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改革需要政治家的大决断

2013-12-19赵法生

决策与信息 2013年6期
关键词:秦孝公洞见政治家

赵法生

当今中国的情势是改革尚未走出深水区,而利益诉求已经高度分散化,在这种情况下,如鲁迅先生所言,即使搬动一张桌子也会大动干戈,改革的深化便不能不特别依赖于政治家的洞见和意志力。

“文革”之后邓小平召集会议研究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询问身边的教育部门负责人需要多长时间,这位负责人犹豫了一下,说最少得三年,因为连教师都下放到农村了,更不用说教室、教材和教育设施了。邓小平的回答出人意料:今年就招生!先干起来再完善。于是,如雨后春笋,一所所大学的高考蓬勃展开,一批批栋梁之才茁壮成长起来。事实表明:邓公在历史转折时刻显示了真正改革家的气度与风范!

回顾历史会发现,历朝历代的许多变革,都有赖于政治家的勇气。《史记》记载,当年秦孝公召集御前会议商议秦国的改革大计时,大臣甘龙和杜挚等纷纷反对变法,连“吾意已决”的秦孝公也彷徨起来。商鞅告诉孝公:“愚者 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也就是说,愚蠢的人总是为眼前的状况所束缚,只有智者才能洞见形势的先机。商鞅进一步得出结论:“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一代明君秦孝公听懂了商君的劝谏,于是才有了改变中国历史的那一场改革。而有“拗相公”之称的改革家王安石,面对阻力曾经发出了改革的最强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或许适合于昔日,流俗之言往往障目于眼前,唯有庄子所说“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的果敢坚毅之士才够资格成为改革家。也就是说有非常之人,方能成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方能成非常之功,这是古今中外历史的普遍规律。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始终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全进入法治的轨道。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一旦脱离了法治的约束,它就可能将一切都裹胁进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同样,没有了法治,政府的权力将如脱缰野马,一切有关改革的美好期待,也许都会变得不切实际。

深化改革似乎千头万绪而又矛盾重重,面临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局。但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既然一切矛盾都源于宪政法治的阙如,只有法治宪政的建设才有纲举目张之效。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一再强调依法治国,“忠诚于宪法,忠诚于人民”,希望有胆识有勇气的改革家们,以此为基石,推动“未有之大变局”。

猜你喜欢

秦孝公洞见政治家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商鞅取信秦孝公
商鞅取信秦孝公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周公作礼
挽衣留谏
商鞅取信秦孝公