则,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力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洋河、双沟、苏玻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发展;构建“政务之声”网络平台,开辟了网络问政、政民互动的新渠道等等。

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宿迁模式取得了“让权力退出,靠制度运行”实效。宿迁下辖县实施的干部任前公示、公推公选、乡镇书记公推直选、勤廉公示、网上述职述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引起轰动,一些则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全国推广。

2004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专门到宿迁视察改革成果。2009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也到宿迁调研,了解宿迁经验。一个地级市能够引起国家高层如此重视,可谓罕见。

近年来,宿迁市建立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约束机制、综合执法协调机制、招投标各方主体监管机制和信用管理机制,在江苏省行业内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一整套制约权力运行的刚性机制,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改革创新,成为宿迁人的自觉意识,宿迁的改革创新仍在深化中。2011年4月底以来,宿迁掀起了以整风肃纪、提质提效为主要内容的“效能风暴”,出台了6条“禁令”,设立了“违反会风会纪曝光台”,征集群众对市级机关、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不满意的事”,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作风”、“群众满意的机关服务品牌”评选等。这些动作,加速了机关干部服务理念的更新,加快与实现小康目标新要求的接轨。

相较于干部任用制度变革获得赞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比如,宿迁的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则是褒贬不一。宿迁让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和教育领域,公立医院产权明晰,多元投入,教育则除政府负责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其他的也都放开给社会资本。本刊记者观察发现,这种让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增加了硬件建设的投入,引进了教育和卫生领域的人才,扩大了当地居民的受益面,有效地提高了宿迁市卫生和教育的水平。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宿迁的理念是“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居民的幸福指数”。宿迁以此理念深入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连续多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社会治安安全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2011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经济发展方面,宿迁落实江苏省委力图改变南北差距的策略,使最富的苏州和最穷的宿迁对接——创建“苏州宿迁工业园”。

苏州宿迁工业园由苏州、江苏省政府、宿迁三方以注册资金3亿人民币公司化运作。宿迁邀请苏州工业园区30多人参与管理,按照苏州工业园的开发理念和运营模式,规划13.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一期开发,硬件配套与苏州工业园一样。无疑,这是最便捷、最直接的南北转移,不仅是资金、项目、技术,更重要的是把管理、服务、人文都一并转移过来,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这种工业园区的模式,值得借鉴。

抓工业、上项目、办企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宿迁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换回了这样一列不平凡的数据:三次产业比例由建市初的47.7∶30.8∶21.5调整为16.1∶46.3∶37.6。这标志着宿迁的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跨越。

据了解,10多年前,江苏省南北差距的范围超过中国的东西差距。而宿迁这些年的变化,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加快发展、跨越追赶的模式。

专家点评

江苏社科联副主席顾介康认为,从宿迁建市十多年来艰苦创业的历程中,引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洼地崛起、跨越奋进,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16年来,宿迁就是靠着一种担当的精神,把改革创新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宿迁干部改革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改革之路
宿迁,宿迁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瞧,那些改革推手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